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1/6图片工作室、全景网
一、大学博物馆,绝色美人的深闺养成记
随着《国家宝藏》的热播、“抖音戏精文物”的火爆,各大城市博物馆的珍藏俨然已经成为“网红”,受到了大众的极力追捧。很多鲜为人知的国宝翻身C位出道,引来无数喝彩。但是还有很多宝贝,例如,世界仅存两架之一的P-61“黑寡妇”战斗机,价值不菲的唐代三彩鸳鸯壶,我国第一代电影放映机……就算走遍各大城市的博物馆也难寻踪迹。因为他们根本不在城市博物馆里,而在大学校园中!
上文所提到的“黑寡妇”战斗机,其实就存放于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隶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我国首个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综合科技馆。最初只是北京航空学院的飞机结构陈列室和飞机库,供师生教学使用。后来,为了进一步扩充大学的实践教育基地,于1985年正式成立北京航空馆。随着学校学科优势与特色文化研究的不断推进,其展品也得到不断的丰富。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甲子校庆重新开馆并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发展至今,除直接承担航空发动机、飞机结构、起落架结构、导弹结构、航天器设计等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任务外,还珍藏了30余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美、苏等国飞机和导弹,特别是“黑寡妇”战斗机世界仅存两架,其他展品多数为国内唯一,珍藏数量和等级全国航空界首屈一指[1]。
类似的还有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看似体量不大,但它可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博物馆,通过学校在此方面的长期积累及各界社会人士的捐赠,至今也已收藏了中国56个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传统民族服饰精品10000余件,同时,还收藏了上千幅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民族考察图片资料。博物馆内展出着汉族的六色缎百衲衣、彝族的贴补绣女衣裤、赫哲族的鱼皮衣、瑶族的狗尾衫等各种濒临失传的传统服饰[2]。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400座大学博物馆[3],其藏品之和已超过故宫、陕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7座知名大馆总和[4]。尤其是一些类似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的专业性高校,其藏品珍贵程度丝毫不次于任何城市博物馆。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可惜的是,这些“美人们”生在大学、养在大学,至今只能在象牙塔里顾影自怜。即便少数大学博物馆已经逐步对城市敞开大门,但是大众对她们的认知少之又少,甚至都不知道这些博物馆的存在,更别说有“远赴千里,只望见美人一面”的冲动了。如果你为上述这些宝贝哀叹“深宫寂寞”,那么你可能不知道:高校博物馆参观人数寥寥,利用率不足两成。因为各种原因,这些“睡美人”一直藏于“深闺”,不知让多少人错过了这一直被深埋在象牙塔里的“倾城容貌”……
二、在知识全民共享的新时代下,美人走出深闺已是万众所期
但是,这种“金屋藏娇”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诉求。从社会职责上说,博物馆作为城市全民科普的前沿阵地,无疑是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5]。这不仅对新形势下的科普事业提出明确要求,也为推动科普全民化提供了有力指引。
2015年正式实施的国务院《博物馆条例》中有一个调整看似不起眼,却影响深远。《博物馆条例》将博物馆的三大目的由“研究、教育和欣赏”变为“教育、研究和欣赏”[6]。“教育”被提到首位,意味着博物馆的公共教育的责任更加重大,更应成为城市的一所“终生学校”。
大学博物馆从诞生之初便天生带有“教育”的基因,承担着社会启蒙教育的职责。纵观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顶尖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皆耗费巨资定期对大学博物馆进行一轮又一轮的修缮与更新,一方面是对其学术成果及文物收藏的系统化展示;另一方面也作为研究教学的素材,并借由导览活动赋予教育推广功能。因此,让大学内的博物馆向社会充分地开放,是大学博物馆的重要职责。
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现在的共享经济模式已经为社会各种资源之间的合理流通提供新的合作模式。因此,通过“共享”的新方式让大学博物馆成为城市中为全民所享的公共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可能。
2017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已宣布将其收藏的37.5万件藏品的高清图像资源免费开放版权,优质的资源正在免费向全民共享[7]。只要观众有需要,可以免费下载并不受限制地使用和分享这些高清图像,这样的做法无疑拉近了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并且达到了一定程度全民科普的效果。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既然是“共享”,那么大学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就绝对不仅仅是让高校把“美人们”从深闺推到台前,分享给了更多的民众。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社会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可以为这些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多实际的价值兑现——除能提升大学本身的知名度与学术地位外,更增加了校园在社会大众中的公共性与影响力。
当然,就像电影《后会无期》中所说的“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篇文章要给大家介绍的绝对不仅仅是大学博物馆为什么要融入城市,走进群众,实现城市共享,而是要探求如何才能做到大学博物馆真正实现与城市的共享。
要知道,大学博物馆的城市共享并不是一句简单的“面向大众免费开放”就能彻底实现的。国内诸多大学的实践证明,这种单方面的宣布共享所收获的效果基本微乎其微。这些博物馆仍然长期无人问津。那么问题出在哪呢?是这些大学的“深闺美人们”还不够美吗?当然,这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问题不仅仅出在这里。
在推倒院墙进行城市共享的初期,这些长期身居象牙塔的博物馆,由于涉世不深、体量过小等天生缺陷,导致大众缺乏对于她们的基本认知,大众不知当然“无以成游”。更为重要的是她们涉世初期存在着面向社会开放经验不足、缺少专项资金和专业管理队伍、藏品价值没有充分开发、展览方式陈旧、与观众互动性差等诸多发展瓶颈。大学博物馆的城市共享之路可谓是层层受阻。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才能做好大学博物馆与城市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让大学博物馆真正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文博区组成部分呢?
台湾大学
坐落在台北的台湾大学博物馆群的发展之路会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答案。
[1]数据来源:澎湃政务《听说你想“上天”?这里有份攻略》,北京科协,2019-11-29.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5104574
[2]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官网
http://www.biftmuseum.com/about.
[3]中国日报网:《近四百座大学博物馆如何迎客》,2018-04-1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760844698
6411436&wfr=spider&for=pc
[4]央广网:《河南高校博物馆藏品丰富价值高利用率却不足两成》,2015-04-23.
http://hn.cnr.cn/hngbxwzx/20150423/t20150423_518380276.shtml
[5]中国新闻网:《习近平: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2016-05-30.
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6/05-30/7888171.shtml
[6]中国政府网:《博物馆条例(国务院令第659号)》,2015-03-02.http://www.gov.cn/zhengce/2015-03/02/
content_2823823.htm
[7]搜狐网:《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免费开放37万件藏品版权》,2017-02-20.
https://www.sohu.com/a/126698630_11488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