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症状:又渴望社交,又向往独居

当代青年症状:又渴望社交,又向往独居



 ©


ECHO

洞见 X 独居生活



2020年,民政部公布了一组数据,2019年中国单身人口达2.6亿,其中8000万处于独居状态,到2021年,这一数字更是上升至9200万。在科技发达、互联网便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被动选择了独居,这成为当代生活中,很难回避的一种青年话题。而为了满足独居青年的大量需求,越来越多的设计,开始为独居者而造。










如果说近些年,最无法回避的社交网络热词是什么,绝对要数“独居青年”。早在2016年,其前身“空巢青年”便开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那时,“空巢”一词仍令“一个人居住”的生活方式略带消极感。但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涌入一、二线城市,步入996或007的困境职场,“独居青年”开始取代“空巢青年”而成为漂泊在大城市中的一代青年的标签。

相较于“空巢青年”的被动性质,“独居青年”往往是一种基于现代都市生活综合成本考虑的主动选择。一方面,工作对私人时间的大比例侵占,这让青年们在疲倦的工作之余,鲜少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认识新的朋友,应付新的社交关系,一个人独自呆着,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往往更容易感到治愈;另一方面,越来越发达的互联网生活服务和丰富的文化娱乐产品等,让独居者即使一个人待在家中,也能轻松收获快乐和满足感。





2019年日剧《风的新生活》,讲述了女主放弃原有社会关系在独居中重新开始生活的故事。



这时,“家”的概念缩小到了“人”,而对于自我个体性的强调恰恰是这一代青年们特殊的性格属性。当独居变得容易获得快乐和治愈,许多疲于应付大城市高压生活状态的青年们,开始选择独居的生活方式。他们让生活的重心回归自我,或是关注自我的发展,或是将家打造成一个治愈的角落,自在随心的独居,是他们所能给自己创造的理想生活。





电影《她》剧照







尽管独居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种青年生活方式,但人终归是一种群居动物,渴望情感上的关怀和互动是一种原始的、生理性的本能。所以独居青年们,尤其注重自己精神、情感世界的塑造,他们对生活品质的往往会更有要求。从居家空间的塑造,再到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越高质量的独居越意味着青年们对生活的钻研之处,和对丰盈精神、情感世界的追求。作为逐渐崛起的家居市场消费主力群体,独居者的诉求,不得不引起设计师们的思考。






温暖日历,将杯垫背面设计成12个月份日期,通过勾画简单便捷记录生活工作。小小杯垫的两面,一面是充满生活温度的感性,一面是充满时间规划的理性。© Chunmi Design



“温度感”,是一大批为独居者所设计的产品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设计师们希望通过简单却有温度的设计,让独居者感受到更多生活的温暖。国产设计品牌Chunmi Design就曾设计过一款“温暖日历”,小小的杯垫通过四季的缤纷色彩,将时间的温度融入到生活细节里。正是这种“小而美”的人性化设计,很容易戳中独居者渴望关乎的心。





猫立方,各个立面采用内凹的开洞方式,类似取景器做法,使纸箱外的人获得由外向内的观看趋势,不同位置和形状的开洞为人与猫之间的互动创出更多形式。© 设计/摄影:杜雷



除了在小物什上追求温度感、治愈感,许多独居者会将情感的诉求转移到宠物身上。养宠物,已经成为在独居青年们精神生活上的一大刚需。2018年,宠物消费就已经拿下了1708亿的市场规模,并在近两三年间仍保持着迅猛的增势。

独居者与宠物“互相陪伴”却又“互不干扰”的新型陪伴关系,让家居产品设计也开始越来越注重宠物与人的互动性。像是由杜雷设计的猫立方,通过对常规瓦楞纸板的改造,设计出互动性和开放性都更强的宠物空间。既能让彼此拥有独立、舒适的玩耍空间,又方便猫咪与主人的随时互动交流。类似于猫立方这种,聚焦宠物的产品,正带动宠物消费衍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Cousins餐桌,桌子采用了美国枫木和英国西卡摩木材,二者同为槭属植物。雕塑般的环形桌腿支撑着桌面,从头到尾展示出完全不一样的肌理,为整个桌子赋予了别样的趣味。© Forge Creative



此外,由独居的生活方式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功能性家具也成为家居市场的一大趋势。相较于以往,单一生活场景功能的家具,如今的家具设计更考虑多场景的复合性。诸如英国设计公司Forge Creative创作的Cousins餐桌,便将功能性的艺术带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以自然的触感和幽默的造型,营造出更有温度的居家空间。


日本著名设计公司Nendo的Kite系列和Frame系列产品,则更加专注于家具对于多种生活场景的适应度。许多独居者是居住在有限的空间之中,而这类型的家具能在尽可能少占用空间的同时,也为独居者带去舒适感和安全感。






屋主Fayer是一位90后,从事时尚娱乐方面工作,爱好乐高、旅行和烘焙。一个人居住,以开放的构架设计整个空间,结合都市简约风,将整个空间定调为舒适、放松略带度假感的居家氛围。© 吾隅设计







一个人居住在免去不少繁杂关系后,同时也面临着新型的社交挑战。当诸如手游、陪玩、直播等虚拟陪伴型社交无法再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时,独居青年们必须走出自己为自己筑起的“鸟巢”,回归到社会的现实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独居生活变得更健康、更有效。而这恰恰是青年社区存在的意义,它聚合了一群来自不同行业、却有着相似生活方式的青年们,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常规社交的无效性与繁琐度,让疲于社会生活的青年们,能更轻松、自在地进行社交。

位于旧金山的908共享社区,是较为传统且普遍的青年社区,这里创造出一个“属于每个人”的独立空间。对于独居青年们来说,这里既有像“家”一样的足够私人的空间,同时又能认识朋友,互相帮助。而各具特色的空间设计,也非常符合独居者的个性化需求。正是因为共享社区的舒适性、人性化,为旧金山吸引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青年们驻足,为城市注入了更为年轻化的新鲜血液。





燕京里,META-PROJECT © 摄影:方淳、陈溯



不同于旧金山908共享社区“将社区引入空间内部”的概念,北京本土的青年社区燕京里,则结合当地城市特色,营造出一种旧时代大院儿似的生活。位于北京东四环上的地理位置,将城市中心的几个重要区域连接起来,非常方便城市青年们的日常通勤。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青年社区,这里聚合了咖啡厅、健身房、共享办公空间、客厅和厨房等,既方便青年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需求,还能每一个独居的青年们成为彼此的陪伴,这种不刻意的形式,让社交变得不再有负担感。






“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5号馆 ©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当这种功能集合性青年社区正成为各大现代化城市必备的硬件后,设计师青山周平又提出了一种崭新的青年共享社区形式。“400盒子的社区城市”项目希望将独居青年们从狭窄拘束的空间中解放出来,重新打造一个更为灵活、开放且自由的生活空间。

在青山周平的设想中,人们将住进城市中那些空置的大楼里,而独居者的私人空间则被“装进”了一个不满5㎡的小型可移动盒子。盒子内可以自由摆放桌椅、沙发、书桌等,而盒子外则是厨房、卫生间、洗衣间等其他生活功能区域。曾在北京四合院居住过很长时间的青山周平,将这种社区的灵感追溯于老北京的四合院。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基础之上,将独居者的私人空间缩至最小,为周围腾出更为宽阔而丰富的公共空间。




5㎡的小型可移动盒子可灵活地移动



每位独居者的盒子下面安装了滚轮,可以自由移动。而独居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来布置盒子,盒子外更可以自由组合布置如书架、工作台等不同的家具组合。大家可以任性地将盒子移到公共空间中的各种地方,方便大家因为相同的爱好而聚合,也能保证各自的隐私。

 

比起传统的青年社区,由一个个盒子组成的社区,更像是一种崭新的青年城市,它企图摆脱独居青年们“精神壁垒”的社交困境,以期通过分享价值来重塑一种由一个个“人”组成的新型家族关系。在这里面,每位独居青年们,或许都不再深陷孤单,而城市也将随着青年们的聚合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居住者在社区内举行各种交流和活动,根据场景和种类不同,共享空间也从大小,形态上发生变化,盒子与盒子之间的空隙更像是城市传统的街道空间。



 ©编辑部的话


独居并不是孤独的产物,它也许会让我们更好地享受孤独,在闹市中寻找安静的自我,在情感缺失的年代里,享受自由的孤独。独居是心灵的独立,而非身体的被迫选择,学会与自己相处,也许是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终身学习的课题。



 ©


撰文 | 张羽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辰一

图片来源 | 李昊、谷德设计网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往期精彩回顾 



我们的女朋友们



写给生活家的艺术之诗



家外之家,一个硬核又浪漫的自我空间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回响之外”(ID:heyHome_01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