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死的奴隶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米开朗基罗于1513-1516年间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垂死的奴隶》,高2.15米,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十六世纪初,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将米开朗基罗招来为他修建陵墓,但由于教皇的反复无常,陵墓的施工几起几落,米开朗基罗遭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望。
艺术家把多年的抑郁、愤懑和屈辱心情,全部寄托在这座陵墓的各个雕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垂死的奴隶》与《被缚的奴隶》。
这两尊奴隶雕像都是用来装饰陵墓的,最早的目的是来象征死者的权威,但在这里却变成了作者自己思想的真实写照。雕像中的奴隶都被塑造成了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强壮青年,都有着年轻而健美的体魄。
《垂死的奴隶》两眼紧闭,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象是在休息。他那安祥的脸上,没有垂死挣扎的痕迹,也没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痉挛,却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平静和陶醉,仿佛是一种摆脱了苦难的昏迷。他左手支撑着头部,右手扶在胸前,好象刚刚经历过严酷的折磨,精疲力尽,正在进入一种解脱的状态。
作品形象扭转构成两个面,这种造型姿态显得激奋和狂暴。力的挣扎使得腿紧贴着腿,两臂紧贴着身躯和头,四肢与躯干之间没有空隙,雕像形成了整块。
这件作品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思想,也就是表现人类对痛苦的反省、绝望的行动意志和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所困而受到的苦难,以及面对苦难的抗争与企盼。
END
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银牌艺术馆》
小程序或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银牌艺术馆”(ID:XMYPYS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