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古代民居建筑所展示的不仅是一个建筑的概念 ,更多的是蕴含着一个地域文化和历史的概念 ,不同地域的古民居是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民俗民风的载体,上海的古民居也不例外,无论是有700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还是上海郊区千年古镇的古民居,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本文以上海新场古镇的明代古民居奚家厅、上海老城厢艾家弄80号民居和乔家路77号宜稼堂为例,来看看上海古代街巷制中的民居遗痕。
01 街巷制
中国都市发展的历程中,经历过闾里制、里坊制、街巷制、邻里单位制、社区制5种形态。坊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其中,管理严苛的千年里坊制,于唐朝末年开始逐渐解体,保存至今的福州的三坊七巷,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
福州的三坊七巷航拍图1--图片来源于网络
街巷制是由“里坊制”演变而来,取消“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两侧开设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的一种制度,街巷制的形成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一种更加顺应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街巷制凸显其优越性,里坊制被取而代之。
三林镇航拍图1--图片来源于天地网
三林镇航拍图1--图片来源于天地网
街巷制的痕迹在今天的江南水乡随处可见,从以上一些1948年航拍的上海近郊的历史影像照片及其局部放大图中看,沿街、沿河而建的鱼骨状分布的古镇,就是街巷制的最好写照。它们大多数是前面是沿街的店铺,后面是与之绞接或不绞接的合院住宅或作坊,即前店后宅或前店后坊。
高行镇航拍图--图片来源于天地网
上海的龙华镇、法华镇和虹桥镇等都曾经留有街巷制的印记,然而,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它们逐渐消亡,不见影踪。幸亏上海新场古镇和老城厢里至今还留存古代街巷制的民居遗痕。
龙华镇航拍图--图片来源于天地网
洋泾镇航拍图--图片来源于天地网
02 新场古镇奚家厅
借助于无人飞机的航拍和实地勘探,我们用鸡蛋里挑骨头的方法,在上海老城厢和市郊市镇里寻找到了几十处街巷制的遗痕,它们深藏在民居的聚落里,是当年街巷制留下的民居残迹。
街巷制的民居遗痕,需要符合具备如下特征:
1. 沿街的一层或二层店铺,一般以一层平房为主。
前店后宅平面示意图--图片来自徐大纬
2. 店铺后面有宅院或作坊,它们以一正两厢的三合院的形式出现,这就是街巷制的典型特征。(详见乔家栅47号和蓬莱路9号航拍图。)
乔家栅47号 前店后宅
蓬莱路9号 前店后宅--拍摄均来自寿幼森
3. 店铺居中的一间是进入三合院绞圈房的“墙门间”(详见新场镇江倬元宅)。店铺和三合院中间留有横向的过道作为防火间隔。(少数三合院的厢房屋顶和店铺屋顶直接绞接在一起,形成四合院绞圈房。)
新场镇江倬元宅 前店后宅--拍摄来自王安宇
4. 三合院以一道带仪门的墙和一正两厢的平房或楼房围合组成,中间形成庭心。根据经济条件和实际需求,住户可以继续购置后面的地块,再建造一个三合院,形成第二个庭心,富裕的住户可以建造第三庭心,第四庭心......,如同接龙。
5. 每个庭心宅院有一道内侧带仪门的墙,三合院之间留有过道作为防火间隔。(有的不留过道,厢房的屋顶直接和前埭屋顶绞接)
新场镇奚家厅是建于明末清初的古民居,是典型的明代街巷制古民居形制的活化石,位于洪东街122弄。洪东街和洪西街,是至今保留着明清街道样式的老街,奚家厅沿街是店铺,通过墙门间进入后宅,店铺与后宅之间留有防火间隔;前后有两个庭心,各有仪门一座;第一庭心厢房为平房,第二庭心均为二层楼房;两个庭心之间留有防火间隔通道。详见新场镇奚家厅1、2、3、4。
新场镇奚家厅1
新场镇奚家厅2
新场镇奚家厅3
新场镇奚家厅4--拍摄均来自寿幼森
新场镇是上海郊区的千年古镇,唐末宋初,新场地区已经有先民在此栖居生息,有村落和零星盐场,街巷制的遗痕保留至今。那么,之后成陆建县的上海老城厢里,街巷制的民居遗痕有怎样的表现呢?
03 老城厢艾家弄
和乔家路的街巷制遗痕
艾家弄80号是老城厢明清年间古民居的典型代表,沿街一层店铺的遗迹可寻,穿过墙门间,第一庭心由一正两厢平房和仪门墙组成,第二庭心由一正两厢楼房和仪门墙组成,中间有防火间隔通道,(详见艾家弄80号宅航拍图) 。平面布局和空间形态和新场镇奚家厅完全相同。
艾家弄80号宅航拍图--拍摄来自寿幼森
艾家弄80号宅仪门1
艾家弄80号宅仪门2
艾家弄80号宅 楼房内--拍摄均来自王安宇
宜稼堂地处乔家路77号,也是典型的街巷制古民居遗痕。乔家路原来是一条小河,称乔家浜,古代沿河两侧均有店铺,后有作坊或宅院,以船出行和运送物资是江南城镇首选的通行方式,枕河而居是诸姓望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宜稼堂的平面布置方式和艾家弄80号完全一样,只是沿街的店铺为二层,穿过居中的墙门间,进入后宅,第一庭心由一层三合院和带仪门的墙围合组成(仪门已经拆除),第二、三庭心由二层三合院和仪门墙围合组成,中间均留有防火间隔通道。
宜稼堂航拍图1
宜稼堂航拍图2--拍摄均来自寿幼森
04 结束语
纵观上述几个古民居的实例,我们仿佛窥见一幅上海地区活生生的江南“清明上河图”,白墙黛瓦、街巷、小桥流水,历历在目,何其美妙!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江南民居的一个小分支,上海地区的古民居宅院同样遵循宗族礼仪和阴阳五行风水学说的制约,遵循长幼有序 、尊卑分明、内外有别的原则,延续中原地区四合院(或三合院)的建筑结构方式 ,总体上采用中轴对称、多进堂屋的对称布局。从住宅布局到室内外装饰上,传承了“天人合一”、“阴阳相谐”、“聚集生气”的江南传统民居的精髓(详见下图“上海古民居室内外装饰”),这一点,从新场镇奚家厅等几座上海古民居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下,上海仍然留存这些古代街巷制的民居遗痕,弥足珍贵,值得重视。
上海古民居室内外装饰--拍摄均来自王安宇
令我们不解的是,新场古镇和远在老城厢的明清古民居布局和空间形态,为什么会完全相同呢?既没有建筑师,又没有统一设计图纸,却出现如此高度相似的古民居,其中有什么奥妙呢?这种明代已经存在的民居形制,究竟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形成的?上海地区的这种古民居,由于长期被忽略,导致在上海住宅史上形成了一个断层和一片空白,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视而不见,至今没有为这种民居命名,我们希望在其消失殆尽之前,至少应该给它们一个名份而不留遗憾吧!
资料(图片)收集、拍摄:
徐大纬、王安宇、寿幼森、网络
文字整理:
徐大纬、周飞华、王安宇
-END-
往期老城厢建筑文章回顾:
添加微信号和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左侧二维码添加我的微信号
右侧二维码关注三月的斋卤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