/道士、服装店老板和我们的“临时对话”

道士、服装店老板和我们的“临时对话”

关于“临时有事”这个展览项目,六号晚上我与何岸、陆兴华进行了一场直播对话会议。

我不是职业策展人,只是偶尔组织一些类似于艺术家博览会的线下展览,我知道群展有许多坑,比如堂会式的嘉年华、最脏最累的无效劳工活儿等等。

“临时有事”这个展览而言,我想去做它的初衷还挺迫切的。我相信在今天所有人心里其实都明镜似的,那就是整个行业无底线无节操整体性倒退的现状,我试图能从绘画艺术进入这个展览,做一点把对艺术的认知拉回到常识基本线的工作。

何岸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的道士,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实则是一个单纯而简单的人。

陆兴华是一位“混迹”在当代艺术圈的高校哲学系教授,另一个身份是线下传统服装店的老板,我在朋友圈经常看到他毫不留情地喝骂那些卖了大价钱的腐败画家。

这次聊天(会议)直播,也是我第一次以主持身份参与的活动,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听到对“临时有事”这个展览事先张扬的批评甚至讽刺,陆兴华和何岸对于我来说是前辈亦是战友,我敞开了愿意听他们聊任何想法。

这是我们三个人第一次比较正式的关于这个展览的连线“会议”,也是一个不可控的聊天现场。下面是直播的视频回放,时长两个小时,分享一下,文末还有一位来自北京的网友听众的会议笔记及个人反馈。

直播视频回放,时长两个小时

 网友听众的会议笔记:

昨夜临时会议,三种不同方向,听客们试图辨别理解内容已经疲累,很难在漫谈中有效的参与更别说是添砖加瓦。杂芜的漫谈固然浪漫,但是无法聚拢思考,更大的伤害了参与的热情。如果看客们的参与是必须的,划定好明确的场域与方向会让两个小时更有收获。

伟哥基本还是想从临时绘画出发。对绘画本体与绘画历史脉络的理解(常识),进而消解重构二维。这当中对绘画语言的杂糅开放状态提供创作者思考二维时一个相对自由的建构方式。对当下的学院或市场导向的(过于功利的)视网膜审美标准,是一种拉回到绘画初心的回击。而临时绘画里的“临时”更多是对绘画固有的二维凝固的永恒性的反思,一种瞬时流动性的痕迹,对画面“完整性”的建构方式,提出新的思考。“临时”是对绘画过程流动性瞬间的尊重。

但这是绘画里的东西,“临时”这个字词对照的是绘画史,许多人无法很好的理解。

陆老师对临时有另外的理解,主要在艺术家职业性概念上提及杜尚所给与的提示。也对这个展览有类似艺术运动先锋性的期待。他充满理想主义的热情,提示许多去除边界的可能性,或许可以看做艺术圈外对艺术乌托邦式的善意解读。

何岸更聚拢在对当下社会政治情境的临时性反馈,每种艺术媒介的本体语言需要理解,但是截取吸收更多是艺术家的自觉(也有一定的任意性),不完全是西方艺术史既有的建构标准作为基础的作品质量衡量(但是可以用这个方法学更多回溯到中国文化里对建筑壁画雕塑,对时间空间的理解去建构艺术本体,这是我从他朋友圈理解的,昨天他没说这个部分)。我想到85新潮,我想到那时遍地开花的言说热情,当然时至今日,国内对艺术作品建构已经从西方学习到许多,束缚也多了许多。
这是我理解的三人在各自的领域与立场对“临时”的理解与延伸,交集的部分不多,它将产生什么,或是胎死腹中,我也无从判断。
——vingtdeux

展览海报设计:何岸

参展艺术家:
包忠、陈光、崔广宇、方巍、付经岩、葛宇路、韩勇、姜可琪&赵华、孔千、雷子艺、李钢、李关帅、李海光&张云峰、李景湖、李燎、李然、梁远苇、廖国核、林枞、林羽龙、刘川、刘窗、刘非、刘吉、刘嘉宇、刘健、刘韡、刘茵、娄申义、陆平原、吕岩、宁浩翔、石佳韵、松郎、铁鹰、王思顺、温凌、吴楚、吴啸海、项恺阳、萧搏、谢南星、谢梓钰、徐悰、徐震、许炯、宣琛昊、杨振中、杨志超、尹齐、于艾君、余果、尉洪磊、袁晗寒、袁子皓、曾宏、张波、张云峰、张中阁、赵要、郑皓中、郑田明、钟云舒、周轶伦、朱昱、邹彦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绘画艺术坏蛋店II”作者:邸特绿(ID:dixiaowei32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