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出发 | 香港百年山顶缆车升级重启

从“新”出发 | 香港百年山顶缆车升级重启


     

     

关注我们,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 Arup

历经全面的翻新工程,香港新一代山顶缆车以崭新面貌,迎接四方宾客。升级后的第六代山顶缆车启用载客量更大的车厢,并改造中环和山顶缆车总站,硬件和软件全面提升,为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光体验。

 

奥雅纳与建筑师AGC设计有限公司紧密合作,为项目提供多专业的设计和工程服务。从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到详细设计、施工监理阶段,我们的服务内容涵盖交通咨询市政设施结构岩土工程





山顶缆车(The Peak Tram)于1888年启用,接载乘客往来于中环商业区与太平山顶之间。拥有135年历史的缆车系统至今已更新至第六代,承载了几代香港市民的集体回忆,是东方之珠最负盛名的观光景点之一。整条铁路以钢索拖行,列车依山而上,从海拔28米攀升至396米,沿途可将维多利亚港的绮丽景致尽收眼底。

全面升级的缆车系统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扩建后的花园道山顶缆车中环总站候车厅配备空调,可同时容纳过千人候车。新一代山顶缆车的载客量增加了75%,候车时间缩短约70%,乘客的等候及搭乘体验均得到极大提升。


满足高峰需求



作为香港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在疫情爆发前,山顶缆车高峰时段的乘客接待量大大超出其设计容量,为运营带来挑战。



     

©  Arup

▲ 翻新前的山顶缆车中环总站


为此,我们在中环和山顶总站展开调研,通过视频和模拟分析,提供全面的登车、下车安排和排队策略。通过人流管理措施帮助缆车终点站提升服务水平,实现等候安排的优化,并为增长的缆车载客量提供空间安排。



   

©  Arup

▲ 开发3D人流模拟模型,根据不同场景,对车站设计和排队容量进行压力测试



     

©  Arup

▲ 将乘客分流,为提前购票和未经预约的乘客设置不同候车通道


中环总站的原站台位于圣约翰大厦内。改造后,站台沿路轨向上迁移约70米,释放的圣约翰大厦底层空间被拓展为全新的候车区,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优化搭乘体验



我们通过钢制框架加强候车区结构,以承载LED屏幕等大型机电设备。为提升乘客的视觉体验,我们与山顶缆车有限公司、建筑师和其他顾问单位深入合作,最大程度地提高净空高度,同时留有足够空间,将主要设备隐藏于天花板内。




   

©  Arup

▲ 中环总站候车区



     

©  Arup

▲ 中环总站自动人行通道


在新建候车区与站台之间,设有一条约40米长的自动人行通道。通道由螺旋形铝制涂层屋顶覆盖,并设有特制天窗,乘客可在登车旅程中欣赏周遭的都市天际。



确保安全舒适



特别设计的通风系统可在乘客登车前将经过处理的空气从车站空气处理机组输送到缆车上。为此,我们优化站台结构设计,整合空调系统的接口装置及站台自动安全门,在提升乘坐舒适性的同时确保乘客安全。



 

   

©  Arup

▲ 站台结构


此外,为确保运行期间的轨道安全,并提供无障碍通道,保证站台与车厢地台高度一致是此区域的关键设计要求。由于站台坡度陡峭,我们与建筑师和承建商紧密合作,确保设计和施工阶段精准布置。



     

©  Arup

▲ 升级的车厢和站台自动安全门



简化施工方案



在中环总站的改造过程中,由于场地条件受限,我们利用数字化工具,优化结构设计,以便材料运输,将施工化繁为简。



   

©  Arup



中环总站横跨楼宇、法定古迹以及天桥、人行道等道路设施,起重吊车无法在现场部署施工。

为了便于交付、安装和施工,我们采用了小型结构设计。通过使用标准型材和螺栓连接简化钢结构的方式,我们精心规划和设计拼接位置,尽量减少现场焊接和安装工序。同时,为避免复杂的深挖工程,并简化相关行政流程,所有地基均采用简约的筏式设计。



保育历史文化



山顶缆车位于高密度的半山区,周围建有大量历史建筑和法定古迹。为避免对历史建筑造成不利影响,我们在深化设计前进行仔细评估,并与有关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制定影响程度最小的结构设计方案。



     

©  Arup


我们回收利用旧缆车轨道,将其作为中环总站的围墙装置。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为乘客生动呈现山顶缆车的历史价值,带来穿梭时空的别样体验。


通过细致的规划和精确的工程设计,我们协助山顶缆车为乘客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新颖独特,且更具活力的搭乘体验。新一代山顶缆车串连历史与现代,搭载着对未来愿景,从“新”出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up奥雅纳”(ID:Arupin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