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对望:经典乡村改造案例二则

传统与现代的对望:经典乡村改造案例二则

包含着日常的琐碎,它可以是动人的场所、惊奇的空间、温暖的材料。

———大房子、小房子择录标准

◀NO.06▶

【乡村改造案例精选】

“同一屋檐下” 项目 

时地建筑工作室 | 四川彭州小石村

2017年,工作室应村书记的邀请对四川彭州小石村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筑设计与整体规划。如同其他龙门山区震后重建的村落一样,小石村面临着身份重塑的困境。当时小石村展现给大众的,是面貌相似的居民点、简陋的沿街砖混建筑、以及空心化的农村社区。


▼小石村鸟瞰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改造前,小石村的客观条件。

首先,四川的气候偏阴,使大多数人喜爱在开敞的室外活动;同时全年的降水量很大,人们又习惯性地需要遮蔽。当地人的这两种需求形成了传统的坡屋顶和大量开敞檐廊的建筑形式,为建筑师的改造提供了依托。


建筑师注意到,现代的快速建筑代替了传统空间形式的同时,也破坏了藉由传统空间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却并未回答:未来的社区应该具有怎样的空间品质?应该如何构建一种共同生活的空间协议?

由此引发了工作室最本能的想法:营造一个“包容一切活动的瓦屋顶”,籍此去连接诗性的传统与互联的未来社区。


▼鸟瞰文化大院与小石村中的新居民楼


▼文化大院二层平台鸟瞰

从这个鸟瞰图可以看出,该文化大院使用了“风车型”的基本型。风车形图解的整体渐变操作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其理想形态与特征,其中心位置不变,翼片以相同方式变化。

   

将风车基本型置入一个九宫格中,在保持边界不变的情形下,当翼片内向移动时,即d值愈小中心空间愈受到挤压并呈现愈来愈强的空间张力,同时由翼片与边界所形成的空间逐渐扩张;当翼片向外移动时,即d值愈大,中心空间不断地得以疏解,同时边缘空间被不断压缩。通过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一一内聚与外移,风车形图解为建筑师进行空间操作在不同的语境中提供了多重选择。

▼文化大院一层平面

▼文化大院二层平面

从文化大院的平面图中不难看出,风车基本型应用在这一案例中时,d值偏大,即中心的公共活动空间充足。回应了建筑师对村落共同生活的解读。同时,绿化作为风车的四翼向外延伸,内外空间得以交流,模糊了建筑内外的界限。

该文化大院以四合院作为概念和依托,却一反四合院对外封闭的形式,屋顶之下是一个自由灵活的公共活动区域,尊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传统和现代的交融范本。

▼西面广场可通往建筑的次入口,修茂的竹子从天井中生长出来


▼西面二层室外平台

为实现屋檐处8米的悬挑,采用了混凝土梁挑钢梁的形式;屋面下再用处理过的细竹吊顶,提供一种温暖的尺度和微妙的光线折射。


▼沿街面主入口,墙面水磨石的尺度和分格暗示了竹节的纹样



▼通往文化大院的石阶,屋面下用处理过的细竹吊顶



▼檐廊下带遮蔽的户外空间



▼夏天附近居民自然地聚集在屋檐下乘凉

▼室内空间 

▼大样图

同一屋檐下”项目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乡村改造项目。整个改造项目尊重了场地原有条件,保留了当地人民在生活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坡屋顶与开敞檐廊;以“包容一切活动的瓦屋顶”为核心概念,用一个占满用地范围的四坡瓦屋顶来统领结构、材料、细节和功能的发展。


为避免大屋顶带来的体量过大,封闭感强等问题,建筑师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首先是在四坡屋顶上开洞,并种植竹子,不仅增加了内部庭院空间,还增强了建筑的通透感和氛围感。室内室外屋面均采用细竹吊顶,和当地传统相呼应。墙面的材质也经过精心的设计;达8m的出挑使得建筑有着大量灰空间,整个建筑的空间关系巧妙而灵动。

回迁农居

 

gad工作室 | 杭州富阳东梓关

中国的城市化使得城乡差距非常大,乡村空心化,人员外流,大量原住民仍然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中,居住环境非常恶劣。本案面对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江南村落,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决定一期先外迁50户,遵循宅基地一户一宅的分配方式,在老村落的南侧,进行回迁安置。
本案例的特点是建筑基底占地面积小,仅为120平方米左右,而建筑师又希望可以以较少的基本单元组织出丰富而多样的空间形态,还原传统聚落空间原型。


面对这样的条件和需求,设计从基本单元入手,确定了小开间大进深(11*21米)和大开间小进深(16*14米)两种不同方向性的基本单元,建筑基底边界和院落边界形成了一种交织关系,而非传统兵营式布局中宅基地和户内院落的平行关系。
▼ 项目效果图

▼ 基底关系

两个基本单元建筑基底的适度变化演变出四种类型,将单元通过前后错动、东西镜像形成一个带有公共院落的规模组团,与传统行列式布局相比,在土地节约性、庭院空间的层次性和私密性上都有显著提升。每个规模组团都有一个半公共开放空间,考虑到村民们对自宅“独立性”的强烈诉求,户与户之间都完全独立,不共用同一堵墙,间距在1.6-3.2米不等。
若干个组团的有序生长衍生便逐步发展成有机多样的聚落总图关系,这种从单元生成组团,再由组团演变成村落的生长模式与传统中国古建筑的群体生成关系逻辑一致。

▼ 院落

▼模型

(暖黄的色调会不会比实际建造时使用的冷白色更能营造温暖质朴的气息呢?)
▼建成效果




建筑体大面积为白色,状态简洁干净,立面开窗或用砖排列,形成独特的韵律感。单元体量的独立性与群体屋面的连续感产生微妙的对比,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形式上的同和细节上的不同,使建筑和谐而又丰富。方案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江南村落韵味。


▼平面图

▼立面图

▼结构大样

大家有没有非常印象深刻的乡村改造案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 END
▶ 

参考文献:刘健琨《基于方形几何原型的建筑形式生成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案例原文

 

编辑 | 磊落

审稿 | 东西小院工作室

图片版权信息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以此编辑版本发布


会员答疑(看书再也不愁没资源!)


☝客服小东
找书请加我
(48h 内回复



注:

书籍搜集自互联网,我们不会影印和盗版任何资料。资料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果觉得资料不错请购买正版。


東西小院工作室

◐ 拆书稿 | 闲情杂谈 大房子、小房子 ◑
转载及合作:ZRY5175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手记”(ID:DongXiXiaoYuanStudi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