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介入密斯,不只是巴塞罗那德国馆!

当艺术介入密斯,不只是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始建于1929年,由密斯设计,为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所建造。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的名言——“少就是多”,这是一座完全独特的建筑,它开启了一场现代主义建筑的运动。


90年间,巴塞罗那德国馆不断邀请建筑师与艺术家前来,与这个现代主义经典巨作碰撞出新火花。以下是密斯·凡德罗基金会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与一些艺术家的跨界合作艺术干预项目。



01

去材料装置

Anna & Eugeni Bach.

去材料装置将密斯·凡德罗著名的展馆的材料性进行单独地剥离与呈现,使其失去了所有的物质性,通过这样一种简单的动作,意在呈现密斯设计的复刻难度,包括其原作的价值,白色表面作为新建筑典型象征的作用,及材料在空间感知中的重要性。

© Adrià Goula

© Adrià Goula

建筑师在保证文化及民族象征的前提下,重新挑选了重建材料,呈现了材料本身的魅力,虽然装置最终和展馆是完全相同的比例,但也体现了建筑师对密斯作品和特定时代的解读。

© Adrià Goula


© Adrià Goula


© Adrià Goula
在建筑师看来,白色是符号化象征的同时,其对巴塞罗那管本身呈现的丰富材料也有所限制,因此,将材料的矛盾进行了具象的呈现,建筑师希望借此可以引导参观者对密斯材料的关注。


© Adrià Goula


© Adrià Goula


© Adrià Goula

总的来说,建筑师试图通过该材料装置的搭建,给来访者呈现一个不同的巴塞罗那馆,来引发人们的反思。


02

‘恐惧之柱’ 

 Luis Martínez Santa-María

2016年,西班牙建筑师Luis Martínez Santa-María从26位建筑师中脱颖而出,将存储废化学品的回收钢桶高高堆砌,在巴塞罗那馆门口打造了十根“铁柱”。


这些色彩缤纷的建筑物在高度上相称,并且在整个场地上均匀分布,它们像图腾柱一样耸立在建筑物上方,挡住了从广场看向展馆的视线。

©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

这些图腾柱象征着建筑师“我不想改变世界,我只想表达世界”的想法。这些工业遗留物以讽刺的方式表达了来自工业景观的威胁与美的对立。随着时间流逝而剥落的铁桶表皮塑造了另一种颓废的美感。


©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


©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


03

无惧玻璃

Sabine Marcelis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联合艺术家Sabine Marcelis,在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中展出了彩色艺术装置“无惧玻璃”。这是荷兰设计师 Sabine Marcelis 在密斯展馆的特定场地干预。


© José Hevia


© José Hevia

© José Hevia
在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设计中,密斯被要求不要使用过多的玻璃材料。然而这次Sabine Marcelis 的作品中玻璃是关键的创意元素,将材料运用到了极限。

© José Hevia

© José Hevia

展品似乎是从建筑本身中生长出来的。两个大型躺椅状装置的底座似乎是通过石灰华地板延伸而来,被一块就像从墙壁上拉出的单块弯曲玻璃薄片切割。这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雕塑感的功能性家具。同时,展馆的八根柱子外围也增添了一层玻璃。


© José Hevia
设计师不仅用坚固的建筑材料挤压成新的作品,还将自然元素融入展馆中。在户外水池中,一个玻璃制成的弯曲的新喷泉将水面创造出扭曲的效果,似乎正在将水从地面引向半空又回落到池中。

© José Hevia

© José Hevia



04

1:100过去与现在
Michael Wesely
  
1:100这个标题唤起了建筑的标准比例。德国艺术家 Michael Wesely 把它拿出来讨论,以获得对时间的理解,即:与包豪斯 100 年无比漫长、难以理解的持续时间相比,“一年”的体验。
从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Michael Wesely 在巴塞罗那馆创作了一个摄影作品。一台由艺术家安装在展馆内的带有永久打开的快门的相机,记录了一整年中的事件。其结果是一个单一的摄影图像。
 

© 密斯凡德罗基金

© 密斯凡德罗基金

所有移动的和转瞬即逝的东西都不能再被识别,所有的自发性都被抹去了。唯一可以看到的是建筑、公园、太阳轨道和馆内人类活动的少数痕迹。景色神奇地被灯光照亮,仿佛幽灵般空无一物,外部世界的景色变成了超自然的,变成了实际存在的。

05

15个石头
Spencer Finch.
龙安寺(Ryōan-ji)位于京都,其是著名的禅院景观 karesansui,被认为是日本文化的杰作之一。
在一个几乎与密斯-凡-德-罗展馆中水池一样大的25×10米的白色砾石上,设计师将15块石头组合排列,无论观察者站在哪里,都无法同时看到所有的石头。这种抽象的石头构成可以鼓励人们去冥想。

© Anna Mas


© Anna Mas

该提案还提到了现代运动,特别是密斯-凡-德-罗的作品和日本传统设计之间的联系。

© Anna Mas

© Anna Mas

很少有人提出德国建筑师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与日本文化的哲学和概念基础之间的直接联系。
通常两者之间并不能产生直接联系,这个设计使我们能够反思密斯-凡-德罗作品中最抒情的一面和展馆中最杰出的材料之一:石头。让自然状态的石头与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形成的墙壁、台地和长凳等产物建立对话,从这里可以观察整个构图。

06

光之几何
Luftwerk + Iker Gil

2019年,艺术家Luftwerk + Iker Gil以他们擅长的红色激光,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光和声音装置,为巴塞罗那馆赋予了一层新的表皮,重新诠释和强调了展馆的网格状平面、水平和垂直平面。


© Kate Joyce


© Kate Joyce

© Kate Joyce

“光之几何”是一项干预措施,它创造了一种全球性的体验,被设想为密斯-凡-德罗展馆的一个当代镜头,以突出和放大其材料和建筑特征。

© Kate Joyce

© Kate Joyce


© Kate Joyce


© Kate Joyce

正如其名字所暗示的,“光的几何”利用激光网格来强调巴塞罗那展馆的直线形式和范·德·罗的经典建筑平面的公式化网格。从石灰地板到大理石墙壁,醒目的红色灯光照亮了每一个表面。当从远处观看时,激光的组合会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透视效果。


07

幽灵’装置 

Andrés Jaque


2013年,Andrés Jaque将保存在展馆地下室的部分重要物品搬到展馆上面,安排在展馆空间的各个位置,即使每天展馆人来人往,却鲜有人知巴塞罗那馆下有一个地下室,地下室的保护物品作为展馆的幽灵重见光明。



© Miguel de Guzman



© Miguel de Guzman

建筑师以这种方式回应密斯建筑的两面性概念,即“可见”的上层和“不可见”的地下,反映了1929年建造当时两种对抗的政治意识形态。讽刺的是,“可见”的一层由透明度极高的“不可见”材料制成,而“不可见”的地下室却充斥着实心墙与各种大型物件。


© Miguel de Guzman


© Miguel de Guzman

08

透明窗帘装置

SANAA

以轻盈材质闻名的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来到巴塞罗那馆,利用亚克力来做透明的窗帘,使巴塞罗那馆的现有空间可以不受打扰。


亚克力窗帘自由地立在地板上,形成平静的螺旋形。帘子柔和地包含了展馆内的空间,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氛围。透过亚克力的视野将是与原来不同的东西,柔和的反射会使凉亭略微扭曲。




©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


©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


©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



©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

 ©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



09

牛奶与咖啡水池

艾未未

巴塞罗那馆作为一个建筑,无疑是具有纪念性的。高度抛光的昂贵材料赋予了它神性,更别提它在建筑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然而,有些人却认为密斯在设计时遗漏了现代人的平等生活以及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需求。谈到设计时,密斯经常抛出“总体解决方案”与“通用语言”等词汇。



©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



©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

艾未未企图让这个“神性”的展馆染上点“人味儿”,艾未未的装置使用的媒介是密斯·凡德罗馆内的两个游泳池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两样东西—牛奶和咖啡。


他用牛奶和咖啡分别替代两个游泳池里的水。抽水机将大型室外游泳池中的水再循环,而较小的游泳池则每两周排干一次,建筑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在艾未未的干预下开始了新陈代谢


©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

©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

艾未未说:“我的作品探究的是生命机器的新陈代谢。事实上,建筑物并不是静止的,水池里的物质在默默地更换,参观者察觉不到。保持牛奶和咖啡的状态就如同维持一个生命体,要满足对光线、空气和温度的要求。”

资料引述:

1.反思当代建筑,巴塞罗那展馆的 10项干预措施,建日筑闻

2.与经典同行,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历届装置设计,建日筑闻

3.luftwerk和iker gil用“光的几何”装置改造了巴塞罗那馆,发现设计1413

4.https://www.archdaily.cn/巴塞罗那德国馆新材料装置 / Anna & Eugeni Bach

      编辑:路东野
责编:茄酱





微信公众号: 匠山行记

新浪微博 Weibo: 匠山行记

哔哩哔哩: 匠山行记


投稿咨询 / 媒体事务

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