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老城厢绞圈房说起(三)

从上海老城厢绞圈房说起(三)

导言

《从上海老城厢绞圈房说起一》重点介绍了上海老城厢绞圈房的分类,《从上海老城厢绞圈房说起二》重点介绍了上海绞圈房的分布及规律,《从上海老城厢绞圈房说起三》将重点介绍上海绞圈房的来源。


自2013年起开始对上海绞圈房进行研究,至今已经有将近九年的时间了,我们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用摸大象的腿来形容,从实地寻找浦东等地区现存的乡村绞圈房开始,到逐步进入浦东及周边的市镇,从单体到聚落,对各种类型的绞圈房有了一些感性的认知,但是,离开真正了解上海绞圈房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二阶段我们随着不断地由东向西进行寻觅,发现七宝以西地区,特别是松江以南、青西南和金山地区,很难找到绞圈房,反而意外地找到了一种叫“落戗屋”(乡间有各种叫法,名称很不统一)的合院民居,遗憾的是,数量相对是比较少的;第三阶段借助无人机航拍的技术,为我们在上海市区和老城厢地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创造了条件,基本上摸清了上海绞圈房的分类和分布规律,许多疑点得到了解决,同时,成功地完成了上海石库门的溯源工作,即上海石库门的单体及里弄布局均来源于上海绞圈房,之前,有关这方面的误读和误解是很多的。


那么,为什么七宝以西地区难以找到绞圈房?为什么七宝东西两侧的合院民居,特别是二层的民居差异很大?这个问题是和绞圈房的来源密切相关的。至今仍然有一些人不明白为何老城厢的书隐楼属于绞圈房,而不属于苏式江南民居的道理,其实,各类江南民居到底分布在哪里?和绞圈房有何异同?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关键在于这些地区的航拍资料比较缺乏。


江南民居分布


“江南民居分布图”图示了我们对江南地区民居分布排摸的研究成果,绿色和黄色地块是狭义江南民居的分布区域,其中,绿色地块分布的是苏式江南传统民居,涵盖苏南苏锡常和浙北杭嘉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上海的松江、青浦和金山地区;黄色地块分布的是上海绞圈房民居。如此也就是说,上海地区有苏式江南传统民居和上海绞圈房两种不同的古民居形制,它们泾渭分明,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其中蕴含着上海绞圈房起源的根本缘由。


江南民居分布图--图片来自徐大纬


“江南民居分布图”中的红色地块和紫色地块,它们是狭义江南民居的“邻里”,称为广义江南民居。红色地块是徽派民居的聚集地,而紫色地块则是浙东民居的聚集地。它们具有狭义江南民居的许多共性,又具有自身的许多特性。其中,徽派民居不仅分布在皖南地区,而且,占居浙江五分之二的土地面积(浙西北地区),那里广泛地分布着许多典型的徽派民居。

上海绞圈房属于狭义江南民居,源于苏式江南民居,但是,并不等同于苏式江南民居,绞圈房已经从中脱胎出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是狭义江南民居中的一个小分支,从“江南民居分布图”中,可以一目了然。


苏式江南传统民居和
上海绞圈房的分界线


“冈身”图中间一条自北向南的阴影区域就是上海的特殊地貌“冈身”的所在地。一万年前,上海陆地还没有出现,太湖也不过是长江口旁边的一个海湾。长江、钱塘江东下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到河口受海潮的顶托沉积起来,长年累月,长江南岸沙嘴就逐渐由西北向东南伸展,终于和钱塘江口的沙嘴连成一体,从此太湖跟大海分隔。沙堤的外沿是海岸线,西边是一片泻湖。这时距今七、八千年左右。然后,至五、六千多年前,海浪将大量近海泥沙与介壳类动物的残骸搬运到沙堤上面,堆积成一条贝壳砂带,后人把这条罕见的贝壳砂带叫做“冈身”或“古冈身”,是我国的一种特殊的地质地貌自然现象。



冈身图--图片来自徐大纬


冈身长约130公里,其西界大约北起太仓,南经外冈、马桥至漕泾(金山东)以东;其东界北起娄塘、嘉定,中经南翔、七宝、莘庄、竹港,南至奉贤、柘林附近。冈身走向略似弓形,东西最宽处达到10里,最窄处为4里。这条狭长的冈身地貌,是远古时代古海岸线的沉积标志,也是上海滩逐渐成陆的有力佐证。


七宝是一座坐落在冈身上的古镇,历史悠久,七宝以西早已成陆,而七宝以东则是一片茫茫大海,大约一千年以后,在海水的冲积下慢慢形成陆地,下沙、新场和航头有一条“唐海塘线”,就是距今1700年的上海海岸线,川沙、祝桥和大团有一条“宋海塘线”,就是距今1000年的上海海岸线,我们所称的“上海滩”就是指冈身以东的这一片滩涂、沼泽地,它就是绝大部分上海绞圈房所处的区域。


冈身是苏式江南传统民居和上海绞圈房分布区域的分界线,这是航拍资料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的,这就是之前我们为什么在七宝以西难以找到绞圈房,特别是二层绞圈房的重要原因(文献资料表明九亭、徐泾和蟠龙一带曾经有一层绞圈房,重固和白鹤一带至今有少量存在)。


苏式江南传统民居和
上海绞圈房的主要区别


泗泾 宝伦堂--图片来自华建历保所公众号



泗泾 三宅又一生--拍摄来自冯立

松江 秀南街


青浦白鹤 薛家宅



黎里古镇 柳亚子故居片区--拍摄均来自寿幼森


苏州市山塘街片区--拍摄来自陆中信


无论是冈身以西的上海松江泗泾、青浦白鹤,还是江苏的黎里古镇、苏州山塘街片区,苏锡常和杭嘉湖地区的所有航拍图或卫星图显示,这些地区的合院民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二层合院左、右厢房的屋顶都是单坡屋顶,当地流行的是具有高高硬山马头墙的深宅大院,这就是苏式江南传统民居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在没有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年代里,这一特征一直没有被发现过。


浦东航头镇傅雷故居


浦东周浦旗杆村顾宅



浦东王桥路陶长青宅



浦东高行曹家宅--拍摄均来自寿幼森


书隐楼--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组航拍和鸟瞰图却是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演绎出上海绞圈房屋顶的典型特征,无论是浦东航头傅雷故居、周浦旗杆村的顾宅,王桥路陶长青宅、高行曹家宅,还是老城厢的书隐楼,它们都属于上海绞圈房,这些分布是分布在冈身以东的合院民宅的共同特征是坐北朝南,中轴对称,所有的屋顶都是双坡屋顶且互相绞接,这就是苏式江南传统民居和上海绞圈房的显著不同之处。


苏式江南传统民居三合院示意图



苏式江南传统民居四合院示意图


上海双绞圈房示意图--图片均来自徐大纬


上述三张示意图可以清晰地看出苏式江南传统民居和上海绞圈房的不同之处,苏式江南传统民居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东、西厢房屋顶都是单坡屋顶的,而绞圈房则全都是双坡屋顶,在没有无人机航拍的年代里,并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经常发生两者混淆的情况,特别值得提醒的是地处冈身以东的老城厢(详见“冈身图”),是没有苏式江南传统民居的,即使航拍图中极少数的厢房出现单坡的情况,只是地块面宽过于狭窄,为了争取天井的最大化而为之,并不能以此归属于苏式江南传统民居。那么,为何两者有如此差异呢?这里的奥妙就在于必须了解一下绞圈房来源。



上海绞圈房的来源


上海濒临东海生活在滩涂和沼泽地的先民们,靠海起居和生活,异常艰辛,依靠熬波煮盐和种植棉花为生,明代以后,土壤盐分减少,才逐渐开始种植水道。居住条件也必须适应生存的自然条件。


浦东周浦镇旗杆村顾宅--拍摄来自徐大纬


绞圈房大多数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少量采用抬梁式或两者兼而有之),层高上不追求高大上(远不如江南民居),半砖空兜墙只作填充和围护,不能承重,所以,体型相对比苏式江南传统民居的高墙深宅要轻巧得多,原因是这种房屋结构更能适应滩涂沉积土地耐力差的地质条件;四面绞接的屋顶和较为低矮墙体“身材”,便于台风时的暴雨雨水可以依赖天沟有组织地排放到庭心;屋檐外伸的双坡屋顶尽可能地压低了屋面的底标高,减少了墙面的受风面积,同时,双面排水的速度远超单面排水的速度,减少屋面积水;四面围合的合院形式,相对封闭安全,有利于防盗防窃、防倭寇和湖匪;围合的合院居所符合中华民族尊老携幼、阖家团聚的伦理道德,绞圈房具有上述的这些突出优点,加上建造便捷,成本低廉,不需要借助任何机械,成为生活在沼泽沉积地域滩涂上白手起家的先民们的首选,是理所应当的,延续了几百年的历史,上海老城厢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明清古民居群。


上海滩乡间的绞圈房以平房为主,古镇上(包括上海老城厢)人多地少,以二层楼的绞圈房为主,它们成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原生态民居形式,在至少500年的时间里经受住了考验,符合适者生存的铁律,这就是上海绞圈房的来源。


上海老城厢的几百年历史的合院老宅,无一例外,大部分都是二层三合院或四合院绞圈房,这是铁一般的事实,遗憾的是,业内对它们建筑形制没有定位,因研究不足而造成断代和空白,只是或误定位苏式江南民居,搞错辈分,或没有名称,称楼房等等,导致“一层四合院才是绞圈房”的误解,由此产生。


街巷制绞圈房平面示意图--图片来自徐大纬



老城厢艾家弄80号

浦东新场镇奚家厅--拍摄均来自寿幼森



老城厢艾家弄80号仪门


浦东新区新场镇奚家厅仪门--拍摄均来自王安宇


除了适应当地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以外,民居生存的另一要素是必须适应当地的民俗民风。例如福建的土楼、福建的古厝、徽派民居和苏式江南传统民居,它们都是以聚落的方式生存的,聚落里的民居基本上有一个统一的民居形制,大致相同。同样,上海老城厢里的所有合院民居,无论是明代的,仰或是清代以至民国时期,甚至和郊区市镇里建造的绞圈房大同小异,例如老城厢的艾家弄80号和浦东新场镇的奚家厅,两者的平面布置、空间形态和建造方式,几乎一模一样、毫无二致。


合庆镇顾氏宗谱--图片来自顾敬原


顾氏双桂堂平面图


一些从外地举家迁徙到上海来生活的家族,基本上都是入乡随俗,按照上海当地的本地房习俗建造绞圈房,例如明朝内阁首辅顾鼎臣后裔自明末从昆山迁徙到上海合庆生活,其中,顾成烜建有双桂堂,顾氏家谱中附有祖宅平面布置图,是典型的前店后宅绞圈房。合庆镇原名薛家码头,濒临大海,绞圈房是最适宜的民居形制。


苏州东山陆巷惠和堂


苏州东山陆巷遂高堂


苏州市春晖堂--拍摄均来自陆中信



凭借古建筑研究者陆中信先生在苏州东山陆巷的航拍照片,我们对上海绞圈房的溯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从苏州东山陆巷留存明代大学时王鏊故居惠和堂和其胞弟王铨故居遂高堂的航拍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地的苏式江南传统民居显然和现今航拍到的所有狭义江南民居,有所不同,其东、西厢房的屋顶是人字型的双坡屋顶,为何有此差异呢?附近的几个明代村落也都是这样的风格,研究的结果,我们初步认定也许明代的苏式江南民居厢房屋顶是双坡屋顶的。果真如此吗?苏州市平江路风貌区的明代民居也是这样的吗?当地大多数是清代民居,却留存一座明代的民居春晖堂,从航拍图看,和上海绞圈房十分相似,果然东、西两侧厢房屋顶都是双坡屋顶的。


如此,上海绞圈房来源于江南民居就有了依据,更确切的说,上海绞圈房是源于明代的苏式江南传统民居


结束语


任何一种民居都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都是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地质地貌条件、气候条件和民俗民风密不可分的,它们就地取材,代代相传,各俱特点,形成中华大地民居的多样性,苏式江南传统民居和上海绞圈房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的案例。


“从上海老城厢绞圈房说起(一)、(二)和(三)”三个篇章,以上海老城厢为切入点,论述上海绞圈房的分类、分布规律和来源。文中列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存案例,都应该列入法定的保护建筑之列,可是,因为对绞圈房的概念模糊不清,而造成这些古建筑因属性没能被正确定位而即将遭到无辜拆迁,的确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例如某个规划中可以看到暂时还没有保护建筑名份的老城厢明清古民居艾家弄66号和80号,将要被拆迁建造高层住宅大楼,为此,我们呼吁政府和有关房地产开发商,刀下留情,留下上海老城厢里这些见证上海滩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存,否则,必将造成无可挽回的错误,成为历史的罪人。


资料(图片)收集、拍摄:

徐大纬、周飞华、王安宇、寿幼森、冯立、陆中信、网络

文字整理:

徐大纬、周飞华、王安宇


-END-


往期老城厢建筑文章回顾:




添加微信号和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可添加我的微信号、公众号和小红书了解更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