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美的本质,让心变美。
看到好而便利的东西马上飞奔而去,唯以高效而欢呼——这就是这个时代的风尚吧。与其一个劲儿地专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优劣,不如先把便利的东西拿到手;只顾把自己打扮得体面,只顾疯狂地收集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想方设法地提高效率等…这种生活态度已经被人们奉为至上。
美也不例外。知道有物美价廉的东西,是否兴致勃勃?看到能变美的知识或信息,是不是马上精神抖数?但是,这样真的能变美吗?
或许能得到外表之美吧,但内心就难以达到了。我是这么认为的,如果触不到美的本质和精髓的话,就无法使自己真正变美。
在工匠的眼里,即是如此:师父无法用语言将自己的技艺传递给弟子,因为任何技术的真髓都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此外,技能的掌握是没有捷径的,不因知识积累的多寡,而决定技能的精湛。
总而言之,想要掌握一门技术,唯有自己坚特不懈地磨砺学习,细心体会师父的动作,然后努力地模仿。但是,有时候虽然竭力地去模仿,所得的功效还是与师父有很大差别。在学徒时期,只能这样反复地模仿练习,久而久之,或许某一天的某个瞬间,会突然惊叹:“啊!原来如此啊!”这就是禅学里面说的“顿悟”,此时此心,与师同侪!也就是得到了技艺,触到了技艺的真髓。技艺之间的传承也正是如此了。
禅修也是如此。临济宗的修行门径就很重视“公案”的参究。所谓“公案”,就是禅修者的“机锋问答”。由师父抛出问题,由弟子来回答。然而,这可不是普通的问答形式。其中,答案只在师父心里,并不像问答集那样的便利和高效,因此唯有不断地思考答案方能应对。有时候即便有把握,认为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师父也会冷冰冰地说:“错!”
这样直到穷尽了所有的精神和心力,却还要继续追问。此时此处,终于得到师父的一句话:“好吧,就这样。”所以,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公案的参究之中,师父才会表现出认可的态度。
当今之人,渐渐远离了那个超越于逻辑思维的世界,取而代之的是,倾向于便利至上、效率第一的“速食”的思维方式。如此,道理也好,歪理也罢,先放一旁吧。总而言之,反复地用心调整、端正自己的举止,使之达到身心交融,用不了多久,你一定会发现前方有一个美丽的自己在向你挥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清家具之家”(ID:tieliw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