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5至6月正值各大院校开设毕设展的时期,即便是在艰难的疫情之下,毕业设计与毕设视觉依然是大家口中热议的话题与焦点。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导师田博,他曾负责2020至2021年广美毕设展主视觉设计,并在今年操刀Graduate360° 2022毕设奖主视觉设计。
针对往年的毕设视觉、今年的Graduate360°毕设奖视觉,以及疫情之下的同学们该如何应对毕设这件事,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本篇超级干货!一起来和田老师聊一聊吧!
▲Graduate360°毕设奖视觉
Q:能否谈谈你为本届Graduate360°设计的主视觉?主视觉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想要传达怎样的信息?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呈现方式?
田博:平面设计的专业性质和教育性质,在我的理解里本质上是一样的,这点很有意思。平面设计在很多院校被称作视觉传达设计,传达是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视觉关系,教育从本质上也是输入知识和输出成果的关系。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输出的内容,但输出的内容也会根据环境表现出新的变化。我把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作为这次设计理念,并且在表达上更加强调输出的变化,希望可以让设计教育回归专业本质。文本编辑器一直作为我个人的设计方法,因为它能排除掉非文本信息元素的干扰,并且可以根据窗口变化产生可变文本的效果。这种返璞归真的形式,正好回应回归本质的概念。
▲Graduate360°主视觉概念引入
Q:你曾为2020和2021届广州美术学院毕设设计主视觉,可否谈谈之前的毕设视觉到这次设计的思考呢?
田博:做过两届毕业季形象后我对自己有了些反思。毕业季是学生展现毕业作品,学校展示教学成果的舞台。当毕业季视觉成为了流量ip后,逐渐变成了一种竞争形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以前我会把个人表达放在这个项目里,但今天看来却忘记了作为教育者的初衷,我认为自己做了件坏事。我去年就开始思考,并提出让学生自己设计毕业季视觉,形成一个可持续模式,年底时就决定不再承担广美毕业季形象的设计工作。
▲2021年广州美术学院毕设设计展主视觉
←滑动查看更多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没有设计师希望被一种类型的项目绑定,而我也很想摆脱与毕设视觉的捆绑。当接到Graduate360°的设计邀请时,我潜意识里也是抗拒的。但他们希望我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赋予Graduate360°客观理性的学术定位,而非从毕业季的流量和热点出发,这点让我产生了被认同感。今天太需要一个平台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去讨论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发展了。
所以我并没有把它和毕业季相关联,在我看来它是一个更加纯粹的专业比赛。今年环境让我们无法再用热闹、热情和乐观的情绪去应对当下和未来的变化,冷静和理性可能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我们需要的。因此不管在字体、排版、颜色我都希望可以体现出冷静理性的气质。
▲2020年广州美术学院毕设设计展主视觉
←滑动查看更多
Q:你如何在这次设计中体现这种思考?能否谈谈这次动态的概念以及技术?
田博:我一直关注的是屏幕文本的编排逻辑, Wim Crouwel(最早开始应对屏幕特征进行字体和编排设计的平面设计师)是这方面先行者,这让我想到2007年Experimental Jetset 为Wim Crouwel设计的展览画册Typographic Architectures中使用的封面字体Helvetica compressed,机械又具有人文气息。Experimental Jetset使用的全大写,我想同时使用小写,但这款字体的小写有些死板。
▲Typographic Architectures
为此我寻找到跟这款字体相似的Formula Condensed Black fonts,我非常喜欢它小写的细部处理,特别是“t”的“丿”的部分,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它。为了还原文本编辑器输入和输出的整个过程,我将画面从上至下分为三个部分,显示、输入法、键盘。编排在横向逻辑的机械回行上,运用了很多细节网格的处理,比如不同文本的字间距。为了让字体编排整齐,行间距忽略了小写字母降部,让编排保持横向运动整齐的趋势。颜色使用了文本选中的蓝色,并且配合浅灰消除对比度。这些设计方法,都是为了表达冷静和理性的态度。
▲Graduate360°主视觉设计过程图
我一直认为动态是平面概念延续,这次的动态就是强调输出文本的可变性。动态在设计之初我就想过一定要特别机械,突出顿挫感,打破现在对丝滑千篇一律的追求。编程的机械感可能是理想的效果,但其实我们工作室使用procsessing和TD的情况特别少。行业内有些方法会先寻找动态效果,再根据效果替换元素和调节参数。由于我习惯平面设计先定稿,动态作为补充去制作,因此每次的动态都需要一帧帧设计。
这次动态的所有工作都是在AE中一帧帧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两台电脑,一台AE制作动态,一台观察文本编辑器里文本伸缩变化)。工作室两位动态设计师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分别制作了12秒的横版和竖版动态。
▲Graduate360°主视觉动态设计过程图
Q:你如何理解高校毕设视觉?你认为毕设奖与高校毕设展的主视觉设计两者间有着哪些区别和联系?
田博:高校毕设视觉更多的需要体现这所学校的综合教育素质,代表的是学校个体,需要兼顾艺术学、设计学、艺术理论等多学科内容,而且今天来讲,毕业季更多的变成了一个公众事件。毕设奖相对而言是专注在设计学专业,是围绕整个设计教育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去看的,聚焦但视野更广,不只针对某一高校或地区。高校毕设是自身定位,主视觉设计考虑的更多的是突出高校个性和态度。
毕设奖讨论的是专业普遍性问题,是更加多样性的对比和展示,视觉设计则需要突出专业性。两者虽然都是都有“毕业”两个字,但实际上的关注点完全不同。一个是突出学校,主观表达;一个是讨论专业,客观观察。
▲毕设视觉及毕设奖视觉
Q:根据你的观察,今年的疫情环境对学生们策划和落地毕设产生了哪些影响?大家又是怎么应对的?
田博:应该不仅仅是对毕设的影响,毕设只是一个缩影。疫情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在今年才开始真正展现出来,很多问题通过两年的积攒在今年浮现。
这批学生基本是从二年级就经历网课、反复封校等应对疫情的教育措施,大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机会真正接触社会和行业的机会,还要面临经济下行和就业的压力,这些变化让今年毕业设计的推进极其困难,学生的专注度和毕设关注度都不比往年。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他们更加严格,鼓励他们理性地去看待这些变化,并要求他们在更困难的条件下,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头包括了供应商停产,制定预算,各方面沟通等等。今年我希望他们更加克制和理性的去创作自己作品,并且去学习如何解决困难实现落地,对学生来讲设计不是毕设的全部。
▲Graduate360° 2021 Top10获奖作品:《美丽追踪》
作者:胡凯茵、陈璐怡;指导老师:田博、黄启帆、史春生
←滑动查看更多
Q:你认为毕设对于学生的意义是什么?在完成毕设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些什么?
田博:“毕设”不是“毕业作品”,这是我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后得到的思考。毕设如果只是毕业这一年的一个创作,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我们对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割裂的,是由不同老师和不相关联课程组成的职业教育。缺乏教学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新的思维可能是将毕设作为大学四年整个学习和研究成果的呈现,是在严格周密的教学系统中针对时代议题的综合设计教学,毕设是四年对此研究的总结和汇报。未来的设计问题可能会相当复杂,设计项目的需求和媒介也相对综合。在新的体系下培养学生不仅具备发现问题,表现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掌握整体思维,系统思维的综合能力。
▲Graduate360° 2021获奖作品:《汉字时空》
作者:彭旖茵、何秋盈;指导老师:田博、黄启帆、史春生
←滑动查看更多
Q:能否请你以高校教师的身份,谈谈对当下国内设计教育的观察和理解?你认为设计教育应该为学生们带来什么?
田博:这是个敏感的话题,因为我还是一个年轻的老师,资历尚浅。教师只是我身份之一,我的主要身份还是一个设计师,所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有些片面。在学校的时候,我会表达出希望教育可以区别市场,以培养构建视觉程序和逻辑的方向为目的的教育诉求。但在工作室面对设计师时,又感叹设计基础教育的缺失。这两个方向很多时候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我很困惑,设计教育到底是面向什么,能为学生带来什么。
今天更多的院校因为就业率的要求,将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作为目的,但当今环境变化比以往还要迅速,教育计划从制定到卓有成效是滞后的,毕业生无法应对未来两到三年的专业变化。也许我们太想为社会经济做点什么了,忘记了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人,更健全的个体。
▲Graduate360° 2021获奖作品:《时间途径》
作者:林雨婷、李沛颖;指导老师:田博、黄启帆、史春生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健全的设计教育一定是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意识,保持长久创造力,在工作生活中发挥自己设计价值的个体。它很好的平衡了通识教育、设计基础教育与升维设计教育三个方面,分别指向个人素养、设计方法、设计思维的培养。这三个方向其实一直伴随着不同时代的设计发展中,包豪斯、乌尔姆,芝加哥、耶鲁都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作用。我想在遇到不解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回到原点,回归本质,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Graduate360° 2021获奖作品:《水漾》
作者:卢文轩、叶福晓;指导老师:田博、黄启帆、史春生
←滑动查看更多
Q:你如何理解毕设奖的作用和意义?你认为一个毕设奖应该是怎样的?
田博:作为设计师身份在专业领域的第一次亮相,毕设奖无疑是毕业生最好的舞台。说实话,虽然每年高校都培养出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但真正能够在行业里坚持下去的非常少。毕设奖一方面挑选出设计人才让行业内看到,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为菜鸟设计师进入这个行业增添信息和勇气。
毕设奖相比专业奖来说,其实更具有学术性,直接反映了专业的教育和发展情况。毕设作品的自主性和自发性使得毕设奖相比专业奖更纯粹,是年轻一代打破标准的批判性体现。不管是评委还是评选标准,都应该综合考虑学术背景和当下前沿设计研究和教学的情况,这也是我对Graduate360°毕设奖的期许。
▲Graduate360° 2021获奖作品:《植物驯化》
作者:石雯昕、龚穗明、刘承雨;指导老师:田博、黄启帆、史春生
←滑动查看更多
正如田博老师所说的,毕设奖是毕业生最好的舞台。对设计界最新鲜的血液——毕业生与设计教育的关注,也是Design360°一直致力投入的事业。2021年,Graduate360°年度毕业设计奖开启征集,从来自全球30多个地区、50多所知名设计院校的作品中成功评选出100件年度毕业设计。今年,Graduate360°继续出发,与大家一起记录与探讨毕业设计的变化与发展。
2022年,Graduate360°重新调整了类别设置,以回应设计学科跨界融合的趋势。Graduate360°将从毕业设计的研究目的出发,从基础研究、商业实践、社会议题、科技融合、实验&概念5个方向观察及评审本年毕业设计作品。今年,Graduate360°将继续评选出100件优秀毕业设计,并将其辑录成册,在全球业界传播。
Graduate360° 100是由Design360°举办的年度毕业设计奖,旨在每年评选100件最突出及具备前沿探索精神的毕业设计作品。
通过毕业设计这一基准,Graduate360° 100期望反映当下设计教育生态,梳理潜在问题,以及探寻设计教育的未来形态。
Graduate360° 2021 Top 10获奖作品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基础研究
本类别以设计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基础研究为主体,强调以研究思维深入设计领域。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商业实践
本类别以商业市场、消费群体分析为出发点,提出面向商业的设计策略和方案。本类别参评作品无需在市场应用落地。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社会议题
本类别以社会议题为创作对象,突显设计师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当下社会语境中的需求和挑战的回应,探寻设计介入、传递社会责任的方法。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科技融合
本类别从技术维度出发,关注科技如何融入设计,以探索设计的更多形式与体验。本类别包含多媒体互动装置、视觉编程、动态探索等。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实验&概念
本类别突显对概念与观念的探索,从实验性、前瞻性等概念出发,呈现出具有先锋性、创新性的的设计语言和表达。
参赛网站:www.graduate360.cn(本次大奖只接受网上报名,建议使用电脑端登录。)
截稿日期:2022年7月10日
▲年度毕业设计奖(每件作品)
早鸟期
2022.5.10-5.31 (24:00) ¥80
常规期
2022.6.01-7.10 (24:00) ¥120
*评审过程将不再收取其他费用
*若同一作品申报不同参评类别,则须支付每个类别的费用
▲参赛作品须为2021至2022学年毕业设计作品(2021年7月15日至今),包含本科或硕士、专科、高职等毕设,预科毕业设计除外
▲参赛作品必须为参赛者的毕业设计作品
▲参赛作品必须确保原创性和独创性
▲既可个人参评,亦可团队参评
*团队参赛详情请下载“参赛指南”查看“条款与细则”
▲前往官方网站www.graduate360.cn
▲注册并登入Graduate360°个人账户
▲填写参赛信息
▲上传相关材料
▲缴纳参赛费用
获奖者将获得相应的奖杯及证书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获奖作品将刊登在《Graduate360°》年度毕业设计年鉴。年度毕业设计年鉴将在全球业界传播,获奖作品将获得增加曝光的机会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获奖者将获得Design360°平台及众多知名设计平台的专访机会,亦有机会获得Design360°主办的活动讲座进行演讲
可获得Graduate360° LOGO使用权进一步推广
更多参赛详细信息
请点击下方卡片跳转查看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设计便利店”(ID:designm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