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
莫高窟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但庞大的游客数量也对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造成很大困扰。这座建于绿洲和戈壁之间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即为缓解景区的保护压力而建,集合了游客接待、数字影院、球幕影院、多媒体展示、餐饮等功能。
造型构思
“设计伊始,我们最初的感动来自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古代工匠精美艺术的敬佩。这座建筑,应该是大漠戈壁中的一座小沙丘,造型既如同流沙,如同雅丹地貌中巨舰般的岩体,又类似矗立在沙漠中的汉长城,莫高窟壁画中飞天飘逸的彩带,充满着强烈的流动感。若干条自由曲面的形体相互交错,蜿蜒起伏,巨大的尺度和体量将沙漠地景建筑的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
充满动感的语言特征从室外延续到室内,所有的公共功能均为开放空间,顺应外部形态的变化,室内空间的高度也随之变化。结构支撑体用墙将不同功能,不同高度的空间进行划分,界面清晰明确。
02
中国杭帮菜博物馆
杭帮菜博物馆是集展示、体验、品尝“杭帮菜”功能于一体的主题性博物馆。作为地方饮食文化的载体,其设计用现代的材料体现了杭州“秀、雅”的神韵。
建筑所在的江洋畔生态公园,原为西湖疏浚淤泥库区,经过将近十年的表层自然干化,已形成与周围山林不同的,以垂柳和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
为了削弱建筑对生态公园的压迫感,建筑体型随山势和地形蜿蜒转折,自然断开,划分成贵宾楼、餐饮区、博物馆经营区和固定展区四个功能组团。
建筑体量的拆分,削弱对公园的压迫感,也保留了公园与钱王山庄之间的视觉通廊。连续折面坡屋顶的形式,进一步减小了建筑的尺度,形成统一而又富有韵味的形体和空间变化,并与自然山体轮廓相呼应,绿色植草屋顶也使建筑真正地融入环境之中。
各功能组团之间以木栈道和休息木平台连接为一体,这些景观元素同时也是整个公园木栈道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供游客休息、观景之用。长长的屋顶挑檐的遮蔽,使得室内活动的空间能够延伸到室外水边和公园之中。
03
苏州火车站站房
苏州站位于老城北边,隔护城河与姑苏城相望。现代化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使老车站难以满足使用要求,需要一个大规模、综合性的交通枢纽取而代之。新站创作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庞大的空间体量与苏州细腻、幽雅的小尺度氛围相协调,从而坚持“苏而新”的本土建筑原则。
设计将菱形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进行发展,从大跨度的站房空间桁架体系,到门窗檐口及地面铺装的不断演绎。
站房入口深远的出檐,外墙的金属格栅,两组承载屋架的大型菱形灯笼柱,加之灰、白、栗三色搭配的苏式淡彩,以及功能用房围合的大大小小的庭院,半室外的下沉广场,环绕的候车敞廊,都使这个庞大的现代化车站能够与古城对话,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04
北川文化中心
北川文化中心是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中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位于新县城中心轴线的东北尽端,由图书馆、文化馆、羌族民俗博物馆三部分组成。
设计构思源自与山势紧密结合的羌寨聚落。起伏的地形宛若山坡,成为城市与东侧山峦的巧妙过渡,建筑成为一种大地景观,也将三个独立的建筑功能整合到一起。
突出于屋顶的大小高低各异的方楼,在其中营造了如传统羌寨迷宫般丰富的聚落空间。高敞的前庭既连接三馆,也强化了入口广场城市空间的开放性。碉楼、坡顶、木架梁等羌族传统建筑元素经过重构组合,成为建筑内外空间组织的主题。
05
玉树康巴艺术中心
玉树康巴艺术中心是为遭受玉树地震后的结古镇所做的重建工程,汇集了原玉树州的剧场、剧团、文化馆和图书馆等多种功能。
设计从尊重城市城市文脉的角度出发,总体布局自由散落但错落有致,强调与塔尔寺、唐蕃古道商业街、格萨尔广场等周边城市元素对位呼应。建筑密度与传统城市肌理相吻合,街道的尺度也尽力与传统商业街相协调。
本着经济的原则,州剧团的辅助功能区与剧院的后台区合并,排练区与室外演艺功能合并,尽可能控制规模并强化各功能的通用性。平面布局力图通过再现院落空间的组合体现传统藏式建筑的空间精神,并体现台地特征,建筑在体量上也逐层递减。基于低造价的考虑,建筑通过沿袭传统藏式建筑丰富的色彩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崔恺《本土设计Ⅱ》,知识产权出版社
春季软件线上全程班,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