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骥:艺术是一条无望的路径 | 链接 · 中国当代艺术年度档案

陈文骥:艺术是一条无望的路径 | 链接 · 中国当代艺术年度档案

 
 
 
 

2021中国当代艺术年度档案 | 隐迹与显像





 

向左滑动➙|版式




 Chen Wenji 

陈文骥 -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NUAL FILES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1954 年生于上海, 197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曾先后在该院版画系(1978—1980)、民间美术系(1980—1993)、壁画系(1993—2014)任教至 2014 年退休,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和河北燕郊两地。

早期他有过一段不长的版画创作经历,自 1986 年开始转而以油画作为个人的创作方式。作品曾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北京·1989),“演变—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科布隆茨·2008),“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 1978—2009”(上海·2009), “Ctrl+N 非线性实践 2012 光州双年展特别展”(韩国光州·2012),“2017巴西库里蒂巴双年展·脉动——中国当代艺术展”(巴西·2017),“鲍博·勃尼斯 + 陈文骥”(北京·2018)。“九层塔:视觉与空间的魔术之五——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深圳· 2021),“超融体——2021 成都双年展”(成都· 2021)。自 1999 年在北京四合苑画廊完成首个个人画展以来,先后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0)、深圳何香凝美术馆(2012)、台北关渡美术馆(2016),以及 AYE 画廊等多个国内外画廊举办个人展览。





艺术家陈文骥

|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陈文骥:艺术是一条无望的路径


采访 _ 胡少杰




漫艺术 =M: 您作品中那些独特的形态,形成因由是什么?在过去漫长的绘画历史中,关于形式的研究似乎已经推到了一种极致,那么您在形式课题上的兴趣是来自对前人经验的印证?还是说试图进行新的推进?


陈文骥 =C: 今天每一位艺术家的表达语言试图摆脱前人的影响是不真实的,但作为艺术语言的建立也让艺术家自身不断思考去如何超越自我、去发现经验之外新的视觉可能。在近二十年的艺术实践中,我在逐渐积累和调整着自己的表达方式,至今形成的以矩形和圆形的视觉思考方式已经为自己打开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通道,其中的形态也得到了不间断地演进突破。我想在这一切艺术实践中无法回避各种文化形态曾经对我的影响,而对于这些影响我并不刻意去改变,也没有企图开辟一条新的视觉渠道,仅仅是在此基础上延续一种思考,在自身的表达领域中不断深耕,去无限制地自我探究罢了。这只不过是个人行为的必然反应,而那种无休止地深究又让自己对生命有了不同以往的理解,也是我本能中的一种惯性,一种不断向往中的内心收获,这样的艺术经历和生命体验对我来说特别珍贵。




自·闭 铝塑板上油画 189.5cm×78.5cm 2020




M: 您的作品颜色既有清浅的色调,也有纯度相对高的颜色,对于颜色的选用您有个人的标准吗?


C: 色彩会受到个体情感的直接支配或个人属性的影响。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情感显现会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色彩的表达转变也在所难免,而个人属性对于色彩的认知也变得那么宿命,那么顺理成章。可色彩最终也不会成为我表达中的一种标识形式,那只是某个时段的情感和思考的下意识投射,不是预设,是一个偶然的视觉反应,没有绝对的前设意图。有一段时期在我的作品中习惯用灰色来完成,2011 年之后我的作品又突然变得色调明朗了。这两年或许是在疫情干扰下的影响,我作品中的色调又趋向于清冷淡然,有点扑朔迷离的色系效果。这些变化背后自然有其实质性的原因,但我并不习惯去深究其中发生变化的由头,更多的是让自己顺其自然,让自己当时的感觉能和作画时的意识反应更为贴近去完成这一关系所引发的视觉形态,我相信这才是我必须去面对的关键要点。


那是:黄 + 灰 + 白 布上油画、丙烯 60cm×80cm 2021



M: 形式和色彩应该是观看最直接的通道,但是它往往也会指向既定的经验层面,如此一来观看就会进入一种观看者自身的经验认证之中。您会在意作品被观看时可能产生的误读,或者说停留在表层的解读吗?


C: 每一个人都有自身不可取代的认知系统,他的知识结构和性格因素都有可能决定他对整个世界和事物最终判断的结果,个人的观看方式是任何人都难以去左右的。所以我相信艺术家的作品并不能容易去决定他人的意志和认知,它充其量也只是给予受众者一种可以去思考的诱因。由此而产生的最终结果,哪怕是在一种误读下的自我结论,其中的观看意义或由此引发的阅读副本反而拓宽和超越了作品原有的思维空间。要知道在某种态度之下的观看本身也是一种创作过程呀! 



叠 X 柠檬黄 + 灰 + 白 布上油画 206cm×161cm 2021

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 深圳·深圳坪山美术馆 2021



M: 您的作品似乎流动着一种光感,它当然有别于西方绘画中的“光韵”,也不同于东方美学中的“气韵”,那这种独特的“光感”来自哪里呢?


C: 早期有过一段风景绘画的表述经历,那段时间对自然景色表述确实也让我对视觉美感形式有着特殊的追求和理解,下意识中不免会透露出我自身文化背景下的美学态度,而对“光”的诠释自带抒情倾向的语言形式也在情理之中。但自从我的绘画方式逐渐趋于抽象的思考范畴,对于原有的文化影响也在刻意淡化,我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再有太多的文化意义和符号的干扰也排除过多情感成分的介入,试图让我的作品进入到更为本质的视觉观看态度和方式中来实现。所以 “光感”在我目前的作品表达方式内只是一种物理概念下的必然反应,那是一种逻辑指向下的视觉体现,没有所谓的情感和文化因素的支持,更没有我对“光感”所赋予的美学意义。



那 / 浅钴蓝 铝塑板上油画 93cm×127.5cm 2021


M: 在创作中如何平衡您的主观意志和材料的极限特性以及其材料本身的规律之间的关系?


C: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说清楚的关系,哪怕是你以为今天得到了答案,改天或许你就能重新推翻。在处理这类关系中我时时会被内心纠缠得混乱不堪,那种思维中分泌出来的无序和杂乱,更是成为一道永远无法解答的谜题。但话说回来了,有时这样的状况倒也触发我去直面的勇气,我相信那种在艺术表达过程中相爱相杀的角力意识其实是非常有推进力的,艺术创作有时非常需要借助这样的激化和亢奋来避免趋于安于现状的麻痹意识。对于某类艺术实践者来说,艺术就是一个永无终极的通道,行进中的摸索是你唯一感觉自己存在的信念,也是从中平衡自我、找寻跨越的唯一途径。对于我来说,或许这就是来自艺术的魅力,也是让我无畏陷入的诱因吧。

M: 您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多时候是处在一种有意识的状态,还是无意识的状态之中?您怎么应对创作中出现的偶发性?


C: 我始终期待自己的艺术创作是在有效的有条不紊的操作程序下来达到最终目的,同时我也不会忽略在自己的感性反应下对表达过程中所有产生的那些意外的痕迹给予重新的判断和认定,并由此做出决断。应该说,我的艺术过程是一种流淌的形态,是在有序和无序的不断更迭中持续延伸的。我相信艺术创作中感性和理性是交替共存、有意识和无意识那也是并置前行的关系,而面对这两极产生的孰轻孰重去如何平衡或许才是艺术家真正需要去面对的。

那么 1600mm 布上油画 84cm×160cm 2021

时间无声 ( 三联画) 布上油画 84cm×160cm×3 2021


M: 您的作品似乎很难找到除了视觉之外进入的渠道,在作品的命名上大多时候的语意指向也是不明晰的,陌生的,不可读的,您是在主动回避叙述性吗?在您看来,绘画需要更纯粹的观看?


C: 个人认知上的局限让我依然相信视觉的纯粹性和其作用下的持续意义,也相信观看的态度仍旧保持了人类认知中更为本质、纯粹的感官反应,还会有机会去发现因已有经验和知识局限下被忽视的那部分。所以我无论在视觉图形层面的表述还是作品题目的确立上都力求建立一种不那么确定的、非定论的观看和阅读基础,这有助于观看者更为直觉地进入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读方式,毫无限定地去展开自己的视觉思考,在自觉辨识下去认知这个世界。我是那类非常依赖于视觉认知和表达的画家,那是一种在有限条件下能存活下去的生命体验。







M: 从您 2001 年前后开始转型,到现在也已经 20 年了,那么走到今天,您在绘画创作上,有什么是越来越明确的?什么是持续困惑的?


C: 确实我也曾以为随着个人的艺术经历不断积累,自己最终能进入到一条清晰明朗的艺术途径中,在自信满满的意识下可以去达成自己所渴望的艺术目标。但事实是:走到至今,艺术反而令我越来越迷茫,艺术的那种无解成为我永远深陷其中的死结。在前边我就表明过艺术是一条无望的路径因无望方有所求。这个过程对某些人来说会望而却步,但也会吸引一些人无畏地投入,这或许是一种认知结果所造成的,或是一种人格秉性所趋使的。而我本有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不会拒绝自己对黑暗探知的那种欲求,因其中有太多吸引我去面对一切无解的未知事物的兴趣,只要给予足够的投入和专注,从中总能让自己获得一定的答复,哪怕是与我初衷相违背的那部分。至今令我始终困惑不解的是:自己究竟能走多远,何时何处才是我的终点?这是一个极其无聊,也不可能获取答案的追问。






M: 疫情依旧肆虐,世界越发复杂、混乱,一切都在不确定之中,这种令人不安的生存现实会给您带来困扰吗?这种体验会体现在您的创作中吗?


C: 两年来,疫情在试图改变今天这个世界一切正常的秩序。但对于我来说,艺术与我依旧同行,让我感觉到自身的存在还是那么的实在。但现实也确实有太多困惑让我无法回避,那种毫无常识的反应更是让政治生态混乱无序,良知的崩塌所造成的对立和撕裂,其恶果俨然超出疫情给予人类的实质侵害。人们在亢奋与愚蠢中失去应有的理智,也让人不得不去认真思考艺术在其中究竟有多少存在意义。尽管如此,我仍能一如既往地在个人的艺术形态氛围下完成自己,像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那是我的世界,我无须去改变,反而能萌生出一种无端的坚决,去促使我在时时抵御那种我内心难以认同的那部分。








书名:《链接 · 2021中国当代艺术年度档案》                                                     

出品:漫艺术机构

出版发行:上海三联书店    

装帧:精装|408页    

尺寸:889mmx1194mm   1/12     





《链接 · 2021中国当代艺术年度档案》即将正式出版!漫艺术公众号将会陆续发布本书中每位个案艺术家的完整推送,敬请关注!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漫艺术》小铺,可线上点击购买《漫艺术》相关书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漫艺术”(ID:maan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