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达罗斯雕塑:希腊艺术中的东方魅力

代达罗斯雕塑:希腊艺术中的东方魅力




公元前七世纪,在近东与埃及的影响下,不仅希腊的一些陶器装饰充满异域色彩,雕塑也出现了一种稳定的东方化风格,被称为代达罗斯风格(Daedalic style)。如果说“青铜时代晚期文明大崩溃”(Late Bronze Age Collapse, c. 1200-1150 BC)后的希腊从几何风格的陶器中渐渐找回文化的自信,那么代达罗斯则是希腊雕塑连续演变史的第一个正式篇章。
 
代达罗斯(Daedalus)一般被认为出生于克里特岛。在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是著名的建筑师、雕塑家与工匠,被视为智慧、知识和力量的象征,无数的发明创造都归于他。
 

赫伯特·詹姆斯·德拉波(Herbert James Draper, 1863/1864-1920),《哀悼伊卡洛斯》The Lament for Icarus,1898,布面油画,180 x 150厘米。伦敦泰特美术馆(Tate, London)。
 
传说代达罗斯制作的白色木牛过于生动美丽,竟使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后帕西法厄(Pasiphaë)爱上了它,并与之交媾,生下了吃人的牛头怪米诺陶(Minotaur)。又传说他设计的米诺斯王宫(Palace of Minos, Knossos)过于复杂,不仅成功困住了米诺陶,也定义了“迷宫”(labyrinth)这个词。他还为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Icarus)制造了飞离克里特岛的翅膀,可惜伊卡洛斯得意忘形,飞得过于接近太阳,粘住翅膀的蜡因高温熔化,他也掉下来丧生。
 
也许是因为代达罗斯被传得神乎其技,后世才以他命名了希腊雕塑的第一个潮流,表示他是希腊雕塑史的奠基人。尽管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种躯体严正、平板状的人像其生动性远不如古典时期与希腊化时期。


古希腊雕塑史:风格及分期

 
公元前7世纪,整个东地中海最强盛的文明是亚述(新亚述帝国Neo-Assyrian Empire, 911-609 BC),而埃及虽然一度被亚述侵占,其文化基因稳定,在之前的“晚期青铜文明崩溃”中也没有出现断层。在爱琴海文明“重启”的初始阶段,与邻近强盛文明的贸易与交流必定会让希腊艺术带上深深的异域烙印。
 

“欧塞尔夫人”(Lady of Auxerre),代达罗斯风格雕塑 Daedalic sculpture,石灰岩 limestone,c. 640-630 BC,高75厘米。巴黎卢浮宫(Louvre, Paris)。
 
以代达罗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欧塞尔夫人”Lady of Auxerre)为例,可以看出希腊雕塑的奠基风格既继承了青铜时代爱琴海文明巅峰期的艺术特点,又融合了埃及、近东的一些范式。


欧塞尔夫人(Lady of Auxerre)解析
 
“欧塞尔夫人”的身体是健壮的平板式,但她的腰非常细,承袭了米诺斯艺术(Minoan art)中的人体审美;尽管穿着及地的长裙,身短腿长的非真实比例很明显,简洁优雅;双腿并拢,姿势僵硬,让人想起埃及艺术中的法老与王后们。她的五官大而明显,杏仁眼,表情克制,开启标准的古风式微笑(Archaic smile);像假发一样的头发让人想起古代近东艺术,但相比更几何化。实际上整个雕塑的几何感、衣物上的几何刻纹装饰和编发的几何样式,都显示了希腊“黑暗时代”几何风格艺术的自然延续。



在克里特岛的考古遗址普里尼亚斯(Prinias)发现了希腊现存最早的装饰有雕塑的石构神庙(Temple A, c. 625 BC)。它也被认为是自迈锡尼文明之后希腊最早的石构建筑,“黑暗时代”的希腊建筑以木头或陶等为主材。


左:普里尼亚斯(Prinias)神庙A和神庙B平面图

右:神庙A正面复原图(上)和平面图(下)
尽管从结构来讲,普里尼亚斯的神庙承袭的是迈锡尼的宫殿,但建筑装饰却有浓郁的近东与埃及特点。神庙A入口上方有一对类似拉玛苏(Lamassu)或斯芬克斯的雕塑。檐壁(frieze)装饰有长条带状的人骑马浮雕。


普里尼亚斯(Prinias)神庙A檐壁浮雕局部,希腊克里特岛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Heraklion Archaeological Museum, Crete)。


 
人与马之间的比例不符合真实情况,姿势僵硬,兵士们梳着埃及发式,但似乎是裸体,遵循这一阶段到古风时期希腊艺术中女性着衣、男性裸体的惯例。几何刻纹在兵士盾牌与上方檐口清晰可见。
 

普里尼亚斯(Prinias)神庙A女坐像,希腊克里特岛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Heraklion Archaeological Museum, Crete)。

 
神庙A最引人入胜的是正门梁上对置的两尊女坐像,其姿势像是坐着的“欧塞尔夫人”,但她们戴着异域样式的帽子,整体比“欧塞尔夫人”饱满,可能象征着某位女神。尽管长裙略去了很多身体细节,其端坐的克制优雅散发着希腊早期雕塑的别样魅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世界艺术史”(ID:World_history_of_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