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说说古代人是怎么过这一天的
春节期间,孩子有时会问天真却逼近真理的问:为什么要过年?怎么不能天天过年呢?
做家长的,自然要解释一番,还要说说春节的来龙去脉。所谓的教育,贯彻在日常里,答案在经典中。
《礼记·月令》里面说:“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过春节,是要有一个新的开始,万物随着它将步入新一轮美好的轮回。
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连串充满希望的日子。现在的春节一般指的是除夕和正月初一。
可是传统上的春节呢,却时间相当长,通常从腊八拉开序幕,一直持续到元宵节,部分地区甚至延续到二月初二龙抬头。
这段时间中固定的节日有腊八、小年、除夕、元日、人日、元宵等。需要说明,春节在民国以前确实是迎接立春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但从民国开始,“元旦”被公历的 1 月 1 日“夺”去,正月初一只好改称春节,也就有了“一年两头春”的说法。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按公历在每年的二月四日或五日。按夏历,立春日一般都在除夕前后,因此立春也纳入春节的范围。
民国之前的元旦,为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古时候称为元日、元正、正日、正旦、新正,清富察崇敦《燕京岁时记》记载说“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
从汉高祖刘邦起,元日朝见文武百官,百官向君主进颂称贺,称为元旦大朝会。朝会衣着、就坐,宴席、奏乐等均须遵守规定的礼仪,十分喜庆且隆重。唐宋时期,朝见者逐渐延展至外邦、僧侣道人。宋朝的时候,礼仪制度极为完备,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载“元旦朝会”最为详尽。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
在中原大地,从元日起,春风送暖,又将到一年耕种之时,古人重视农业,而且元旦为一年之始,本身就是很特殊的日子,古人认为这一天的天气,会预示新一年的收成。早在汉代,就有自正月初一至初七“以阴晴占丰耗”的习俗。唐代演变为初一看天卜年,孟浩然《田家元日》诗:“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明代的娄元礼《田家五行》也说:“元日有雷,主禾麦皆吉。有雪,夏秋大旱。日岀时有红霞,丝贵。”另有根据风向判断水旱吉凶的,也有一些地区在除夕夜占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拜年也是流传已久的传统新年习俗,宋人在岁首已互相贺年,上层士大夫交游很广,疲于奔波,便以投名帖的形式代替。达官贵人,在家门口整一个邮箱,人们把祝福的帖子,投到里面,连门都不用进,就算拜年。到明清时,投谒拜年成为风气,明朝人陆荣就批评“朝官往来,多泛爱不专”,不如平民百姓的真心诚意。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拜年从家中开始,初一早起,穿戴整齐,家中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之后,一家之主带领晚辈向邻里亲友拜年,人们在路上相遇也会互相恭贺新年。
| 来源:网络 |
| 编辑:明清家具之家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