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中窥探宋朝

从清明上河图中窥探宋朝

隔离在家(学校寝室)不能出门,很无聊?那现在我们就开一个脑洞——如果你能穿越回一个朝代,你最想去的是哪个?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觉这个问题在"穿越剧"盛行的时间内一直火爆,但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宋朝。再细一下,那应该就是北宋。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冈德弗兰克曾说:"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陈寅恪亦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与赵宋之世。"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得看剧版《古董局中局》时,许愿辨别清明上河图是否被截断的过程中戴海燕向他讲述自己觉得清明上河图中的矛盾点——结尾部分的景物戛然而止,半个街道,半个树冠,根本不像是画完了,而且位于西水门重要的地标金明池也并没有在画中出现,所以丢失的画卷中所绘的正是金明池和西水门的盛景。虽说现在对于清明上河图的很多谜团我们还是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从这幅画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宋朝当时丰富的生活与相对其他朝代来说自由的制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筑命名的非正式性

我们会发现在宋代一些留下来的建筑名称,并不是它正式的名字("户口"上登记的名字)反而更多的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留下的称呼:比如西水门,其实应该叫利泽门,因为在西门城墙上,民间就叫西水门;固子门的官方名字叫金耀门,据说是因为城门下有石头垒起来的固子,民间就叫固子门了。



宋代城门还原图

图片来源于《东京梦华录》


再包括曹门附近有座桥叫念佛桥,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每天住在曹门军营的皇宫任职人员进宫当差途径,就会遇到一位盲人在桥上念佛化缘,因此就有了念佛桥这个名字。感觉整个宋代生活都是随性的,连称呼都是随心而叫。



图片来源于《东京梦华录》

里坊制度的改变——"商业街"(自由空间)的出现

宋代相对于其他朝代方正的里坊布局与严苛的宵禁制度相比,显得更加自由——不再限定在“市“内,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商人的地位从末等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也成为宋代国力发达的重要原因。而且不再是严格封闭的坊里制度,家家户户都直接向街巷开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明上河图中"商业繁茂"这一点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是吸引人去看这幅画的一个重要原因。桥上各类摊位夹道而设,人车熙攘,诸多细节妙趣横生。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宋朝百姓最真实的生活样貌:饿了,有几十家酒楼和饮食店任你挑选(对了,你要是进酒馆,可别傻乎乎的称呼店伙计为小二,得叫大伯);累了,就去娱乐场所欣赏各种神奇的表演;要是身体不舒服,马行街北有各大衣铺药铺。(这里安利一本书《东京梦华录》,一本活脱脱的北宋盛世的汴京旅游攻略+美食指南)



图片来源于《东京梦华录》

除了这些生活方面,商业街的出现使街道成为平等交易的自由空间,它使人们在街上生活时切身体验到自由,平等和尊严。包括商家用来吸引顾客所占据的空间,都类似一个"技艺展示空间"(其实与我们如今的一些展览馆、文化场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是商业街成为所有人合法发生各种稀奇古怪自发行为的自由空间。



图片来源于《东京梦华录》

看一些小说中关于"微服私访"的片段,经常发生在这种商业街中——皇帝来着几位亲信大臣,在商业街中闲逛普查民情,但说不好这些卖家会不会是其他人安排的,亦或有人想要刺杀皇帝......这时候,商业街又变成一种现实的架空世界,人们会沉浸在商业街的自由氛围中,享受这种在其他地方难以体验到的"匿名快感"(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也没有人在意你的身份出身)"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想要逃离现实的压迫,体制的桎梏,在市井的繁华之中寻觅暂时的栖身之所?商业街说不定就是你还不错的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你真的穿越到宋朝,想要了解这个国家目前最真实的信息你要怎么做?没有互联网,只能按最原始的方式进行——找人问!那找谁呢?普通百姓可能认为你是官府派人来调查的自然不会说真话,你最应该去的就是商业街:问问菜农最近的菜价,你就知道农耕、气候怎么样;问问出海捕鱼的鱼贩,你就知道沿海地区有没有战乱;问问去胭脂水粉珠宝首饰的店铺逛逛,保管你能得到许多秘闻八卦;去瞧瞧外邦卖的好东西,你就能知道关于外国人的政策怎么样......由此可见,商业街还可以作为分享信息的公共空间,"信息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也超过了物品交换买卖本身的"使用价值"。商业街之所以经常被认为具有交往空间属性,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特性,如果有一天,在商业街里买东西的人都不再交谈,只是单纯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商业街存在的意义就减弱了不少。



图片来源于《东京梦华录》

除了这些街道起到的空间作用之外,在城市扩张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来说,城市的商业街都是一座城市中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所以相应的,商业街的区域一般也普遍是具有可达性高的区位优势,人们想往这种商业繁华的市中心发展,资本想让这租金高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商业街的面积不断扩大,也成为了资本循环积累的对象。因此,在这种的循环下,古代的城墙像如今北京一样,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范围圈,成为更庞大的建筑组群——城市。在历史一代代城市更迭的历程中,留下的宫殿、书籍、宝物都是有限的,但这种城市的构成要素却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延续至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城市拓张状态



在宋代生活,也不错

 

其实有一天真的穿越到宋代生活也不错,甚至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别,可能没有了互联网算是一个小小的影响。吃穿住行未必会比现在差(况且你还有机会吃到那些失传的美食)安全方面没有110,但又足够的城市防护(3道城墙+3道护城河的套餐保障你的安全),没有119但有24小时待命的“消防队”和瞭望台。没有120,但中医的疗效你值得信赖;没有旅游景点,但是城内及城周有发达的皇家园林和艮岳,包括御沟内也种植荷花,杂花相见也是美极的!和三五好友约着吟诗作对,这生活也是极好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为什么喜欢《清明上河图》?

从2011年上海世博会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到各个领域的专家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研究,沿着历史的脉络揪出一本本专业著作,再到近些年游戏《江南百景图》的借鉴。《清明上河图》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全景视觉大发现》,画中的每个角落,每个场景,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这种要耐着性子一点一点去观察,去揣摩,去想象,去把自己代入的过程,就是我们看《清明上河图》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篇文章作者

sariel

排版:sariel

审稿:望歸山
☝客服小东
找书请加
(48h 内回复







注:

书籍搜集自互联网,我们不会影印和盗版任何资料。资料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果觉得资料不错请购买正版。



東西小院工作室

◐ 拆书稿 | 闲情杂谈 大房子、小房子 ◑
转载及合作:ZRY5175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手记”(ID:DongXiXiaoYuan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