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最大的悲哀,不是打工,而是打白工

打工人最大的悲哀,不是打工,而是打白工

迟英作品
一个爱白话的清华理工男
公众号|迟英的世界 ( chiying366 )
在上一篇文章《扎堆要进街道办,这届清北肿么了?从“劳动二重性”说起》里,我们说明了一件事:
劳动是无差别的。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等价交换”的世界,如果有人说:“我的劳动和你们不一样!”,那别人也可以说:“好吧,既然不一样,那你就别和我换东西了!”

在现代社会,不能和别人进行交换,就意味着被开除了“人籍”,只能回去山顶当洞人。。。
所以在我们目力所及的人类社会,并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物种。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依赖于“等价交换”,才能在人类社会中生存。
~~~

既然“等价交换”是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基础,那么,似乎就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
干活儿越多的人,应该得到的越多。
因为一个人可以用于“等价交换”的东西,理应和他的劳动量成正比。
但我们却惊奇地发现——
那些富有的人,并不需要干很多活儿,甚至不需要干活儿;而那些夜以继日干活的人,却并不富有,甚至于越穷的人干的活儿反倒越多。
既然人类社会是基于“等价交换”,那么为何会出现“越干越穷”的现象呢?这难道不是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吗?
资本呵呵一笑:“你错了,一切都是等价的哦~”
~~~
要想彻底搞清楚这个“等价交换”游戏的秘密,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一件事:
什么是「价值」?
伟大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对人类而言,衡量「价值」的唯一尺度,就是「劳动时间」。
同样8小时的劳动,一个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和一个工业时代的现代人相比,他们的劳动产出,是天差地别的;但他们的劳动「价值」,却是毫无差别的。
一位原始人可能忙活半天,累到半死只用石矛叉到两条鱼;而这位现代人通过声呐定位,自动化捕鱼装置等等高科技,轻而易举地用8小时捕到了两吨鱼。
但是,石器时代的2条鱼,和工业时代的2吨鱼(约等于2万条鱼),它们在「价值量」上,却是一毛一样的。
因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不是「鱼」的多少,而是「劳动时间」的多少(都是8小时)。
有人说:“不dei啊!两条鱼只够我吃一天,两吨鱼我能吃一年,怎么看都是不一样的啊!”
没错,两吨鱼的「使用价值」绝对比两条鱼高,我们并不否认这一点。
我们只需理解一件事:
“物以稀为贵”!

同样的2条鱼,在石器时代是“哇!传说!”;在工业时代就变成“哎!普通!”。
因为生产2条鱼所需的劳动时间,在石器时代是8小时,在工业时代却只需2秒钟。
也就是说,虽然2条鱼的「使用价值」永远不变,但它的「价值」却缩水了一万倍!只有石器时代的万分之一了!
~~~

通过上面的例子,相信大家已经对「价值」的概念有了一定认知——即「劳动时间」是它的唯一度量。
在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
生产力越高,劳动的「价值」越低!
因为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人类一天的饭量是不变的!
虽然人类的饭量不变,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一日三餐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大幅减少了,即一日三餐的「价值」降低了。
但是,对资本家而言,既然工人只要吃饱一日三餐就可以劳动一整天,那么无论一日三餐的「价值」多么低,资本家愿意付给工人的,永远都只是一日三餐!只要刚好能吃饱干活即可!
虽然表面上看,工人得到的都是一日三餐;但事实上,工人所得到的「价值」却是实实在在地减少了!即劳动的「价值」降低了!
以前,工人劳动8小时,生产出8条鱼,工人自己吃2条就饱了,他劳动的「价值」是2小时(一小时生产一条)。剩下的6小时相当于「无酬劳动」(传说中的“打白工”。。。)。
现在,工人劳动8小时,生产出80条鱼,工人自己还是吃2条就饱了,他劳动的「价值」变成了0.2小时(0.1小时生产一条)。而剩下的7.8小时则全部相当于「无酬劳动」。(干活8小时,享受10分钟。。。)
但是请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却完全没有违反“等价交换”原则!
因为资本支付给劳动者的「价值」,的的确确、非常精准地,就等于「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
毕竟劳动者的饭量就这么大啊!这二者完全是“等价”的!
所以说,资本在购买「劳动」时,是“等价交换”。在卖出「劳动产品」时,也是“等价交换”。
但这一买一卖之间,资本却无偿地占有了每个劳动者一天7.8小时的「无酬劳动时间」!
这,就是资本之所以能够增殖的全部秘密。(说白了就是让劳动者“打白工”。。。)
而这7.8小时的「无酬劳动时间」,就是传说中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如果没有「剩余价值」,那么资本也就不复存在了。
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资本的本质属性就是增殖。
不增殖者,非资本也。
~~~

当我们理解了资本与「剩余价值」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把现代社会划分为两个部门:
一边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一边是不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
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比较典型的有:富士康流水线、互联网大厂、建筑设计院、会计事务所、私人律所等等等等(实际上几乎一切盈利机构都必须要生产剩余价值)。
不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比较典型的有:政府机关、公立院校、部队等等等等(实际上几乎一切事业单位都不需要生产剩余价值)。
一个劳动者,一旦他加入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无论他是否察觉这一点——他都立刻变成了资本的一部分,他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增殖、增殖、增殖!
那么,具体来说,这位劳动者要如何为资本的增殖服务呢?非常简单:他只要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无酬劳动时间」就行了!
也就是说,他需要尽可能多地,最好是无上限地延长自己的「劳动时间」,谁早下班谁懒蛋。。。
与此同时,他还需要尽可能少地,最好是无下限地减少自己的「劳动价值」,谁多要钱谁魂淡。。。
是的,一个人,一旦他把自己的劳动作为一种商品出卖给资本,无论资本给他多高的工资,本质上他都会变成资本的一部分,变成资本增殖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由此,他的高工资变成一种“罪”,他的适时休息变成一种“恶”,他的整个人,由此坠入“资本增殖教”的深渊。
而他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合理诉求,则被资本的传教士们贴上“原罪”的标签,似乎只有无止尽的“崇高”加班,才能抵消他“邪恶”想法的罪孽。。。
~~~
读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都可以理解,为何现在的年轻人,会如此热衷进入看似“没追求”的“体制内”。

“体制内”当然也有其自身的诸多问题,但仅仅是无需生产剩余价值这一点,就已经抵消了其大部分缺陷。
事实上,“体制内”所享受的,其实就是其他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正如上面所论述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的「价值」越来越低,剩余价值则越来越多,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体制内”所能获取的「价值」,也一定会随之提高。
但对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而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却并非什么好事。。。
因为资本绝不会因为生产力提高而缩短工作时长。
资本是非常聪明的,生产力的提高,只会给资本提供裁掉多余的劳动力的借口,从而制造出工作岗位紧张的局面,以便进一步地压低劳动力的「价值」。。。
~~~
总结一下:

「资本的本质是增殖,增殖的本质是创造剩余价值,创造剩余价值的本质是让劳动者“打白工”,劳动者不想“打白工”就只能选择进入“体制内”。。。」
理解了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何“体制内”变得越来越香,为何清北的大神们会为了一个街道办的编制争得头破血流。。。

因为无论资本给出的工资如何,它们的目的永远是通过无限度剥夺我们的「时间」,来让我们给它“打白工”。。。
而我们的「时间」,本质上是无价的。
“寸金难买寸光阴”啊!
活得越久,就越能体悟:用「时间」来度量「价值」,这背后隐含着非常深刻的哲思。
因为我们所能拥有的全部,其实就是人生在世的短短数十载光阴。
霸占了我们的时间,就等于霸占了我们生命的全部。。。
~~~
未完待续。(下次接着聊“劳动分工”)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在看和转发~
您的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与支持!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迟英的世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迟英的世界”作者:迟英(ID:chiying366)。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