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墙:无尽之意 |链接 · 中国当代艺术年度档案

陈墙:无尽之意 |链接 · 中国当代艺术年度档案

 
 
 
 

2021中国当代艺术年度档案 | 隐迹与显像





向左滑动➙|版式
 Chen Qiang 
陈 墙 -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NUAL FILES

1960 年生于中国

1989 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 现工作和居住于上海



艺术家陈墙

|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艺术就像一条难以钓到的鱼,它也像一条游弋在生命中的魂。而艺术之魂,似乎比艺术家更具远见。

—— 陈墙



无尽之意

文 _ 胡少杰

陈墙是极少见的在绘画上不给语言留任何余地的艺术家。他撤掉了所有可依附的语言的梯子,站在他的画前,你只能用眼睛进入,纯粹地观看,然后本能地进入由视觉及至内在的感知之中。这应该是进入陈墙绘画的正确途径,但却并非有效途径。因为一次凝视并不一定能够转化成有效的确定的身体经验。而无效,在陈墙这里或许才更有可能建立起感知的链接,完成感知的传递。那么应该如何描述陈墙的绘画呢?不确定的感知如何转译成文字而又不被框定在既定的容器里?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我们最多只能借由陈墙的绘画,向自己不断提问,然后获得一些看似接近真相实则自以为是的答案。


抵抗与占据 - 21 - 19|布上丙烯

200cm × 150cm 2021


无意之观 - 21 - 16|布上丙烯
|120cm × 160cm 2021




不过在看到陈墙的新作之后,我多少松了口气。相比之前的作品,在新作的命名上陈墙重新使用了提示含义的词句,《抵抗与占据-21-19》《无意之观-21-16》《惑之获-21-17》《无识之觉-北欧》《感之所及-21-3》......虽然我们依然不能在这些题目中获得什么明确的指引,它们的语义是陌生的、私人的,但这些文字信息,让我们的观看不至于进入到一种完全个人化的自我体验与自我印证之中。这或许也就是陈墙所说的“‘知’的目的是提升‘感’的质量”,“‘知’反过来为‘感’服务”。

惑之获 - 21 - 17|布上丙烯
|120cm × 100cm 2021

无识之觉 - 北欧|布上丙烯
|40cm × 40cm 2021

感之所及 - 21 - 3|布上丙烯
200cm × 260cm 2021




在陈墙这里,“感”依然是他所依仗的最重要的认知世界的方法。在这个充斥着文明经验的时代,人类的“知”已经进化得极其丰富与强大,而“感”,这种来自生命本能的能力,已然被挤压得所剩无几。我们越来越远离本能,后天获得的既定知识、经验把我们规控成一个文明、理性的现代人,变得傲慢与麻木。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说:“本能是在生命形态的基础上铸成的,如果说理智是用机械的方式对待一切事物,那么本能则是用有机的方式对待事物。假如沉眠于本能中的意识觉醒了,假如本能能够激起认识,而不是被怠懈为行动,假如我们能够向本能提问,而本能又能够回答我们的问题,那么本能便能够向我们揭示出生命最深层的秘密”。长久以来,我们把本能看作是生命的低级阶段,我们长期推崇理性,根深蒂固地认为理性是建构先进文明的基础,而艺术作为文明的副产,多数时候也是以同样的标准进行制造与评判。只是如此一来,我们的艺术只能和真正答案背道而驰,永远也不能揭示出生命最深层的秘密。



余温 - 21 - 15|布上丙烯
|120cm × 100cm 2021

重涂轻抹 - 21 - 2|布上丙烯
200cm × 200cm 2021

有闲 - 21 - 1|布上丙烯
200cm × 150cm 2021


而陈墙的艺术恰恰是独立于那套标准之外的。他深信艺术源自直觉,艺术是感知的产物。在陈墙的绘画中他拒绝任何带有描述性的图像,因为只有最纯粹的涂抹和描画,才能触发隐藏在本能中的直觉与感知。那些破碎的颜色、跳跃的笔触、游动的线,是陈墙生命感知的对应之物,而画面一步步呈现的过程,也就是感知发生的过程。那么直觉与感知,不仅仅是一种能力,它同样是一个流动的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同步到绘画里,就形成了一种流变的无尽之意。它是情绪、是意念、是不安之心、是悠然之气、是奔流之河、是暗涌之海、是无识之觉、是感之所及......


艺术终究不是稻粱谋,艺术是心灵的庇护所。今天看来,我们崇信的效率和理性建构起来的现代文明似乎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安宁,而在这个世界面临困顿、衰退、灾殃之时,真正的艺术终是可以给人带来慰藉的。在这个隔绝与限制的当下世界,陈墙把艺术当成他的心灵安放之处,同时也让看到他作品的人,进入了一个有别于所处所见的新世界。


当然,这依然可能是作为一个解读者的自我说服和自我印证。如果您对这些描述存有疑虑,那么,去看陈墙的绘画吧,相信你会有更不一样的观看体验,会感知到不一样的无尽之意。



呼吸(北欧 22 - 16)|布上油画

|46cm × 38cm 2022




◎气息北欧22 - 34|布上油画

|61cm × 50cm 2022

 
 
 
 


 
 
 
 


不确定中的艺术
文 - 陈墙


“不确定性”是“确定”与“不确定”的叠加态。艺术的本质就存在于这两种状况之间,也是一种既确定又不确定的叠加态。艺术的常规配方是80%的确定与20%的不确定之比,以80%的确定引出20%的不确定。

艺术的精髓在于呈现那20%的不确定态。便是两种确定形态叠加在一起,也会产生新的不确定。就如善慧禅师的一首著名禅偈:“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这种既似又不似的恍惚状态,就是艺术的最佳态。酷似一种喝酒喝到位的状态又好像不似,是一种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的全然状态。

艺术就是一种在既确定又不确定中叠加的全然状态。一旦遭遇搜索“确定”的眼光,艺术即刻坍缩形成确定态,以确定还以确定。而此时的艺术又重新归入了新的“叠加”。

艺术就像一条难以钓到的鱼,它也像一条游弋在生命中的魂。而艺术之魂,似乎比艺术家更具远见。

何为一条难以钓到的鱼?是因为它不在水里,而又在水里?还是因为我们只在对象里,而又只在感觉里?如此模棱两可,迫使我们紧握确定。过度的确定,会让我们具有并行于掩耳盗铃之嫌吗?

那可是一种极端自欺的确定。




◎温暖之光北欧 22 - 56|布上油画

|50cm × 40cm 2022





◎共享于流变北欧 22 - 66|布上油画

|60cm × 50cm 2022

◎不可预知北欧 22 - 67|布上油画

|100cm × 80cm 2022






观念的还是艺术的?


文 - 陈墙

观念既是进步的,也是落后的。

观念是前一观念的进步,也是后一观念的退步。

观念既是开启,也是封闭。

观念因目的而起,以意义而生。
观念源自偏见。
观念就是用个别的观点去克服或修正另一种个别的观点。

观念多据一端为首,更以引人注目为始。

观念以某个意义为首,或“以春为首者,就草木之始见端而言也”。

观念是傲慢的,也是透支的。

维特根斯坦说:“观念已经筋疲力尽,已经没有任何用处......好比一张银箔,一旦弄皱了,就很难再抚平。”

观念几近到了方生方死的地步。

或不得已,观念穿上了艺术的外衣。

这看似观念在里,艺术在外,但实质还是在艺术的舞台上说着观念的事。


难的是真正做到观念在里,艺术在外;观念在后,艺术在前;观念垫底,艺术发声。

观念为艺术提供养分,但不干预艺术的本性,不为艺术提供语言形式。唯有此时的观念才是本分的。

观念只能为艺术搭建舞台,在舞台上演出的只能是艺术,而不是观念。唯一不同的是,此时的艺术正出现在观念的舞台上,而不是出现在艺术的舞台上。


观念的艺术,还是艺术的观念?

如果是观念的艺术,也只能起因于观念。而艺术也无需借观念之理证明,艺术自证艺术。

如果是艺术的观念,也只能起因于艺术。而观念也无需拿艺术充当外衣,观念就是观念。


自然的、观念的、艺术的,它们是同时的、并列的,是无首无尾的。

对于自然,与其表达,不如聆听。
对于观念,与其陈述,不如旁观。

对于艺术,与其阐释,不如感知。





艺术家工作室场景





书名:《链接 · 2021中国当代艺术年度档案》                                                     

出品:漫艺术机构

出版发行:上海三联书店    

装帧:精装|408页    

尺寸:889mmx1194mm   1/12     



《链接 · 2021中国当代艺术年度档案》即将正式出版!漫艺术公众号将会陆续发布本书中每位个案艺术家的完整推送,敬请关注!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漫艺术》小铺,可线上点击购买《漫艺术》相关书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漫艺术”(ID:maan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