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请大家欣赏一副对联:
这是一副著名的“双关语”对联。
上联的“谁家庄子”既表示“谁家的庄园”,又带有《庄子》的书名;下联的“哪个汉书”既表示“哪个汉子书写”,又带有《汉书》的书名。
其实,这已经不是庄子第一次跟园林扯上关系了。
尽管庄子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有时候甚至到了食不果腹的悲催程度,但在中国园林(尤其是中国皇家园林)里面,我们却经常能感受到他老人家的影响力。
这一切,都要从刚才提到的《庄子》说起。
《庄子》这部作品,简直可以当作“先秦《故事大王》”来读。
从想象力爆棚的神话传说,到令人捧腹的哲理寓言,再到庄子本人的生活经历……可以说是光怪陆离、包罗万象。
其中有两个故事,跟中国园林的关系特别密切。
先说第一个:濠梁观鱼。
话说庄子有一位好基友,名叫惠施。两人见面后,最大的生活爱好就是抬扛,而最后挨棒子的,每回都是惠施。
后来,人们把这段相爱相杀的友情称为“庄惠之交”。
有一天,庄子和惠施在濠水桥上闲溜达。庄子低头看了看桥下说:“你看这些鱼儿,在水里多么快乐呀!”
惠施当场反驳:“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不乐意了:“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继续抬扛:“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没想到庄子来了一记绝杀:“等会儿!你刚才问我‘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那我告诉你:我在濠水桥上知道的!”
惠施听完当场石化……
再说第二个:濮水垂钓。
有一天,庄子正在濮水岸边钓鱼,遇到了楚国的两位大臣。原来他们是奉楚王之命前来,请庄子到楚国做官的。
庄子非常幽默地反问:“我听说你们楚国有一只神龟,活了三千岁,死了之后被装在箱子里,然后供奉在了庙堂上。你们说,这只神龟是愿意死了被供奉起来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生活呢?”
两位大臣回答:“当然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生活啦!”
庄子这才拒绝:“嗯,我也愿意继续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生活!”
到了东晋时期,简文帝司马昱在自个儿的皇家园林“华林园”里面,把这两个典故拧在一块,大发感慨:
“令人开心愉悦的地方不一定在远方,只要有山有水有树林,就会有濠梁观鱼、濮水垂钓那种悠闲的感觉!”
如果把这话翻译一下,意思就是:“只要心态好,哪里都是巴厘岛!”
简文帝的这一通感慨,诞生了一个词语:濠濮间想。
后世很多文化人,尤其是那些当皇帝的同行,从简文帝的话里得到了灵感:“对呀!朕在自己家里,也能感受到山林野致,体验一把庄子的逍遥自在啊!”
说干就干!
而把这个思路实践得最彻底的,无疑是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仨。
早在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时候,康熙就把万树园比作濮上,把湖水比作濠水,然后称这里为“濠濮间想”。
但避暑山庄离北京还是有点远,因此雍正又在圆明园里建造了“金鱼池”和“知鱼亭”,隔三差五来这里观鱼赏月。
等到即位后,雍正依然对这里热情不减,甚至还写了一首《知鱼亭待月》,把这里比作西汉上林苑,顺便把自己比作汉武帝。
而到了乾隆时期,“濠濮间想”“知鱼之乐”等主题简直被玩坏了。
乾隆在自己老爸建造的知鱼亭里面,创作了一首《坦坦荡荡》,先是嘲讽庄子和惠施的争辩过于无聊,然后把自己评价得非常高:“朕不但知道鱼的快乐,而且还知道天下百姓的快乐!”
可以,这很乾隆。
除此之外,他看到香山静宜园的放生池,就把这里称为“知乐濠”——
又根据西苑(今北海公园)的山水地形,下令建造了“濠濮间”——
还在清漪园的“惠山园”(今颐和园“谐趣园”)里建造了一座“知鱼桥”——
可以说,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以《庄子》故事为主题的园林景观,绝大部分来自皇家园林,而且绝大部分又是乾隆下令修建的。
可能庄子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一辈子远离王公贵族,最后却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里狠狠火了一把,成了百用不厌的设计主题。
只是不知道,各位王公贵族在这些景点里面,是不是像庄子当年在濠水桥头和濮水岸边那样,真正感受到了鱼儿的逍遥自在。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处景点,你还知道哪些园林景观的设计灵感来自《庄子》吗?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园景人”(ID:xyzwi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