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助力人与文化零距离

沉浸式体验助力人与文化零距离


正文字数:1581字

图片总数:26张

古老的文物承载着人类灿烂的文明,透过它们,我们得以抚摸历史;与它们“对话”,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背后体现的精神。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进的责任和使命

01

富春山居·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

Built by 富春山居集团;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

交互|展示

该体验馆以“富春山居”为主题,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融合了富阳文旅大数据平台、运用文字、影像以及VR/AR、AI短视频智能生产、3D全息投影等互动科技,打造了一座拥有大数据基因的诗意场馆,呈现富春山居的三重意境。




入口的“春江漫游”“诗歌江流”等展项,让富阳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高度融合,再现了“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意境。融合富阳手工木船制造技艺、大数据挖掘的诗歌和高清环幕投影等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地面上流淌的567首吟诵富春江的诗歌,其中有一片随波飘荡的二维码,扫码即可在手机上看到江上游船的场景。






智能互动“任意门”,打开一扇门,眼前便会出现龙门古镇等富阳旅游场景,场景是实时的,每次打开都不一样。



“任意门”还将传统拉拽任意门的形式升级为智能手势识别,同时增加互动转场内容,带给游客更深入人心的体验新空间。



体验馆通过“数字+技术”的提升,让游客一眼望尽“山居四季”,感受文人墨客笔下的醉美富春景。通过屏幕的移动,场景中将呈现富春山、富春江、富春沙、富春村、富春人、富春居等多种景色,帮助游客了解千百年前古典构图和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之间的联系。




“隐之书”是富阳诗路馆的明星展项之一,翻阅书籍,与富阳“隐逸文化”相关的诗歌就通过投影显现在书上。如今,“隐之书”将被升级成2.0版,游客只需通过扫描背景墙二维码,“小仙”便可带你走进诗词背后的人文故事。






展厅的墙面上有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扫描二维码,都是不同且可更新的云上展馆。在云上展馆可以看到富春山水的精美视频和动起来的富春山水古画,还配有“小仙”的语音讲解,便可在云端与展项之间进行互动,了解各展项背后的数字信息和文化故事






02

ReBlin展览

Design by Alex Mayhew

交互|装置|AR

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美术馆举办了名为 ReBlink 的展览,美术馆与艺术家 Alex Mayhew 合作,从馆藏中挑选多件作品进行全新的 AR 创作。观众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下载同名 APP 程序,用摄像镜头对准画作,画作在屏幕上随即呈现动态的效果,更可与人即时互动。


古典的人物在屏幕中呈现出当下日常生活的状态,凡戴克笔下的贵族吃起了速食罐头、传奇女神 Marchesa Luisa Casat 举起手机与观众玩起了自拍,低头阅读的男子手捧星巴克咖啡、头戴耳机摇头晃脑起来。这一有趣的增强现实体验,将古典人物带进现实场景,即使多少带些对智能设备的嘲讽,但观众依旧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03

Rembrandt Reality

Design by Mauritshuis Museum; Capitola

沉浸式|APP|交互

为了纪念荷兰画家伦勃朗逝世350周年,Mauritshuis Museum美术馆联合荷兰设计机构Capitola开发了一款名为“Rembrandt Reality”的 APP,通过这个程序,观众在通过一扇拱门后,便将走入《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这幅画中,亲临现场,观看这群外科医生们完成这场解剖课。


为了体验感能够达到最真实的状态,美术馆邀请了演员来扮演场景中的角色,并对画中的服装、布置、光线等进行了完整还原。通过数次扫描与建模,才诞生了这个360度的解剖室空间。这是一种观看艺术的新的方式,它将观看艺术的方式带入了未来。



在这一项目中,AR 技术其实体现的不仅仅是科普的价值,通过这一手段观众一方面得以极近距离地观看画作细节,更是能够选择任何自己希望观看的角度。新技术实现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更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双向关系。

素材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WN6gK5KJJHloOCZAPbQrSA

https://mp.weixin.qq.com/s/SlxgPzaN96XQdIAqWx0Cfw

版权说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



          
编辑EDITOR邵禹兮
审核REVIEWER江炜韬


          
电话PHONE13871056452
邮箱E-MAIL2028621@qq.com



Follow us|扫描二维码关注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Desig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ID:gh_c1cd7847b2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