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混到像王镛教授这样的位置,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必然是有过人之处。其他方面的专长先不去探讨,至于王镛的字为什么会被网友评为丑书,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字形,也就是专业术语的结体,他的字结体与传统的经典作品大不一样,看上去极度不稳定,有点儿人仰马翻的感觉,确实很难为大众所接受。
不过这并没有违背传统,古人同样认为结体险绝是书法应该追求的,真正的善于弄险是一种很高的书法层次。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就讲: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字形险绝虽然不是最高层次,也已经很不一般了。结体善于弄险,按理说应该归为高书的行列。
两者最大区别是古人写的险绝的作品,整体给人的感觉却是平和、沉静;今人的丑书虽然也追求险绝,却燥气满篇,给人以躁动不安、非常不舒服的感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古人写字无论平正还是险绝都是自然写出来的,而今人是为了创新,有意识地去制造险绝。这其实就是孙过庭极力反对的“标置成体,鼓努为力”。太过刻意,是写不出好字来的。
有意和无意会造成书法截然不同的感觉,宋四家之一、大才子苏东坡就说:书无意于佳乃佳。他还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只有不去刻意书写布局,书法的神采才会显现。作为美院教授,王镛不可能不知道苏东坡的书论,但是却无法得到无意之佳作,原因主要就是美术学院、甚至中书协都在片面强调书法形式“创新”,而忽略了书法神采的体现。
网友把王镛的字儿归为丑书,还真不是不懂,书法的审美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丑书的险绝由于缺少了神彩,并非古人真正意义上带神采的险绝。如果王镛的字儿不能化躁动为平和、写出神采来,就上不去层次,永远也不会为书史和大众接受,只能是一种不成熟的探索作品,自然也无法摆脱丑书的恶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