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隈研吾用BIG的方式击败了BIG”
2月19日,【青年建筑】公布了捷克犹太博物馆竞赛结果。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击败MVRDV、Cino Zucchi Architetti和BIG建筑事务所。没想到引发讨论:
“隈研吾用BIG的方式击败了BIG”成为热门话题。
02.
你能分清是谁的方案吗?
如果把两家事务所的效果图放一起,你能分清哪个是隈研吾事务所的方案,哪个是BIG事务所的方案吗?
不得不说,这次BIG的方案也很隈研吾啊!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竞标方案
BIG事务所竞标方案
03.
BIG标志性的螺旋式设计
之所以说成是BIG风格,显然与隈研吾事务所这次方案的螺旋形设计脱不了关系。
建筑流线从地面开始,到顶层结束。隈工大胆打破了整体城市结构的线性,并从极简主义出发,利用螺旋上升的建筑结构,试图用建筑来把人们带入一段与现实分割的历史回忆之中。整体建筑看上去,像是BIG的“螺旋扭转”重现。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竞标方案
隈工巧妙的利用了“圆圈符号”,以螺旋运动的形式留出了一个被包围的内庭院,并种植了一棵橡树。圆环的设计也象征着四季循环往复和对于时间的回溯。外侧的博物馆如一条丝带一样,环绕着这棵的生命之树。
建筑利用螺旋上升的建筑结构来组织空间。随着逐渐螺旋上升的建筑,人们可以进入远离城市的、更安静的冥想空间。在螺旋的顶端,人们还可以鸟瞰布尔诺市的老城区。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竞标方案
BIG的设计过程通常是对原型的不断推演进化。这种设计方式抛弃了“形式“与”功能“,将建筑可能会引起的条件、矛盾和冲突本身作为创作依据。如由莫比乌斯环衍化而成的螺旋式设计,在BIG 的很多方案中都有所体现。
©BIG事务所设计瑞士钟表博物馆
©BIG事务所设计瑞士钟表博物馆
以瑞士螺旋钟表博物馆的设计为例,设计师从“钟表”这一概念出发进行构思,将建筑的形式设计成螺旋形的建筑体量。双螺旋的建筑结构从汝拉溪谷拔地而起,建筑的侧面顺应建筑体量,设计成曲面的透明玻璃。建筑的屋顶种满了绿化植被,与周围的环境形成良好的过渡,既可调节室内气温,又可以被当做人行步道。建筑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成为当地的一座地标建筑。
©BIG事务所设计上海世博会丹麦馆
©BIG事务所设计上海世博会丹麦馆
名为"梦幻城市"的丹麦馆,由两个环形轨道构成,形成室内和室外部分,从上俯瞰形似一个螺旋体,参观者可以从中心下沉的海港浴场穿过展厅,一直沿着环形路径向前,便可到达楼顶,然后骑上自行车,穿过环形展厅的剩余部分,最终又可以不知不觉间回到地面。超越了传统的展览形式,带来不断穿梭于室内与室外的感受。
BIG以“螺旋扭转”的风格向世人展示了其设计的逼格,在不断的“螺旋扭转”中寻找到创造性的协作方式。通过对建筑的多维度处理,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形式,为人们带来了非常流畅而奇特的空间体验。
04.
隈研吾和BIG在温哥华的”像素化角逐“!
同样作为两家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隈研吾事务所和BIG事务所分别为地产商westbank在温哥华的设计了超高层公寓项目,两者的设计风格也是惊人相似。手法便是BIG曾经红极一时的“像素化”设计手法,即通过建筑单元类似”像素化“的进退变化来实现类似曲线的形体效果。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设计Alberni by Kengo Kuma(在建)
Alberni在高楼林立的建筑群中,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玻璃塔楼如同一道曲线划过空中,两道内切弧线创造出奇妙的平衡感。外墙由铝板和白色玻璃面板构成基本单元,背面为木质质感阳台,搭配简洁的玻璃栏杆。住宅单元通过堆叠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这个巨大的塔楼建筑。
©BIG事务所设计温哥华一号公馆
滑稽的是,同样的设计概念也能用在BIG设计的温哥华一号公馆上。而且Bjarke Ingles对这个项目曲线的解释是实现对于高架路的退让,似乎更有一些道理。
05.
BIG也顿悟了隈研吾的“自然禅意”?
在本次竞赛方案中,BIG的设计却一反常态很克制,甚至对曲线的追求也丧失了!
则采用简洁的建筑体量,来塑造纪念性建筑在城市中的地标形象。简洁的建筑形体上,在不同方向开设了大面积的玻璃窗,促进了参观者与城市周边环境的对话。
©BIG事务所竞标方案
©BIG事务所竞标方案
©BIG事务所竞标方案
©BIG事务所竞标方案
在材料的选用上,这次一改往日风格,开始像隈研吾一样,采用一些天然材料。在外立面的设计上,选用当地的天然石材,在室内材质上,采用素雅的木质材料。当阳光透过玻璃窗进入室内,整个空间会给人一种幽玄、空寂的感觉,颇有点儿隈研吾的禅意韵味。
在中国众多哲学思想中,佛学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宗主张以纯粹、简练的手法来营造一种幽玄、空寂的氛围。出生于日本的隈研吾,他的作品以散发东方禅意为主。虽然隈工不喜欢大家把他的建筑定义为“禅意建筑”,但是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总是会存有潜在的禅的意境。
隈研吾主张建筑要因地制宜,注重设计材料的运用,注重与自然相协调,但最重要的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禅意。他常常会运用木材、泥砖、竹子、石板、纸或玻璃等天然建材,结合水、光线与空气,创造让人感觉到建筑的温馨与美的“负建筑”。进而把建筑的焦点从“物质”转向“精神”,拉近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设计角川武藏野博物馆
06.
还有一个细节!
实际上,在【青年建筑】发布结果的同时,还有一个细节引起了小编的关注:
这个方案似曾相识!
这次中标方案的室内空间部分,居然与2020年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挪威易卜生图书馆中标方案惊人相似!
以下是2020年中标公布的获奖图片:
©2020年隈研吾事务所挪威易卜生图书馆中标方案
以下是2022年捷克犹太博物馆中标公布的获奖图片:
©2020年隈研吾事务所捷克犹太博物馆中标方案
07.
相互借鉴能否得到认可?
同样作为世界顶级事务所,隈研吾和Bjarke Ingles都在拼命奔跑。他们每年设计的大量建筑作品正在引领世界建筑的潮流。争议不可避免,然而只要是优秀的设计和理念,相互借鉴应该也能得到认可。
END 公众号文章仅供内部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部分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