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合家团圆。
在中国人心底有两股最浓烈的情感,一个是回家,一个是过年。腊月三十除夕一到,仿佛心灵最柔软处受到触动,耳畔也响起了亲切而神圣的召唤——回家过年。
此时,人们的心就像射线一般,朝一个方向作加速运动。回家、回家,和亲人团聚,和记忆在兹的列祖列宗团聚。在这至高的律令下,不管千里万里,都要赶在除夕回来。今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噼里啪啦的鞭炮响个不停。今夜,辞旧迎新的烟花如约绽放,中华大地万家灯火万家欢
除夕是阖家团圆之时,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是父母亲的精心准备,更是无数游子顶着寒风,踏着大雪往家里赶的执着与真诚。
一家人在厨房里进进出出,忙活年夜饭的时刻,成了一年中最温馨幸福的时光。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赶在年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户户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一时间,砧板声、爆竹声、说笑声、春晚的欢闹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最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阖家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踏实感和满足感真是难以言喻。
年夜饭有很多讲究,南北也各有不同,但家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鱼“余”同音,年年有“余”,象征着新的一年一切都很宽裕。
广东人非常注重除夕的“团圆饭”,这顿饭除了聚天伦之乐,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而且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赶回来过新年。福建福州有句老话:好孩子不赚大年三十晚上的钱。即使远行经商、打工的福州人,在除夕前一定会返家过年,吃团圆饭。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也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对今人而言,年饭之意不在饭,更在于一家人幸福团聚的美满情意,也正是这份温情,才让年夜饭沸腾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是新旧交替之时,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中国人在南北朝时期就有除夕守岁的习俗。
常言道:“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爱惜生命,珍惜光阴,大概是除夕守岁的原因吧。“守”既有对将要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满怀希望之意。在除旧迎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相互鼓励,祈愿来年有个崭新的开端。
“金菊吐艳、飞雪迎春、仙女撒花、金猴腾空”,除夕之夜,无论是霓虹闪耀的闹市,还是偏远僻静的山村,爆竹声此起彼落,竞相欢叫。
那五彩缤纷的火花,在高高的夜幕中划出一道道彩虹,一朵朵云霞,也给节日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传说祭灶之后,诸神都回到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当午夜交正子时,新的一年来临,诸神又再次降临人间理事。此时,家家户户燃烛、焚香、放爆竹,准备迎神接福。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的“三元”时刻,整个中华大地,爆竹声震响天宇。还有一些古老的村庄还会在院子里垒“旺火”,以示旺气冲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旁,孩子们放爆竹放烟花,欢快地跳着叫着。
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屋外是震天的响声。迎神的鞭炮和烟花,把除夕的热闹氛围推向了最高潮。过去的文人墨客,总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022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新的一年祝你平安顺遂,喜乐无忧。
| 来源:谁最中国 |
| 编辑:明清家具之家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