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师作品到当代演绎,我们到底能从建筑名作中学到什么?

从大师作品到当代演绎,我们到底能从建筑名作中学到什么?

在本科的建筑学习中,我们初次了解到“建筑四大师”,第一次系统了解流水别墅、萨伏伊别墅等诸多建筑名作,同时也被要求对它们的平面进行默绘;


学生们在纸上疯狂对照着平面图一遍遍抄绘,只为考核时精准的“复原”建筑内的每一道墙壁,可当老师问“你觉得这个建筑它真的好吗?好在哪?”的时候,大家却是一头雾水。


所以草稿纸上的平面图,我们除了会默绘到底该掌握什么?


萨伏伊别墅/The Villa Savoye


对于刚刚步入建筑殿堂的大学生而言,看待建筑往往停留于表象与形式。而解析建筑名作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刻理解建筑的产生特点,建筑师是如何运用形状,构成,明暗,平衡,色彩,运动,材料等手段的。


因此对建筑名作进行学习和解析的过程,实质就是我们了解、学习、运用同时形成自己独特设计方法的过程。

流水别墅/Fallingwater


本篇将以新的角度带大家重回建筑名作,从大师名作到当代设计的转译,我们能够从建筑名作中学到什么?


01

流水别墅:天人合一的自然融合

流水别墅一层平面图

流水别墅二层平面图

流水别墅三层平面图

流水别墅是世界著名的建筑之一,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赖特希望他的设计对于业主而言不是简单地观看瀑布,而是希望他们“与瀑布共生存”


赖特的名言“上帝在自然中显现”是唯一神教教义在建筑中的集中展现,他以“有机建筑”来定义人类居所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流水别墅就是这种观念的集中表达。

赖特手稿

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倾向于“天人合一”的方向,自然环境在建筑设计构思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设计者们或将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抑或将环境进行充分“利用”,使建筑设计不再独立于自然环境而存在

雨屋,桐庐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雨屋位于浙江杭州远离城市的半山之中,周围被竹林和农田环绕。该设计中着重于将屋顶看作是建筑与天空的连接,是空间重要的庇护,也是建筑的核心要素。


屋顶被圆柱撑起,雨水得以多种方式和路径导向地面,形成一种无形和有形的对仗。于此,我们称之为顺水六式:举水、川水、引水、散水、踏水、跨水。

“雨屋”是对于重力和雨水的进一步探讨,不只是形式的“显露”,更是在践行一种对于自然的精心干预:“欲取之,先集之;欲驯之,先顺之。”

随着现代材料和力学的发展,自然要素不再是屋顶形式的主导,建筑显现出一种强大无比的人力结果,变得越来越像机器,形体的几何纯粹性和形式的手工操作感(切割、扭转……)展现着现代人的野心。


而我们对于建筑的哲思并非如此,建筑不是对自然驱赶,而是天人合一的互相接纳:对自然的狂野进行顺导,对自然的生机尽心呵护。


所谓天人合一的自然融合,从流水别墅间飞驰而下的瀑布,到雨屋承接自然馈赠的多样屋顶,在如今绿色低碳环境理论被大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自然环境对于建筑设计来说绝非简单的"周边场地“而是需要深刻考虑的影响因素。




02

萨伏伊别墅:“新建筑五点”的集中体现


萨伏伊别墅一层平面图


萨伏伊别墅二层平面图


萨伏伊别墅三层平面图

萨伏伊别墅是勒·柯布西耶纯粹主义的杰作,是一个功能主义作品,甚至是勒·柯布西耶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其建筑观点的作品之一。它所表现出的现代建筑原则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建筑走向。



而萨伏伊别墅是柯布“新建筑五点”设计思想的集中表现。其简洁的来说是: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西南侧外观

东北侧外观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柯布在诸多设计中对新建筑五点加以运用,同时新建筑五点的提出也对后期的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漂浮的房子

巢羽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通过反梁增加了一圈挑板,让一层的结构在立面看起来更加轻薄。在功能的划分上,通过一个类似裙摆的层板将建筑划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一层为开放的活动区域,二层为私密客房区域


在建筑的一层布置了主要的活动空间。一层的部分结构柱放在室外,落在泳池内部。创造出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连续性,落地玻璃消解室内外的边界


项目分析图


在处理一层时,尽可能地把室内与室外融合。柱子是一层主旋律,取消了隔墙用来划分空间的方式。散落的柱子在布置上把一层换分成三个功能区。

设计师希望用设计把建筑、自然、生活糅合在一起,同时采用别样的底层架空处理弱化边界感,使一切相融合,让身处其中的人能充分的感受舒适和自由。给千篇一律的生活加入一些趣味性。


新建筑五点的出现在柯布的时代打开了建筑界的新思路,从萨伏伊别墅到漂浮的房子,新建筑五点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现在的建筑,几个字概括的内容却蕴含着深刻且巨大的意义。


03

包豪斯校舍:现代主义极简风格之源


包豪斯校舍一层平面图

包豪斯校舍二层平面图


包豪斯校舍以崭新的形式,与复古主义设计思想划清了界限,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作品。


设计利用新材料以突出材料的本色美。在建筑结构上充分运用窗与墙、混凝土与玻璃、竖向与横向、光与影的对比手法,尤其通过简洁的平屋顶、大片玻璃窗和长而连续的白色墙面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效果。

如今回到德绍,包豪斯校舍可能不会再给我们1926年刚面世时的惊艳之感。


至于包豪斯校舍蕴含的那些设计思想和手法,无论是功能分区形式追随功能脱开结构存在的玻璃幕墙,还是建筑、室内和家具的一体化设计等等。


都是我们今天的建筑师太习以为常的手法,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如基因一般根植于我们大脑的设计方法

然而这些基因,追根溯源,都可以在包豪斯校舍找到答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都是包豪斯的学生,一百年来,一脉相承。


上海华谊万创·新所

水石设计

致敬百年包豪斯的工业建筑新生


建厂于1929年的大中华正泰橡胶厂正是在包豪斯风格影响下的上海最早一批以现代主义风格为基调的工业厂房。


2019年,恰逢包豪斯百年,位于上海闵行区剑川路地铁站附近,一个占地6.9万方、总建筑面积8.63万方的园区也迎来了他的新生



设计之初,业主选择包豪斯这一特征作为形式语言,除了对其致敬之外,我们认为在上海老工业基地找到了一种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形式,来表达改造后整个区域的产业气质和人文传统。

包豪斯更像是一个国际化的符号,演绎艺术和技艺的交辉。



包豪斯风格是整合园区各种大大小小建筑的设计语言,细致梳理了若干种型式,对应不同的楼栋立面空间体系,采用不同的类型来组合,向百年包豪斯的现代建筑风格致敬。



往事,并不遥远,他是工业文明的浪潮中风风火火的主人公。当功成身退,还有几人记得它曾经的担当与风光?

它们是时代更新进程中的废弃物,却并不能一键进入回收站,只能窘迫地立足于现实生活,与周围居民区零阻隔,它荒废的模样,朝着每一户认真生活的人家。这些被抛弃在岁月中的沉默者,也正开始觉醒,迈向新的繁荣。


在简约风、宜家风盛行的时代,人们习惯于将设计趋向于简单化,殊不知我们的习以为常,却是经典的再现,重温百年前的包豪斯风格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所谓极简主义。



04

玛丽亚别墅:响应人情化理论

玛丽亚别墅平面图

玛丽亚别墅在芬兰马库镇的森林里,其设计师阿尔托运用建筑装饰了一种场所,这种场所不是单一的室内或室外空间,而是室内室外空间;还是建筑的形体、建筑的材料和光线的有机结合的场所。

建筑形体与地形特征相符。又加之自己个性的环境。这个场所不是为了好看而设计的,而是围绕着人的需要而设计,必然的这种场所充满了内涵和人情味

顶层的设计、地面的铺砖、壁炉的装饰性雕塑等也体现了空间的流动性,通过触觉抚摸和脚步移动,感知房子里的每一部分。


阿尔托已经脱离了现代建筑先驱树立的建筑样板,开创出独树一帜的设计语言。现代建筑唯有剥离了那一层坚硬的理论外壳,才能真正服务于普通人的生活

他提出的人情化理论在如今现代化建筑林立的建筑森林中更是对现代的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设计时最先考虑到的是人的想法,那建筑将会散发出的是更多的人情味,那么建筑和人的关系才不会只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

柬埔寨Sra Pou职业培训中心

Hilla Rudanko&Anssi Kankkunen

本项目最初仅是作为一个假想的学生设计,而后来他们来到柬埔寨,跟随当地的NGO组织一起考察,随着考察的深入他们越来越感受到,当地迫切需要建立这样一个场所


所以这次设计是一个真正从当地人民需求与当地特殊背景出发的极具人情味的设计。


Sra Pou社区是柬埔寨众多贫穷的社区之一,村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从城市中被驱逐到了周边的乡村。


这里基础设施匮乏,更别说人们的固定收入。Sra Pou职业培训中心这个项目的目的,是要帮助和鼓励当地的贫穷家庭,提供职业培训,帮助当地居民自力更生


从取材于晒干泥土的红砖,到手工建筑的技艺,到色彩鲜艳、作为局部遮阳之用的彩色面板,建筑中的所有元素都是手工制作的。

既没有机械设备,也没有预制零件,这样使得更多的当地居人可以被雇佣,居民在施工现场接受培训,采用简单却有效的建筑方法。掌握了简单实用的技能后,他们将来也可以使用相同技术建造自己的房屋


柬埔寨Sra Pou职业培训中心这个简单质朴的作品,就是在这种低技主张和富于人情味的思路下被创造出来,从外面远看,整个建筑犹如一个色调多变的发光体,给贫瘠的土地增添生活的情趣与勃发的生机。



本案例可能并不是非常的富有专业性,但分析的目的就是在于以一种更深刻的角度去剖析人情化理论


现在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它们或许极度理性甚至带着些许冰冷,所以当我们重温人情化理论时,是否应该引起我们对人与建筑更深层次的思考



05

结语

本篇内容并非单纯的名作分析,也不是另辟蹊径的分析前辈的成果。

我们读过太多的专业性文章,却鲜少意识到将名作中的亮点们真正融入设计。

每个名作都有许多值得深入学习的特点,当我们分析过后,如何运用转译,如何将其内化,都是我们需要在名作分析过程中所带着的思考。

参考文章

1.https://zhuanlan.zhihu.com/简单而纯粹,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萨伏伊别墅

2.https://www.gooood.cn/雨屋,桐庐 /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3.https://www.archiposition.com/经典再读33 | 德绍包豪斯校舍:不朽的丰碑

4.https://www.archiposition.com/ 玛丽娅别墅:在北欧的森林里触摸自然

5.https://zhuanlan.zhihu.com/流水别墅:他在瀑布上建造了一个家

6.http://www.archcollege.com/漂浮的房子 / 巢羽建筑设计事务所

7.https://www.gooood.cn/上海华谊万创·新所 / 水石设计

编辑  李婧博

责编  杨昕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