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Ride Vol.2|在山河林木间,探寻南海记忆

City Ride Vol.2|在山河林木间,探寻南海记忆

       

《City Ride城市漫游》一言一吾 i-Talk 新推出的城市探索栏目,游走在城市空间丰富的肌理中,探访街区,倾听故事。通过亲身体验去理解人与空间的关系,感受城市真实的温度。




             














                           




- 本期聚焦 -


艺术唤醒乡村



编者按:这篇行读「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文章被收录在一言一吾i-Talk的新栏目「City Ride城市漫游」之中,内容实为「Country Ride乡村漫游」。久居城市,尤其是封控多时的城市中的我们,在南海感受到了久违的乡野间的自由气息——脱下口罩后的新鲜空气,人与人之间简单友善的相处,熟人社会的安全感,被植物包围的舒适,以及遍布南海“大地”的艺术作品对精神的触动和抚慰,都让这次的“漫游”显得格外珍贵。


                             

南海村落风貌 ©朱丽康

                             

屋顶上的岭南雕砖 ©何海洋


这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旅程,我们走访了广东佛山西樵镇的8个展区,观赏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34位/组艺术家的73件作品,在山河林木之间,细数属于南海的人文风土与集体记忆。


                             
                             

艺术家向阳作品《进化中的尘埃》 ©何波


本文聚焦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4处目的地:平沙岛、太平墟、儒溪村&渔耕粤韵、凰岗村。在这4个展区中,我们以“能否与人产生情感共鸣”为维度挑选了一系列艺术作品。还对话了艺术家陈粉丸、沈烈毅、彭永坚,探讨大地艺术节与南海当地人之间如何产生连结?艺术如何从土地中“生长”出来,成为人人可欣赏与接近,并从中感知到地域文化价值的事物,而不仅仅是土地上偶发的“外来景观”。


                             

田岛征三&鞍掛纯一作品
《呼吸着的抽象雕塑》 ©李均良

                             
郭达麟作品《虫洞》 ©田方方                              

陈粉丸作品《大地窗花》 ©陈粉丸


正如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总策划人孙倩所说:“举办大地艺术节的目的是改变当地的人,改变寂寥的面貌。”艺术能否为行将老去的乡村带去新鲜的生命力?“艺术振兴乡村”只是一个口号,还是有效的方法?去往南海大地艺术节的现场,相信你也会有所发现。


                             

罗伯茨&彭斯《人人皆赢家》©田方方







本期嘉宾


陈  粉  丸 

Chen Fenwan

艺术家





                             


人物简介:

毕业于广东美术馆学院版画,2014年创立丸工作室,现生活工作在广州、佛山。在创作上常将中国民间剪纸与当代艺术结合,作品以「纸」为概念出发,但并不局限于具体媒介。同时积极探索艺术在公共场域的多维边界,试图与更广泛的群体对话。



沈  烈  毅 

Shen Lieyi

艺术家





                             


人物简介:

1969年生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擅于将自然和日常元素融入雕塑艺术的观念中,将个人的经验转化为对生命感悟的艺术表现,将个人对自然世界最朴素的崇尚与热爱融入生命意识,艺术轨迹始终与天地万物和谐交织。



彭  永  坚 

Peter Peng

艺术家





                             


人物简介:

生于广东佛山,现工作和生活于广州和上海。留学日本,回国后加入《周末画报》,展开了长达15年的创意和编辑工作。发起倡导循环阅读项目“广州书墟”,持续了7年。长期持续推动中日工艺文化交流。译作有《寺山修司少女诗集》,编有《南国的夏果子》等书。




旅程开启之前
我们先提问艺术家
“大地艺术”究竟该如何定义?


 

                     


 i-Talk:怎样的艺术可以被称为“大地艺术”,它与美术馆里的艺术品有何不同?


陈粉丸不同于艺术品市场的作品和美术馆里的作品,大地艺术节的作品是面对更广泛群体的。是给观众的,更是给那些第一次当观众的人的。



沈烈毅美术馆可以通过展陈设计来适应不同展品的要求,为其造境。大地艺术节中的作品往往是在自然、开放的环境中展开,包括大小、体量、材料等作品要素都需顺应其要求,进行调整。中国古人早就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造物思想,在我看来,最好的作品是从土地“生长”出来的。



彭永坚两者的最大区别,我觉得在于“野”这个字。参与的艺术家们,都借此提出一种新的艺术可能,成为走近本土自然的存在。这些都是属于即将消失,或被忽视,但确是这块土地的生活变迁和生命印迹。这些内容既是新也是旧,在一个不应存在的区域里,与周边的环境形成一个对立但共融的“人文风土”。


*以上艺术家的访谈可在下文对应板块阅读:

陈粉丸-第2站太平墟,沈烈毅-第3站渔耕粤韵,彭永坚-第4站凰岗村】

*本文阅读时长约20分钟,准备好开启大地艺术之旅了吗?



与艺术家一起行读南海村落

湾区记忆渐渐浮现

艺术与乡土的连结在不经意间发生



                     


 第1站:平沙岛 



“去往西江上的一叶沙洲,搭乘轮渡离岸,开启我们的小岛旅行。”



                           


「乘坐西江上的渡轮去往平沙岛,只需短短5分钟,便可抛下“此处”,踏上“彼岸”。岛上有古旧蚕房、红砖民居、成片的蕉林与菜地,水牛沐浴在池塘。走地鸡作为岛上出名的美味,吸引食客慕名而来。这里避世独立却又并不寂寥,是人们暂时逃离尘世,放空心灵的好去处。」


                     

乘坐渡轮往返于平沙岛的一家人  ©梁帅

                     

岛民乘坐渡轮运送岛上的农产品  ©李昕


平沙岛,旧称太平沙,总面积7.28平方公里,登岛需轮渡。全岛60岁以上者近千,80岁以上200余,以长寿闻名。岛上居民以农业种植与饲养为生,包括养鱼、水果、苗圃、水稻芭蕉。历史上曾经历种桑养蚕和大面积种植甘蔗供应制糖的两次农产高潮,但都因环境变化或产业转移而兴废。大地艺术节把世界的艺术家带到这里,将风景与建筑,文化与艺术结合,试图挖掘小岛本真的气质,并借由艺术,引入更多人的关注,重塑岛屿活力



                     

平沙岛村口蚕房 ©周晴雨


/ 推荐作品 /


藤本壮介 Sou Fujimoto(日本)

森林之光 Forest of Light




在平沙岛村口废弃的蚕房,藤本壮介去除了原有的瓦片,用砖块创造出不同的缝隙屋顶,让阳光得以穿行于其中,在不同时间形成不同的阴影,人在其中,犹如行走在森林。蚕房旁的老榕树拥有巨大的生命力,透过砖墙向室内扎根,又向天空舒展枝叶,与老房子进行着某种奇妙的对话。



                       
                       

左图:《森林之光》内部空间被用作游客中心  ©田方方

右图:蚕房里“长出”的老榕树 ©小卡



浅井裕介 Yusuke Asai(日本)

5亿年的礼物 A gift from 500 million years




5亿年前,古代人还不知种子为何物的时候,就认为土壤本身是孕育生命的源泉。艺术家认为,与颜料相比,泥土是活的,有呼吸有变化,所以他采集当地的土和水,描绘动植物的“泥画”。画面无缝隙地衔接在一起,大动物中嵌套小动物,展现出微观中存在宏观的宇宙生态系统。人们还能钻到作品下面,从洞中探出头来,体会从土中“萌发”的快乐。




                       
                       

浅井裕介作品《5亿年的礼物》 ©田方方



刘庆元 Liu Qingyuan(中国)

海边的餐厅 A Seaside Restaurant




生活现场就是美术馆!平沙岛热门的“海边餐厅”成为了艺术空间。艺术家将常年在珠三角地区的走读调研和创作积累为素材,结合方言、习俗和业态需求,用组合混搭的方式呈现南方大排档的人间烟火,接通过去与未来,互有你我的珠三角迷幻生活美学。




                     


 第2站:太平墟 



“犹记得在西江游水,去小铺买嘢食、赶墟购物、茶楼早茶的喧闹。”



                           


「时间未曾放过一切,少年总会白头,新屋终成败瓦。然而,即便昔日繁华褪去,太平墟在当地居民的心中却始终有一席之地。多少美好回忆,绵密深藏在这短短800米街市的角落之中。」



                   
                     
                     

太平墟老照片 ©南海大地艺术节


太平墟初建于明崇祯年间,是一条因商旅码头而兴起的繁华市街。墟,也称墟市,是广府区域对繁华市街的独特称谓。旧时太平墟码头是西江重要水陆节点,商旅客人云集于此。北街紧靠上世纪著名地标南海糖厂,过往每年冬天“蔗季”收获大量砂糖、冰糖,墟中商业曾极为发达。



                     

从平沙岛遥望太平墟 ©李昕

                     

太平墟沿江民居 ©李昕

                     

太平墟原住居民 ©朱丽康


据仍居住在太平墟的老人回忆道,以前太平墟两边都摆满小摊子,摩托车、自行车都开不进去,赶集的人只能步行前往。太平墟沿街的店铺繁多,买金器、吃早餐、理发、存钱、寄信、维修家电、买药等等应有尽有。大地艺术节以汉字为起点焕新这条街市,设计师们发起《字神的游戏-招牌计划》为太平墟的老铺翻新招牌,标记往昔的繁华。由品牌主理的各种Pop up店铺也带着各种创意产品进驻,诸如delicates、好望水、ICICLE之禾等品牌策划了艺术节相关的衍生品和迷你展陈,为商业退场的老墟带来了新鲜的生命力。



                     
《字神的游戏-招牌计划》bEn 李伟斌作品 ©朱丽康                      
                     

《字神的游戏-招牌计划》United Design Lab 作品 ©朱丽康

                     

以大地艺术节作品为灵感创作的帆布袋 ©delicates



/ 推荐作品 /


马岩松 Ma Yansong(中国)

时间的灯塔 Timeless Beacon




在太平墟的中心点,三层楼高的太平市场曾是居民采购食材与日用百货的商业中心,建筑师马岩松的装置作品用高反射材料将旧屋包裹起来,昔日的市场像漫漫运途中的灯塔,指引每个人回家的方向,也试图唤回已经消散的日常记忆与风土人情。与此同时,超现实的材料质感与现存建筑产生反差,使人们从回忆中抽离,将视线投向陌生的未来。



                     

马岩松作品《时间的灯塔》 ©彭永坚



陈粉丸 Chen Fenwan(中国)

阿墙 Hello, Walls




建筑留下的痕迹是时间的镂刻,它似某个时刻,历史推进的那一次刻画。陈粉丸通过观察收集建筑外墙皮剥落的痕迹,并取名编号,用纸张雕刻提取临摹,再用当地常见的榕树气根的形态,从屋顶到地面贯穿衍生,吊挂住粉色的“墙皮”。每一枚“墙皮”上,都有一个当地居民的名字,这些记忆的碎片在空间中不停地摇曳运转,闪烁重叠,交织出新的记忆。



                     

陈粉丸与作品《阿墙》 ©田方方

陈粉丸作品《阿墙》 ©朱丽康


艺术家问答时间
i-Talk × 陈粉丸




向上滑动阅览


Q:从考察到创作,这个作品花了多久时间完成?


A:今年5月,我收到了南海大地艺术节策展团队的邀约,第一次走近太平墟这样一条在西江岸边横贯南北向的街市。从进行许多次带着不同观察任务的在地考察,到深化作品创意和冲刺布展落地,经历了半年时间。


Q:场地周围区域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A:因为许多因素巧合与主动的努力。这次我和团队一起完成了两件参展作品,它们都位于太平墟内:太平南街39号室内空间的《阿墙》,与附近一片户外鱼塘上的《大地窗花》,而鱼塘是我们经过与塘主的多番沟通才成功租下。


《阿墙》所在空间是太平粮仓旧址,它保留着很高的梁顶挑高和斑驳、开阔的墙面。除了因展出条件和安全性等要求进行的翻修维护外,我们保留了其中一面原来老旧墙面的原貌。那面墙上还爬生着许多榕树衍生进来的气根。这些空间特点后来都与创作产生着联系—— 《阿墙》的大量剪纸轮廓,来源于太平墟建筑外墙中剥落的许多墙皮痕迹,与曾经居住在此的居民的昵称。这些剪纸最终被串联成上百根,悬吊在空间中,模仿着榕树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在地性历史时刻的集合


而《大地窗花》则起源于某一次考察,我们穿街走巷时发现了附件一片户外的鱼塘,便重新激起了我想在水域里创作的冲动。户外的水域总有吸引力,总让人想多看两眼。我觉得或许就像一个窗户之于一个房间的重要性一样,一片大地如果有一个水域,就透了。我想为这个大地上的一面小窗户贴上我的剪纸,就像贴窗花一样。如果把这个水域比作窗户,那它看出去就是广阔的天空甚至是宇宙。于是我剪了一个太阳,是上古神话中由神鸟带着才飞向天空的那个太阳,微笑着,和窗外的一切已知与未知对望。


Q:这次作品想让人们接收到怎样的信息?


A:经历3次在地考察后,《阿墙》这个方案才出现。我是一个好奇的观察者,行进中的颗粒感都会被我放大,也是我刻意训练灵感的方法。多次行走在太平墟,拍了很多照片,回来慢慢细看发现几乎每一张照片里都有缺失的墙皮,而且沿街本来也有非常多警示牌提醒过路的人【外墙剥落,请勿靠近】,墙皮就是这种不可躲避的沧桑感的浓缩,就是时光切片。“墙皮”这个灵光的出现,也呼应了我的创作系统中“二手材料”的思路和逻辑。


建筑,剥落。人,离开。这是对称的。我找到了墙皮也希望找到这些人。所以我通过艺术节组委会获取了一份曾经住在太平墟的居民名单,希望借此给每一片我收集的墙皮命名。


时间在建筑上镂刻了剥落的墙皮,我在墙皮上镂刻了曾经的人名。这个作品是关于回忆的,我希望用个体的微观叙述去讲一个有集体共鸣的故事

 

Q:和当地人接触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当地人与您的作品如何产生连结?


A:由于作品所在的位置正是在太平墟内,在村民们的店面、住处旁边,一朝一晚也有许多当地人穿梭经过。她们其实算是第一批观众。有些村民们会好奇地瞧两眼,甚至会三五成行约在饭后一起过来,穿着拖鞋剔着牙在展厅外讨论,试图弄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与以往许多作品的封闭布展经历都不太相同,是种稍微被打扰而又开心的工作体验。


其中,因为《阿墙》的每片墙皮剪纸上都镂刻了当地村民的昵称,我们也会鼓励路过的村民找找看,有没有自己的或亲朋戚友的名中字。有位姓梁的阿姨特别可爱,在找到和她对应的剪纸后,团队提出给她拍张照片,她随即问了一声:“是不是电视会播?”,然后竟然从随身带的环保袋中掏出了一把梳子理顺头发,才向镜头摆造型


Q:聊聊这次大地艺术节感动你的风景和作品?


A:因为大地艺术节我才第一次走进西江和半年游走在乡村里,这里的声音和气息都感动我,也带给我很多灵光,我会好好储存下来,成为未来的力量。我特别喜欢浅井裕介和松本秋则的作品,他们都远道而来,在地生活工作,创作了对观众和对村民都很有分量的作品。





                     


 第3站:儒溪村&渔耕粤韵 



“水是这里的主线,在敬畏与利用中衍生开来,不回头地,奔向远方。”



                           



「水是儒溪村的百年不变的生存法则。桑园水围,渔舟唱晚,这里的居民依水而居,因水而盛,与水共生。如果说西江于南海平沙人来说,意味着对外的通道。那么桑园围水脉于儒溪人而言,则更多意味着日常。」

                     

桑园围水脉景致 ©何海洋


儒溪村是典型岭南水乡,村落在桑园围中心水脉的沿线,水质优异,鱼塘主养黄骨鱼,年产值上亿元,富庶可观。村中河涌多到连本地人都数不清,源流则出自桑园围水脉。几百年来,它们哺育着两岸的稻菽桑麻,滋养着鱼虾蟹蛙。



                     

在桑基鱼塘工作的农人 ©朱丽康


桑园围中的“桑基鱼塘”,则隐藏着当地农人的智慧。“桑基鱼塘”的农业模式常见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肥基、塘基护养,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离儒溪村不远的公园渔耕粤韵,就由近千亩桑基鱼塘组成。艺术家在这里体会到“水”的魅力,利用声、光、装置,展现了南海村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美。



                     
                     

艺术家朱哲琴作品《西樵禅钟》通过声与光,再现落日时分的桑基鱼塘 ©朱哲琴

                     
                     

艺术家朱赢椿带来《这里虫子美术馆》让人感悟虫迹,关照内心,敬畏自然  ©朱赢椿

                     

郭达麟创作的装置《虫洞》,游人进入虫腹,犹如一场时间旅行,周遭一切如梦幻泡影,催人思考如何珍惜当下 ©易汉华



/ 推荐作品 /


松本秋则 Akinori Matsumoto(日本)

Akinorium在樵山




71岁的声音艺术家松本秋则在儒溪村生活了一个多月,与村民融洽相处,深感南海的魅力在于人情味和自然的生活方式。围绕着村落的鱼塘,让他体会到人与水共存的生命力。于是,在两间废弃的蚕房中,他创作了「风之屋/水之屋」两件作品,与村民一起,用本地竹,纯手工制作了能发出灵动响声的装置。风之屋以风为动力,风起时竹子轻盈发声,宛若自然界的低语。水之屋以水造境,水的波纹洒在整个房间,水滴和声。这也是松本秋则第一次在作品中运用到水。



                     

松本秋则《风之屋/水之屋》手绘稿 ©️松本秋则

松本秋则作品《风之屋》灵感源自儒溪村口祠堂里悬挂的盘香 ©️田方方                      

松本秋则作品《水之屋》 ©️田方方                      


向阳 Xiang Yang(中国)

进化中的尘埃——那些来自海角天涯的
Stardust in Evolution:The Ones That Come From Far Away




艺术家驻地南海2个多月,在儒溪村的一栋老宅中创作,呈现其知名系列作品《进化中的尘埃》。素材采集自本地的历史文献、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凿刻剪影的方式,呈现在墙面上。当中既融入了香云纱、渔耕、龙舟等文化元素,也有村民闲话家常、小孩打闹嬉戏的画面,人物都是真实的当地居民。艺术家试图“以文化的围,来寻找人活动的点。”刻落的碎屑和漆皮被收集在每个图像下的透明小袋子里,诉说着这些画面的渊源。村民们聚在一起寻找熟悉的身影和本地风物,也找回了往日的记忆。老宅在艺术的改造和创作中,不知不觉成为了一个记录和讲述儒溪村人文历史的美术馆。



                     

向阳作品《进化中的尘埃》灵感源自粤剧戏台,
竹编农具遮挡舞台,
观众透过农具对舞台窥视的过程是一次有趣的互动 ©李昕

向阳作品《进化中的尘埃》村民亲情之趣 ©田方方


                   

向阳作品《进化中的尘埃》桑园水围风景 ©李昕
                     

艺术家向阳考察2个月,深度感受儒溪村文化  ©大地艺术节



沈烈毅 Shen Lieyi(中国)

鱼跃鸢飞 Leaping Fish and Flying Bird




艺术家在桑基鱼塘的大树上放置了一条银色的大鱼,以跷跷板为动力带动鱼眼、鱼鳍、鱼鳞、鱼尾摆动,惹人忍不住要坐上去嬉戏一番。树叶随风微微起伏摆动,如水花般承托着鱼,跷跷板内在的动力关系恰是对桑基鱼塘农业模式的一种隐喻:人与自然互相交织,和谐共存。



                     
沈烈毅作品《鱼跃鸢飞》 ©沈烈毅
                     
                     
艺术家们与跷跷板愉快互动                       
                     
鱼眼会在夜晚放射光芒,
成为渔耕粤韵公园里地标式的景观 ©沈烈毅


艺术家问答时间

i-Talk × 沈烈毅




向上滑动阅览


Q:从考察到创作,这个作品花了多久时间完成?


A:《鱼跃鸢飞》从考察到创作,大概用了半年时间。从一开始,组委会就将西樵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的“孔雀岛”指定为我作品的点位,这相当于给我出了一篇命题作文。因为具有很大难度,中间足足有3个月时间,我都处于构思状态,直到后来再去南海考察,创作灵感瞬间奔涌而出。


Q:周围区域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A:我对南海并不陌生,2020年1月曾参加了在千灯湖活水公园举行的“拓展的剧场——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当时的参展作品是《跷跷板》,是在一面墙上挖出一个圆形空洞,跷跷板穿洞而过。但此次南海大地艺术节,我作品所在的场域,与前者完全不同:宏观上来说,这次是西樵镇,属于乡村,前者则是城市中的公园;微观上来说,此次作品所在点位是湖中岛,后者则位于公园的草地上。很显然,我此前创作的“雨”、“天空”、“巢”等系列作品,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此地。


在第二次赴南海考察之时,风乍起,远远望去,岛中央那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摇曳生姿,宛若波涛翻滚,再联想到珠三角地区最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桑基鱼塘,我就想,何不创作出一条可以飞上天的大鱼?世人皆知鹏,知其青天振翅,扶摇直上,不着痕迹;却不知其原为北冥鲲,随波南迁


Q:这次作品的切入点是什么?想让人们接收到怎样的信息?


A:切入点仍然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于大自然的敬畏,这也是我一贯的创作理念,在《雨》《巢》《灰色》等我此前作品系列中皆有表现。


桑基鱼塘是一种顺应自然、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人们在塘基附近种植桑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春蚕吐丝,织造丝绸,泽被于民。这是一条完整的生态链,也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如《道德经》中所言“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树、蚕、鱼、人得以和谐相处,美美与共

 

Q:和当地人接触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当地人与您的作品如何产生连结?


A:由于《鱼跃鸢飞》所处的西樵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属于旅游区,所以我工作期间主要遇到的是游人,与当地人接触得不算多。不过,一些当地人通过我的作品了解到桑基鱼塘后,都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或许朴实的他们不太懂什么生态链这样“高深”的理念,但这种生产方式却实实在在地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经济效益


《鱼跃鸢飞》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这条“长”在树上的鱼,以不锈钢制作鱼鳞,用一根根钢针顶出立体形状,支撑鱼的材料最终被弯曲成榕树根须造型落入土地,二者浑然一体。第二部分则是树下的跷跷板,一共三组,第一组控制鱼眼、胸鳍,第二组控制背鳍,第三组控制鱼尾。只有三组六人相互配合,整条鱼才能自在地摆动起来。值得玩味的一点是,坐在跷跷板上的人看不到鱼在动,而远处的旁观者却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过程。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总是说“眼见为实”,但其实世界是由那些看得见的事物与看不见的事物共同组成的,而且很多时候,隐蔽的后者,其意义更为重大


Q:聊聊这次大地艺术节感动你的风景和作品?


A:广东的很多文化习俗被保留得非常好,比如舞狮、划龙舟,今天仍然被非常自然、完好地延续于日常生活中。在西樵镇创作期间,在周围河道里我会经常看到为龙舟赛备战的年轻小伙儿,他们皮肤黝黑、体格健硕,那是一种被自然和生活渲染的迷人颜色和线条,与都市里健身房练就的感觉完全不同。


当地这种鲜活的生活和风俗被艺术家向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留在艺术中。在其《进化的尘埃》的艺术展示空间里,向阳在重新粉刷过的墙上,刻画出本地村民最日常的生活,当中既融入了香云纱、渔耕、龙舟等文化元素,也有村民闲话家常、小孩打闹嬉戏的画面,而且这些人物都是真实的当地居民。在两个月的考察、创作中,向阳已经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他从艺术家的视角审视着这片最具岭南味的山、湖、河、人与四季,形成一幅幅生动的岭南乡村生活画卷



                     

沈烈毅作品《鱼跃鸢飞》©朱丽康



                     


 第4站:凰岗村 



祖母的碗还落在老房里,藤蔓早已把它覆盖。”



                           



「走入凰岗村,犹如踏足原始丛林。成片的海芋围绕着巨大的人面子树,绿浪中沉睡着树木之灵,将时间定格在遥远的往昔。是谁栽种了这些树?又有多少代人在树下乘凉嬉戏,安居乐业?经济的发展使得村民纷纷搬离旧屋,留在此处的,只有日日新生不息的植物。“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已被自然收复,成为一片时间的“飞地”。」


                     

俯瞰凰岗村全貌 ©李均良


凰岗村旧址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整村搬迁后荒废至今。背靠茶山山脉,四周环境得天独厚。旧址现存36座老宅和41株树龄较大的树木,包括人面子、龙眼等名木,树龄100年以上的共12株,最大树龄为250年,是珍贵的古树群落。大地艺术节发现了这片“飞地”, 以“拂尘”的方式轻轻擦拭,用一些微改造,将艺术作品轻轻地安放在这个村庄里,让它们与自然植被保持相同的节奏,在村中的房屋、缝隙、转角和大树下自由地生长。



                     

凰岗村风貌 ©戴显婧


/ 推荐作品 /


詹姆斯·塔普斯科特 James Tapscott(澳大利亚)

大约 Circa




艺术家用环形的喷雾创造出一种神秘感,犹如盘旋在空间中的黑洞,它是两座建筑的一部分,但建筑直接穿过它时,建筑仿佛隐身,而作品宛如悬挂在空中。场地中植物疯长,展现无可阻挡的生命力。



                     

詹姆斯·塔普斯科特作品《大约》 ©田方方



邬建安 Wu Jian‘an(中国)

豹猫和他的朋友们 The Ocelot and Its Friends




豹猫作为佛山的代表性野生动物,在大洪水退去后邀请朋友们来到他的故乡。被绿色植物覆盖的古村落成为一个独特的舞台,艺术作为人类行为出现在舞台上,但很快会被植物覆盖。周而复始,生成一种有趣的对话。



                     

邬建安作品《豹猫和他的朋友们》©朱丽康



彭永坚 Peter Peng(中国)

彼得猫卜卜斋 BOOKZHAI




卜卜斋在广东方言中是“私塾”之意,艺术家通过记录家常味,让人了解人面子果、凤眼果等南方植食的样貌与风味,重新认识植物与土地与人的关联,引发穿越与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对话,将对于“食” 的讨论引入更广阔的文化领域。室内设计出自蘑菇云主创设计师徐迅君之手,让人在味觉想象之余,有了视触觉的体验延伸。


                   
                     

                     

                     

彼得猫卜卜斋  ©彭永坚                      

                     


艺术家问答时间

i-Talk × 彭永坚




向上滑动阅览


Q:从考察到创作,这个作品花了多久时间完成?


A:约莫8个月。由于我的作品包括了空间、影像以及出版的内容,这个8个月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我的作品能够顺利完成,真要感谢徐迅君、彭涛、陈颖,及小蕊和冰沙等人在疫情期间的大力帮助。


Q:场地周围区域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A:西岸的凰岗村,是南海的飞地,依山而处。这个现在已荒废三十年的村子,据说有500年以上的历史。村子的背面有一棵250多年独木成林的人面子树,周围还有十多棵百年以上的人面子树,基本把这个面积不大的村子遮天蔽日包围起来,植物缠绕著牆垣生长,有一种特别的时空交错感


Q:这次作品想让人们接收到怎样的信息?


A:这次创作源自我6年前发起的“发现南国夏果子”项目,我开始想通过整理母亲用了30多年所做的家常味,了解到鲜为人知的食物的另一面,并重新认识自己长期忽略的植物与土地与人的关联。在我的记忆中,仁稔(人面子果)、苹婆(凤眼果)等,这些带著平易的、本能的、亲密的标记的南方植食,围绕土地而生,是家人赋予的,也是人与天地相处的一种知慧,有着巧言令色之外的实在和美好。南方植物与土地的家庭记忆,给我带来多样的反刍和反哺,我探索着不止于“食”的表达,并尝试做一种新鲜律动的“地方植食设计提案”。归根到底,艺术应该属于土地

 

Q:和当地人接触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当地人与您的作品如何产生连结?


A:我在做作品的同时,也另外编辑了一本作品别册《南方猫食植宇宙梦》,从自己的家庭记忆,到南海凰岗村的历史,然后再外延到岭南这块土地的非主流叙事。有意思的地方,单是人面子果,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叫法。在佛山这个范围,南海人叫“银稔”,顺德人叫“仁稔”。而在肇庆四会,那边叫“𣏴愐(木字旁,需造字)”。我也留意到香港的老派食家,每年到夏天的季节都会书写,我觉得那是一种乡愁,是在地理位置上、文化上的归宿,食物成为这种媒介。随著我在地方叙事上的深入,发现植食是进入在地记忆和历史意识的关键,并非是空想的乌托邦,而是见证了人与地方之间活生生的生态与互动

Q:聊聊这次大地艺术节感动你的风景和作品?


A:这次除了自己在村里做作品,去探班其他艺术家的创作现场,如去日本艺术家浅井裕介的作品《5亿年的礼物》,他和志愿者们在岛上15天来没日没夜用当地的泥土作画,自然的生命力就是从土地回到土地。他在村里时间待久了,与旁边家村民养的黑狗有了感情,每当他夜深人静时回到屋子裡继续作画,黑狗也一直在门口外相伴。据说,浅井裕介完成作品离开村子时,黑狗一直跟随在后面。


                     

艺术家与媒体在绘造社作品《大戏台》前合影 ©大地艺术节






END




出品方


监制:朱丽康

主编/撰文:李昕

排版:东开开

图片:大地艺术节/i-Talk/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言一吾ITALK”作者:一言一吾(ID:I-TALK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