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楚寻欢论艺
Chu Xunhuan Art
文/楚寻欢
抽象式抄袭
最近当代艺术圈潜伏多年的“抄袭”客被频频曝光,可谓拔出萝卜带出泥,对艺术的崇敬之情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2019年4月14日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央美院副教授被曝作品涉嫌抄袭,校方已成立调查组》截图
如果说叶永青涉嫌“抄袭”图式观念,但至少还能看到他或多或少地介入了某些中国元素的才情,丁乙涉嫌的“风格抄袭”(皮耶罗·多拉齐奥)在画面内容上也有些许改造变化,而最近几天备受质疑的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陈琦副教授涉嫌的抄袭则俨然成为了勇者无惧的“复制粘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艺术被资本绑架的力量再次撑开了大众的眼皮。就画作本身而言,像陈琦副教授这种低级无趣的抽象画在当下中国实在是泛滥成灾。他们抄袭的西方“过去式”观念与风格早已失去了时代语境,若不是因为他们涉嫌抄袭的同时还让人产生很多与名利地位相关联的想象,我想时下是不会引起关注或者批评的。
古巴艺术家卡列 2017年北京艺术个展作品
记得前两年,我参加一个古巴画家卡列在北京的展览,画的是类似于极简主义抽象画,画面风格有点像涂刷不均匀的单色墙漆或桌面,不是马列维奇式的几何观念,更没有里希特式的激情挥洒。在雷同无趣的观展过程中,我蓦然发现展览作品之间有一块曾经挂过画撤展后的空墙面,之前挂画部分在墙面上遗留下来的痕迹煞是好看。
展厅内一处没有挂画的墙面,下图为上图的局部
与那些雷同的展品相比,这部分特殊的墙面印痕所形成的画面反而显得更为独立卓然。于是,我就把这个空墙面给拍了下来。其时有一位还在中央美院上学的观展学生跟我说,看不懂展览作品。他见我拍空墙更是好奇了。见他一脸疑惑,我半开玩笑似地对他说:“没发现吧?这是本次展览最好的一件作品!”
艺术以人为本
我之所以拍那块空墙,是因为它与画家十分雷同的油画展品形成一种强烈对比观照,如此类推,我随便拍一块脚下自然风化的地板画面也要比那些所谓的抽象画出彩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人类极力去丢掉人性中的情感而去模仿自然的时候,也就离艺术越来越远了。这种亦步亦趋的伪抽象画因为永远做不到自然造化的“天然去雕饰”,同时又没有自我面貌(性情表达)的个性基因,故只能在抽象主义与自然美之间东施效颦。
让我讶异的是,在全球风格主义早已过时的今天,至今还有很多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画家们仍然在幼稚地模仿西方前人早已丢弃的风格,甚至是照本抄袭复制。这种失去自我的中国式模仿旋风甚至还吹到了遥远的古巴。
这种抛弃人性情感以及根性基因的伪抽象画远不如儿童涂鸦来的纯真自然,然儿童涂鸦是一种未开化阶段呈现的本能,这种几乎无意识地涂抹还不能称之为艺术。这就好比自然风光再美那也只能是没有人类情感创作的自然风光,大理石画再漂亮也只是自然艺术。
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都来源于人类,它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名词。所有的人类绘画作品都是人为意图的产物,但只有那些饱含独立的思想面貌,充满人性光辉的绘画作品才有可能成为艺术。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人类向往的自然之境,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成年画家要向小孩学习那种天真无邪的涂鸦状态相类。大师们都是徘徊在无限接近小孩(自然)却又绝不等同的状态。所有自然之物不过是被赋予人类思想情感后的人类艺术创作之载体与凭借,当一块画布(自然艺术)经过“让·杜布菲”式的原生涂鸦后我们便可称之为(人类)艺术了。
马克·罗斯科:无题 (1970) 生前最后一幅作品
意象、写意与抽象
在中国文字历史上,象是“两仪生四象”、“大象无形“的象。和抽象相比,“超象”(超以象外,司空图语)一词,超越物象、形象而非具象,可能比抽象更加贴切于“抽象”。抽象同样逃不出“象”的范畴,只是百余年以来,进入中国文化语系的“抽象”一词的概念早已确立,后来者已经没有必要来改变这样一个既定事实。
意可以解释为意境、意思、意念、意想等,甚至可以说,意象是中国人感知自我的思维方式。中国在除绘画之外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诸多领域自古就是“意象”思维。在绘画领域,“写意”作为一种东方意象思维下的艺术创作术语距今已有2800年历史(起源:甘肃临洮2005年出土了一件彩陶壶上“狼形纹”图案属于写意手法绘制),而抽象不过是近代才出现的西方艺术流派的一个分支而已。
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作品
抽象思维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写意思维则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不同的文化语言表达形式。中国以儒释道为文化载体,讲阴阳道德且间接含蓄,西方以基督教文明为基石,崇尚科学数据且直接外露。精神维度决定表达方式,东方写意是建立在东方感性直觉思维之上的结果,西方抽象是建立在西方理性逻辑思维之上的结果。抽象画或抽象主义是西方美术史上现代主义之后的一个画种,与西方立体派、野兽派等相类。这就好比西方的素描和西医一样,是属于不同文化土壤孕育下血液基因自带的行为方式。故此,即便是中国迄今最好的抽象画家代表人物吴大羽、赵无极也不过是西学东渐风潮下特殊语境的产物,他们的所谓抽象画跟西方诸如托姆布雷、罗斯科的抽象画有着根源上的基因之别。
中国写意与西方抽象作为和而不同的绘画表达方式并行不悖,没有高低之分。人是环境的动物,绘画表达形式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必须互鉴学习,但根性基因不可变也无需改变。这是天生不同的地域文化血脉基因环境给我们这个世界所赋予的丰富与多元。
由此可见,来自拉丁文的“抽象”属异域物种,中国人本就没有抽象,非得标榜自己抽象当然只能是抄袭。
杜尚备受争议的作品《泉》
抽象主义是西方艺术思想解放的开始
艺术学者王瑞芸说,过去在上千年中,西方艺术一直注重写实(古典艺术),强调自然美;到了近现代时期,西方艺术开始放弃写实,更强调艺术风格本身的多样性并注重形式美(现代艺术);进入当代时期,西方艺术却变成了不要美——自然美和形式美一起都不要,而且允许一切手段和材料都可以进入艺术区域,甚至让艺术脱离绘画、雕塑,成为行为,成为过程。现在,这种新类型的艺术获得了一个新的名称:“当代艺术”,其特点是注重作品的思想和观念表达,作品的样貌不再被看重,甚至常常以“脏、乱、差”的样子呈现出来。(见2019年4月12日【北大文研讲座121】“王瑞芸:杜尚与西方当代艺术”内容简介)在王瑞芸看来,艺术的空前解放源于法国艺术家杜尚对艺术的颠覆。杜尚的行为方式虽然不全然是中国禅的影响,然却与中国禅宗思想不谋而合,甚至可以把他看做是一位西方禅者的经典形象。
中国禅的传播发轫于铃木大拙把禅的思想经日本传到西方,从最初影响到音乐界最终掀起了西方艺术界轰轰烈烈的革命巨浪。窃以为,这种艺术的解放其实质是思想的解放。艺术本质即独立自由,这是它的核心精神指向,东西方不二。只不过中国受道家与禅宗思想影响较早,故而我们能看到中国宋代梁楷的写意画要比西方的印象派早600余年,而六祖慧能独立自由的禅宗颠覆思想则比杜尚更是要早1200余年。
克利:《死与火》(生前最后作品)
如果说印象派的出现是西方艺术思想彻底解放的萌芽,那么抽象主义的出现则是西方艺术思想彻底解放的真正开始,直到杜尚的到来掀起高潮,从而开启一个艺术史新的纪元。西方从塞尚开始,接着是毕加索的小立方体,人们把立方体放大,产生了抽象艺术。
抽象之初,“热抽象”与“冷抽象”不过是情感赋予作品面貌的定义。康定斯基以色彩的丰富热烈点燃生命情绪,蒙德里安以万物本质来建立创作,他们背后既有理性和秩序做支撑,也无处不是对生命的喟叹。克利的画有一种原始神秘的生命性,也有壁画及儿童涂鸦元素,这种源于人性的生命情调是永恒的国际语言,也可谓人类的审美通感。赵无极便是深受其影响并很好的结合了东方元素(譬如中国山水画与诗词韵律等),最终形成了深具东方色彩的自我艺术面貌。虽然我们在其作品取名上沿用了西方人习惯的“抽象”名词,但其精神内核却是中国式的写意,取名“抽象”不过是为了让西方人更好理解的一种方便法门而已。
常玉 红衣人物
我们从近代漂洋过海到西方的常玉、藤田嗣治的作品身上同样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受莫迪里阿尼绘画的影响。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既借鉴了西方表达形式,同时没有丢掉自我本具的东方地域基因来完成自我灵魂的闪耀。此外,吴大羽、关良、丁衍庸等同样或多或少地具备这样一种特质。尽管林风眠、吴冠中在中西艺术融合探索道路上的水墨转向都有不够成熟的部分,但这种挑战本身意义非凡。否定代表着一种更高的肯定,艺术的潮流总是在不断更迭的颠覆中建立再颠覆。
同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波洛克的泼洒画(行动绘画)则与中国书法特别是狂草有着不解之缘,日本井上有一等书法家又受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即兴创作影响而孕育了现代书法运动的到来,一直到中国85新潮的出现则是兼受日本与西方艺术潮流双重影响的结果。可见,在全球化语境下,中西艺术的交融推动是必然的时代趋势。
正在创作中的波洛克
抽象主义为何会过时?
作为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的罗斯科认为自己不是抽象画家,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他要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彼时西方文明的根。他认为现代人的内心体验没有离开从古至今的传统,因此要表现精神的内涵需要追溯到希腊的文化传统中去,尤其是希腊文明中的悲剧意识,这是最深刻的西方文化之源。
我们再来看几个西方案例:美国著名抽象派艺术大师托姆布雷以绘画与书写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对于现代艺术理解的方式,他把文字书写归入图形圈画,融入书写的线条和文字的结体,却又不同于中国古人书写对文本承载内容的体悟。这种对意识的极度降解貌似是服从于直觉的单调重复,其实质是肃穆而衰败的经营,他已跌破直觉的藩篱。
作为当代艺术的标志性人物,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基弗具有“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之称谓,他的作品气息根植于德国二战后的废墟环境以及理想主义疗伤的人文背景。
创作中的格哈德·里希特
另一位同样至今活跃在西方艺坛的常青树格哈德·里希特则对自己的艺术生涯做出了一个使人惊异的否定性评价:“这么多失败,我真感到惊奇,这些画总而言之有时还是有一点好看,但基本上都是缺乏能力及失败的微不足道的证据。”1976年,他给他的好多作品都取了《抽象画》(Abstraktes Bild)的大名,连1234都不编。画一幅画,连几个字儿的说明和解释都不加,他觉得应该“让一件东西来,而不是创造它”。对这样一位以多变、多产的作品影响着世界艺坛的艺术家,我们仅仅用“抽象艺术家”来定义他其实是不准确的。
在毕加索看来“抽象”艺术并不存在,他认为只不过有人强调风格,有人强调生活罢了。从这些西方大师案例可以窥见,他们成功的共同点是首先根植于自身的地域文化土壤,然后去表现属于自身的个性语言。尽管他们的作品形式面貌各异,但那种原始朴素的,源于人性隐秘的生命诗性追求却又是趋同的。在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看来,无风格即是风格,定义“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与“艺术”背道而驰的误会,定义“抽象”更是一种具体到细节的束缚。
徐渭 蟹鱼图局部
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好比受85新潮影响,以方力钧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其实质是一种受西方观念影响的流行风潮。这种流行元素就像流行歌曲,在彼时受西方思潮启蒙的那个特殊时代自有其特殊价值,然作为一种时过境迁的流行元素,今天则有相见不如怀念的尴尬,再去如法炮制只会贻笑大方。
如是,直面生命情感,表达生命状态才是艺术永恒之经典所在。艺术家的生命状态大于艺术本身,这是一种朴素的生命情感表现。就像西方的“表现主义”与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相仿,德库宁与徐渭作品中所充斥的狂野曼妙共通。不管是“抽象”还是与“具象艺术”相对应的“抽象艺术”,都是用情绪的方法去表现概念和作画,本质上都属于“表现”范畴。在此,“表现”大于“主义”的范畴,趋于情感直抵灵魂呼之欲出的共鸣。
德库宁 作品局部
同样,杜尚思想与中国禅宗所推崇的独立自由之颠覆精神暗合,他仿佛是东方禅者在西方的化身。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从来不受任何形式或主义所束缚。这就是为什么梁楷,徐渭,梵高,塞尚的绘画境界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永恒的崇高感,于此,中西艺术在精神高度上殊途同归。而抽象主义、毕加索的立体派、方力钧式的当代艺术却会过时,这种过时其实质是表达形式(形而下)的过时。两者表面上看是永恒经典与流行风潮之别,归根结底是技法形式与精神内蕴之别。
塞尚 风景中的裸女 126x196cm 1900-1905年
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长江后浪推前浪,艺术是时代精神的映射,艺术语言永远随时代语境常变常新。回望西方“抽象主义”在内的所有风格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他们像一出出闹剧一样破坏捣蛋却又被载入美术史意义上新的一页。这些不同形式的否定意图游戏最终被杜尚的“便池”彻底颠覆改写。抽象主义与其他风格主义一样,它在艺术史的荣光具有时代语境的唯一性,作为美术史过往的一页它早已完成了使命。
中国人在近现代受西方的抽象绘画影响下出现了吴大羽、赵无极等老一辈优秀画家代表,为中西艺术交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然抽象主义绘画作为一个表形的画种的西方艺术流派注定要成为被淘汰的过去式,它在中国的时代意义到与之呼应的赵无极已达顶峰。在西方人都已摒弃抽象的今天,后人再标榜抽象或模仿赵无极只能是了无生趣的装饰画,其实质是没有真情实感的表面图式抄袭。这也是为何今天那些标榜“抽象”的中国画家粉墨登场后怎么看都像一出抄袭的“丑象”。
赵无极(1920-2013)《25.05.01》油彩 画布
146 x 114 cm 2001年作 来源:佳士得香港
走向国际仍在路上
在“当代艺术”泡沫瞬间坍塌有待重新评估的今天,我们还应该看到,同样是学习模仿,以方力钧为代表的后89新艺术潮流作品有着中国式当代艺术的启蒙价值,它与叶、丁、陈那种缺少中国式转化的作品有着截然区别。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国际化语境下,要想进步,东西方艺术互相借鉴学习是必经之路,这也符合中国人讲的海纳百川与阴阳和合。譬如毕加索也玩水墨,烧瓷盘,还从非洲异域原始文化遗迹吸收营养,但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于西画,广泛涉猎不过是为了激活自己,让自己的西画更上一层楼。毕加索绝不会天真到拿自己的水墨画来跟中国水墨大师较高下。也就是说,中国人玩水墨是天然基因优势,但中国的美院教育长期以来力主学俄,学西,且以西方素描和落后的古典写实为纲,是舍本逐末了。反观西方,如果今天西方美院都在坚持以中国水墨画标准考试,主力军都在学水墨画,难道不可笑吗?
吴大羽作品 布面油画
记得台湾有个何怀硕教授一方面眼光狭隘地视西方“当代艺术”为洪水猛兽,一方面又提出开设自以为比潘天寿先生更高明的“中国素描”理论课程,最终无疾而终。定义“中国素描”或者“中国抽象”就好比定义“中国西医”理论一样陷入了另一种不自信的自我紊乱,我们为什么不能独立自觉地画自己呢?
当然,出现这种不自信的错位奇观与近百年来中国落后屈辱的历史语境紧密相关。时过境迁,经历过曲折往复的成长过程之后,今天的国人是该到了找回自我本来面貌的时候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摒弃某些失去自我根性基因的盲从行为的同时,还需肯定其开放学习借鉴的国际格局与胸怀。
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那些沉迷在古人传统程式里不能自拔的固步自封并不比那些“当代艺术”的抄袭来得高明。这就好比穿西服装假洋鬼子的伪创新固然不可爱,穿长袍装古人的倚老卖老则显得更为腐朽而不可救药。
走向国际,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
初稿于20190417
修稿于20220526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附:
以下是2019年4月,我与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关于“写意与抽象”话题的即兴对话,这种交流是诉诸直觉的原滋原味,一并呈上,供方家参考批评。
写意与抽象
奚耀艺:
世界上的视觉形式只有具象和抽象,写意也只是一种具象体现,也可称为一种表现风格;现代抽象是在他国艺术的具象中生发创造的,就如汽车、原子弹也是他国原创的一样,是人类智慧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别人对人类的贡献,但不能说这些我们就不能发展了,一样道理,现代抽象形式也是人类当时新产生的艺术表现提示,是全人类的视觉艺术财富,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再创造再发展;中国写意精神是中国独有的,但千百年来原地打转没有新的进步,导致越往古看却觉得越好,这是极其反常的,说明中国画这个奇葩创作体系本质上就是错误的;写意精神在具象、抽象作品中都可以体现,莫奈作品还可以分大写意、小写意,德库宁抽象表现中写意精髓不是中国一些"大师"们可以比肩的!艺术在今天,还分中国、外国,说明文化视野出了问题,谁能说清外国科技和中国科技之间区别吗?扯扯
楚寻欢:
中西本无高下之分,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艺术永远是随时代而形式多变的,中国画无所谓对错,写意与抽象只是两个概念,写意可以涵盖抽象,抽象里也可以有写意,譬如你说的中国写意精神是中国独有,其实这种独有更多的表现在概念背后表达形式上的区别(在中国画里特指一种画法),而非精神内核,但在绘画的终极精神高度追求和表现上中西是一致的。
同理,抽象是西方文化土壤发展出来的表现形式,形式上的区别就像黄种人与黑种人的区别,所谓中西结合都需建立在不改变基因的基础上,广纳吸收,比如吴大羽,常玉,关良,赵无极,虽然是画西画,也吸收了很多西方的形式营养,但他们的画面里的东方根性是浓郁的,也是骨子里的,这也是他们区别于西方大师的识别特征。人是环境的动物,西方大师同样也是建立在地域环境基础上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或个人面貌离不开地域环境的共性。故东西兼容也都需要建立在凸显其血液基因本体基础上的学习融合。艺术本质上是性情书写,本性流露,艺术家所有的学习融合其最终不过是发现并驾驭自我天赋的途径。
奚耀艺:
刚才我说的写意精神独有,是指中国古代传统长项,西方传统长项是对事物的刻画和塑造。所以精神的东西、骨子里的东西就无需再逼逼叨逼逼叨,哪里的人就有哪里的人文环境,最反感那些所谓坚守XX、那些所谓的XX底线。中国画本身是沒有对错,但所谓主流的学习、创作方法是有问题的,中国画称法也是无理取闹,自己把自己变成"异域"风格,艺术风格的区分还是用表现形式比较好,比较直观,精神的东西较虚幻,可各自各说,无统一标准,不宜直观区分。
楚寻欢:
我们的表述本质上是一致的,很多时候不过是概念阐述的方便法门不同,就像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一样,都是为了在形式上好表达,其精神层面的追求没有本质区别。
另就名词本身而言,写意指向精神,抽象指向形式(抽不抽都是象,没有逃脱“象”的范畴)尽管在抽象画具体实操中可以有“写意”成分,但就名词本身,翻译过来的舶来词“抽象”显然没有“写意”阐述来得高级(这个只能怪中国翻译家了)。台湾教授何怀硕曾信誓旦旦地在美院开设“中国素描”课程,他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首倡中国素描),其结果可想而知:无疾而终。我们为什么不能大方点,承认西方素描呢?虽然我们没有西方素描,但我们有中国线描啊,大家可以互相借鉴学习,还能和而不同不是挺好吗?
奚耀艺:
如用有写意含义的词汇,在中文介绍中就无法涵盖西方没有写意成分的作品,如某些几何抽象,我看不到有写意或意象的成分,但它们还是艺术,所以要避免用大中华的情怀来纠结一些词汇。
楚寻欢:
写意这个词博大精深,广义上讲,人为之物,都是写意。
骨子里的根性(地域文化环境、血液基因)是天生自带的,我们无需改变也不可能改变。穿长袍装古人或抛弃根性东施效颦(如叶、陈)都是不可取的,而可悲的是大多数书画家都走向了两个极端。但从自然万物的角度看,存在即合理,因为能称得上“艺术家”三个字的人每个时代都凤毛麟角,而在功利浮躁的当下就更难得一遇了。
奚耀艺:
叶、陈的问题不应称东施效颦,他们就是抄袭!东施效颦的是绝大多数的中国画家,效古就是效颦!
楚寻欢:
叶、陈没有自我,抄袭人家的观念形式,模仿的是外在,可以理解为东施效颦。只不过中国传统绘画抄袭之风根深蒂固,抄袭得更加理直气壮,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奚耀艺:
所以写意也会有种理解,有些是真性写意,有些是刻意模仿的写意,还有无意之写意,品味高下立见!
楚寻欢:
是的,就像特指的写意画,不过是特指一种画法。人不同,高下都有区别,即便是一个人的画也会有精品与平平之作或者应酬画的显著区别。
大宏:
寻欢弟说的有理有据,中西没有高低,中国意象是我们感知万物的方法,西方抽象是逻辑和语法的极致,是西方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中国人抽象就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们的意象是可以借鉴,转换和挪用抽象概念的,前提是你要足够强大,否则就是说谎的抄袭。
意象与抽象及其他
奚耀艺:
从中国象形文字形成开始,意象就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从诗歌到绘画,再到建筑,无不充满着意象美学......当西洋油画传入中国时,每一位中国艺术家们又自觉地把“油画民族化”当作己任,其中主要任务就是把意象情感融入到绘画表现中。如颜文樑作品以轻松的写意笔触表现,极富朦胧微茫的东方诗意;刘海粟的勾勒线条如书法籀篆笔法,笔触更如中国毛笔大写意,传统中国画意境油然而生。......意象就是中国艺术的精神纽带,也是本土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标志之一,她的审美价值至今没有衰退,她是深深烙印在中国艺术家身上的文化基因。(来源:奚耀艺《意象是中国艺术的精神纽带》,此文为《意象江南——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艺术大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而作)
楚寻欢:
很认可中国人意象思维的精神特质,所谓中国人的“抽象”在我看来还是意象思维下的写意,它与西方人的“抽象”表现形式大有区别。另刘海粟在我眼里就是一个画行画的画家,你们展览在他的馆里办,宣传下他也是情理之中,可以理解。
奚耀艺:
抽象一词来源于日本的翻译,引用过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就如日本称的书道就比称书法更有艺术创造和想象空间,而法是具有约束性的。关于刘海粟油画是可以归于后期印象风格的,还是有些看点的,比徐悲鸿好,虽然徐一直研究古典写实风格,但一些油画大头小身比例都成问题,大部分作品画面缺乏生机,相比刘氏作品还是能见真性情的。
楚寻欢:
其实艺术这东西不需要太纠缠理论名词,名词概念的实用意义就是为了好区分阐述,中西方艺术的意象与抽象,就好比中医与西医,混为一谈就没法说了。日本人虽然称书道,“道”貌似比“法”更宏大伟岸,但又很容易显得空而不实,溯源历史,中国真正牛逼的艺术家是不屑计较这些名词的,也不认为自己是书法家,更不会以艺术家来标榜自己,艺术是否他人来表其实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清澈平和。
刘的水墨很俗,油画也不可能好到哪去,这是一种品性气格的问题,骨子里不行的人是与艺术无缘的。刘是成功的社会活动家。
奚耀艺:
有一点俺同意,艺术家创作不要被理论纠缠,不要被概念所累,现代的艺术创作无非创新与自由,创新是理性的,需要有对艺术全方面认识;自由是感性的,不能有困、不能有套,做到这两点也可以了,但很难做到......
大宏:
最近朋友圈关于抽象和意象的争论不断,做为画家谈论理论是没有意义的,但胡说八道一下自己的感知。个人认为意象是中国的独特思维,创造出伟大的辉煌的文明,意象就是对物的感知思考,古人造字的“六书”就是以意象为基础的。“意”是绘画艺术思维的开始,应该说意象是在易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在道的层面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思维和感知事物的方法。许多画家把写意当作意象在说话,写意就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手段,国人讲笔下见性应该是写意的直接体现,大写意有点和西方的涂鸦艺术类似成分,但也是不同的。
抽象是西方人不到百年才形成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从工业革命以后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西方人才有了“无”的思考,西方在哲学上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尼采的“权力毅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才出现抽象概念。我们的画家把抽象画与抽象概念等同是一种误读,抽象艺术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形式再现,是单一的艺术门类。抽象是在逻辑学的基础上感知事物本质的。西方讲逻辑和语法,如果没有理论支持是不会有抽象艺术的,画家库尔贝说在自然里画自己看得见的事物,而抽象艺术是要表达看见的“看不见”,而要表达“看不见”的认知,抽象艺术可不是唯一的,抽象艺术所参照的事物不仅仅只是自然,在这一点上意象和抽象是可以相互交流对话的。
本人认为意象思维是好的,几乎是我们文化的唯一标准。中国诗词歌赋是绘画感知事物的方法,诗词歌赋高于一切绘画,这也造成中国艺术太单一,统治者把文化占为己有,艺术家的作品不谈论当下,不论画家怎么样努力总要拿古人说事,甚至用来匡正艺术,最后说的不是谈意象,谈的是笔墨。西方绘画艺术:音乐,文学,哲学,科学是平行的,尤其是印象派之后,西方艺术非常丰富。举个例子,即使是伟大的毕加索时代,也有马蒂斯,夏加尔,卢奥等这样的画家,二战之后就更不用说了。而中国意象几乎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唯一,一直以来是隶属与文学诗歌的。意象是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的艺术怎样丰富才是中国人应该重视的。西方抽象仅仅是一种艺术门类而已,人家非常丰富,我们拿别人的一角与我们整个思维方式比较是不是太看轻自己了,两者孰轻孰重不可同日而语呀!
无论哪一种艺术,应该是对真、善,美的匡正,从这个角度来谈你就可以世界,不会被那些照抄西方观念艺术形式的人迷惑,不要因为部分人的问题,认为艺术是有问题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我就不谈论,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仅仅是画家的一点瞎扯。
(注:奚耀艺,职业画家,独立艺评人、策展人、资深艺术品投资顾问;大宏,原名高宏,职业画家)
- END -
欢迎喜欢艺术的人群加入我们,一起学习 !
声明:本公众号所刊文字,除了特别注明外,皆属原创。专栏内容为合作内容,也有版权保护,转载请注明出处。所刊图片除特别注明外,皆为网络、海外出版物,著作权属于图片作者,请谨慎使用。所刊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
往期回顾
热点聚焦
按二维码加入中西艺术文化交流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ultureSower”(ID:culturesow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