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马格利特的《光之帝国》以5942.2万英镑,约5亿人民币成交,3倍纪录打破了他之前的拍卖纪录。
我自己本身非常喜欢这件作品,我认为是绝对的masterpiece,确实难得。
1)讲画之前,先得对画家的background有所了解:
马格利特(1898-1967年)生于比利时,他爸是个裁缝;在他14岁那年,他妈投河自尽。(据说他妈尸体被打捞上来时,衣饰覆盖住全脸,这一幕给马格利特留下了巨大心理阴影,以至于后来他的画里常出现被覆盖的人脸。)
马格利特毕业于布鲁塞尔皇家美院,1927年他在布鲁塞尔举办了个展后移居巴黎,加入巴黎的超现实主义画家阵营,马格利特虽然与超现实主义里的André Breton,Louis Aragon,Joan Miró,Max Ernst,Jean Arp 和 Salvador Dalí这些人都很熟,但其实并不受待见,所以他3年后又回到了布鲁塞尔。
1936年他的作品在美国展出,在美国很受追捧,二战结束后马格利特的作品再次出现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回顾展上。
1960年他在美国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回顾展,1965年纽约MOMA的回顾展使他的国际声誉达到高潮。
2)马格利特的绘画方式:
虽然马格利特的画风多数都是以多种不同方式组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案与意象,比如苹果、鸡蛋、石头、鸟儿、圆顶礼帽、雨伞、杯子、蓝天白云等。但其实从1920年代起,他就开始探索文字和声音与概念和物品间的随机关系。他是最早开始探究标志与意符概念的艺术家之一,他画中看似平常的符号都是他经过思考后运用到画作上的结果。
要懂马格利特,就要懂他的变形主题(metamorphosis)以及他著名的“文字画”(word paintings),但主旨就是一句话:将图像和语言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去展现。
他那件著名的《图像的背叛》,就是画了一个硕大的烟斗,然后下面写行字:“Ceci n’est pas une pipe”(这不是个烟斗)。
当然,这是一幅画而不是一个烟斗。
将认知推向极限。
这幅画通过语言与形象的矛盾来表达现代主义对艺术的反思:艺术不是现实,艺术必须有别于现实,艺术必须颠覆现实。这幅画否定了人们对艺术品的客观想法,把艺术欣赏的方式推向纯粹审美。
其实光是这件作品就能看到马格利特的深刻之处,他已经不单纯是位画家,而更像一位哲学家,他已经探索了字母的声音与物体概念任意连接的方式。
同样的,2017年佳士得以1,440万英镑的价格卖掉的《心弦》(1960年作),马格利特将一个空杯子放在一片云彩下,画中的杯子装满白云,画中无水,但水又是将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相连的以奇诡方式结合起来事物。
马格利特1962年画的《与快乐相会》,也汇集了他多个经典意象:头戴圆顶礼帽的男子、月亮、分不清白天还是夜晚,窗帘也让人看不出是在屋内还是室外。
一般来说,当我们看到突兀、不适当的物件出现在画面时,会想要找到里面的关连性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然而马格利特的作品并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比如《人子》(The Son of Man)虽然是他的自画像,但是挡住脸的绿苹果不仅比他本人更显眼,就会让看的人会想问——究竟苹果后方的马格利特是什么表情?苹果和马格利特是什么关系?苹果与人脸间是否还有别的东西?
我们总是轻易将眼睛看到的图像与它在现实中代表的事物画上等号,然而事实上它并不是烟斗,它不是镜子,它就只是图像。
马格利特总是不描绘出人脸,因为绘画上的脸并不能代表真实的人物,它们不过就是图像而已。
在马格利特看来,一件东西和它的名称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不可转移的关系,世界上没有眼睛看得见的“真实”,绘画只是图解了人们眼睛的幻觉而已。对马格利特而言,重要的只有图像,马格利特一生拒绝所有想要揭开其作品内在含义的尝试。所以说欣赏马格利特的画,就像在看场哲学辩证。
3)回到《光之帝国》这件作品本身,单纯看这张画的话,该怎么分析:
这幅作品最惊人之处就是艺术家将白天和黑夜两种景象超乎想象地并置在同个画面上。
光线对画作,尤其西方画作是非常重要的,马格利特在这里巧妙地玩「日&夜」的概念,画看上去矛盾,却又毫不违和,这个技巧确实不一般。
同时整张画上没有“人”的存在,但却有个人形的路灯。
我第一眼看觉得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一切都衔接的很好,一切都平衡的很美,日夜确实在我们这个世界兼容,只是在世界的不同地方。
这是一张非常photogenic 画作,如果仔细看画的前端,你能看到很多不可复制的细节,百叶窗上的链子,还有大门,但是细节画的非常精细并且精致,所以虽然画的是黑夜,但是却和一般的黑夜完全不一样,质地非常丰富。
同时因为马格利特他画的是夜晚,也就是在你梦中你最可怕的恐惧会出现,同样夜晚也是情侣爱人缠绵的日子,所以对这张画的解读完全可以是基于你自己的故事与体会。
马格利特曾在采访中谈到《光之帝国》:“画中所呈现的是我所构思的东西,即我们在白天看到的夜间景观和天空。风景让人想起夜晚,天空让人想起白天。我把这种力量叫做:诗歌。”
4)从《光之帝国》的创作背景与灵感上来说:
这件作品可以算是集合了马格利特整个艺术生涯追求的核心思想和主题,这件作品里他对白昼与黑夜二者关系的探索可谓达到了顶峰。画里昼夜并置的意象灵感来自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勒东的诗句:要是今晚太阳会升起就好了。
这张作品里街灯投下影子的场景,最早在他1928年的作品《夜行者》(Le Noctambule)就已经出现。与此相似,他1926年的早期作品《在水之后,云》(A la suite de l’eau, les nuages)里,天空和云朵作为构图元素出现。
要欣赏马格利特,记住一点就够了,看他的画就是要理解视觉与认知上的悖论,就像他的《快乐原则》,光线本应该是人们观察物体的媒介,在画中却成为遮蔽物。
据说马格利特之所以画这件作品,是受诗人Lewis Carroll(1832-1898)的诗启发。这首名叫《The Walrus and the Carpenter》的诗里有一段为:
「The sun was shining on the sea, Shining with all his might: He did his very best to make The billows smooth and bright - And this was odd, because it was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这段诗的意思大约是说,日光照在海上,尽力发光,令波涛看去上又亮又平坦,但这很奇怪,因为现在是午夜。
这让我想到图尼埃的《爱情半夜餐》。
5)从艺术史层面来讲:
《光之帝国》无疑是马格利特作品里超现实主义意象的代表。
《光之帝国》是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白昼和黑夜明显对立,同时揭示两者在世俗黄昏中的延续性,一方面仍有足够的光线让世界可见,另一方面街灯亮起、室内的人们也开了灯光。
马格利特的绘画风格是渐进的,一步步探索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逻辑,以至于当现在我们一看到矛盾的画面风格,比如幽深的街道、昏暗的街灯、影影绰绰的树木、阴暗不明的房子,再配上明亮的蓝天,这种类似舞台布景的奇异组合,就知道这很大概率是马格利特1950到1960年代的作品。
从1948年开始的10年时间里,马格利特创作了17幅“光之帝国”系列作品,这是马格利特艺术生涯中唯一一个系列化的创作。
也正是因为马格利特他把同一个主题画了17次,所以你没法辨别什么是真实,什么不是,通过光线的变化,从人造灯到白日自然光,确实整张画充满了电影的质感,让人印象深刻,同时将我们观众带进他的世界里。
超现实主义特征就是诗意,复杂,渗透多个领域,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超现实主义,才会有接下来的抽象表现主义,才会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
我个人觉得,这件画无疑是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决定性作品之一,看这张画时就会想到王小波《三十而立》里的一句比喻,“满天都是星星,好像一场冻结了的大雨”。
马格利特这张画与王小波这句显示出惊人相似的怪异与美丽。
6)回到市场:
这回拍卖的《光之帝国》创作于1961年,是马格利特为比利时女男爵安玛莉库维(Anne-Marie Gillion Crowet)绘画。她是马格利特早期赞助人Pierre Crowet的女儿。这张画完成后,一直由库维家族收藏。2009-2020年长期借展布鲁塞尔马格利特博物馆,这次是第一次上拍。
目前马格利特的巨作现在基本上都在全球一流博物馆中,同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博物馆中的马格利特博物馆拥有数量最多以及种类最多元的艺术家作品。
而这件《光之帝国》尺幅114.5 x 146 cm,是17幅里尺幅最大的横幅作品。另一幅尺幅较大的直幅构图的《光之帝国》现藏于纽约古根汉美术馆收藏。
前天佳士得伦敦举办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晚间拍卖”22件作品中,马格利特一人占了5件;昨天3月3日举办的伦敦苏富比“现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上,马格利特的《光之帝国》成交价过5亿。
马格利特的市场真正开始爆发要从2017年艺术家逝世50周年开始算起,2016年底巴黎蓬皮杜办了一场超大型马格利特回顾展,同时欧洲各地也在为纪念艺术家办了各种展览与研讨会,学术积累与市场热度从那时开始积淀最终爆发。
而同样在2017年,马格利特在二级市场的总成交额一路飙升,超过9000万美元,与2016年的2000多万美元相比翻了三四倍,成交额排名也从全球第76位跃升至27位,涨幅很是impressive。
翻查近年拍卖纪录,另一幅绘于1949年的《光之帝国》,2017年在纽约佳士得以US$2,056万易手,创下当时马格利特的拍卖纪录。这项纪录后面被马格利特西装男画作《快乐原则》打破,在2018年纽约苏富比破纪录以US$2,683万成交。
这几年的伦敦春拍都是马格利特拍卖的“风向标”,在他拍卖最贵作品前十中,有四幅都是在伦敦春拍中落槌,所以想买马格利特的一流作品,还得选伦敦。
苏富比的梅摩指数显示,2003至2017年间在拍场上转手的马格利特作品平均年复合收益率为10.9%,在这111件作品中,94.6%价值都有上涨。
2019年,马格利特年度成交额首次过亿美元,他成功进入超亿美元蓝筹艺术家之席,成交额也升至全球第11位。
7)总结来说:
从拍品角度来看,抛开上面说的种种分析,从画作本身,艺术家本身,作品创作背景,在艺术史上地位,创作的影响与风格,以及马格利特市场的分析之外,
几个关键因素:
尺幅大,同时是横幅;
从未上拍,从未易主;
品相好;出处好;
同系列作品目前收藏的情况很好;
马格利特近两年势头回归;
比利时国宝级艺术家;
超现实主义风潮回归同时影响了目前超当代的新一批极火的艺术家;
这张作品作为苏富比的本次拍卖的封面作品,PR功能也不可小觑,各位专家的轮番介绍,拍前在全世界的巡展,在YouTube,Instagram做的直播,苏富比还专门在办公楼外景布置成《光之帝国》画中的样子等等……
我觉得吧,除开本身是一流的作品外,这几个因素的叠加,都算这次马格利特作品能再破记录的关键原因。
对话Adam Chinn:关于苏富比,艺术市场,以及Web3(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1111XXXX”(ID:gh_77e2eca212bf)。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