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博物馆携手上海民族乐团进行跨界合作的“海上生民乐——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文物民乐展演”首演在上海音乐厅拉开帷幕,上博馆藏珍贵文物元素通过数字舞美的形式在舞台上展演出来,观众在国宝、国乐、光影、科技的有机融合中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从“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唐宫夜宴》到每一帧都是一幅古画的《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越来越多的音乐与舞蹈从中国的文物瑰宝中汲取灵感,在带给观众视听享受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亲近传统。
展演现场,大幕缓缓升起
《墨戏》主屏以米芾书法作品为背景
最为特别的,是此次《墨戏》《山水》《丝路》三首曲目中,演奏与上博馆藏文物元素相结合,通过数字技术让观众沉浸感受传统之美。
《墨戏》开场时,身着红白配色服装的演奏者,指间拨奏筝的乐声,如流水般悠扬;舞者甩动黑色水袖,转起白色纱裙,如墨滴入水中。背后的幕布上,上博馆藏的宋代米芾和明代祝允明的书法缓缓飘过,如舞者旋转的笔墨,终成惊艳的书法作品,居于舞台一角的演奏者衣饰,对应白色宣纸上落下的红色印章。
《山水》 展演现场 主屏以钱选《浮玉山居图卷》为主屏
钱选《浮玉山居图卷》
而《山水》中,笙、阮、箜篌乐声齐鸣,上博馆藏元代钱选的《浮玉山居图》徐徐展开。随着乐声,观众犹如林中探路,一路见奇木怪石,越走越开阔;与乐声联动,幕布上的画面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立体效果,仿佛让观众穿行于画中,站在此山望彼山。而作为终章的《丝路》,在众多乐器合奏之中,以漫天金沙效果开场,运用大量文物形象穿插于漫漫古道之间,让人感叹丝路之壮美。
▼点击下图订阅2023年《美术报》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