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机更新新方向——儿童友好型街区
“我们今天为儿童所创造的空间环境形态、其构成的所有要素,以及形态背后的永续价值观,是我们赋予明天城市永续发展的保障。”——《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倡议书》
前言
在日益压缩的城市空间里,孩子的生活条件与玩耍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在高密度化的城市里,孩子的需求往往难以满足,孩子的生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城市设计者和决策者都在思考如何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及街区的建设。
“1
儿童友好型城市
2021年9月30日,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
文件要求首先要在全国各城市规划建设中,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建设城市各类儿童友好空间与设施,包括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儿童友好学校、医院、公园、文体设施建设等。
《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展望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儿童友好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全民自觉,广大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儿童友好型城市”(Child Friendly City)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6年提出的概念,指致力于充分落实儿童权利,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城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并没有给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内容。其建设过程应当是在相同目标指引下,每个城市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优的实现路径。
目前,哥本哈根、伦敦、慕尼黑、西雅图、斯德哥尔摩等400多个城市已成功创建,既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国际知名度,也带来了其他隐性红利。在国内,深圳、上海、武汉等起步较早,其经验可供借鉴。
“2
儿童友好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1)儿童友好城市四大原则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儿童友好城市方案”(CFCI)列举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四大原则:
a.儿童可以独自在街道上安全行走;
b.方便与其他小朋友见面和玩耍;
c.生活在未受污染和有绿色空间的环境中;
d.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
(2)儿童参与阶梯
学界公认的儿童参与研究领域第一人——罗杰·哈特(Roger A.Hart)提出了著名的“儿童参与阶梯”理论,该理论将儿童参与程度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三个阶段被认为是“非参与”阶段,后五个阶段是实质性参与阶段,儿童参与度随阶段提升而不断提高。在儿童与城市户外活动空间的关系上,相关研究经历了“物质空间需求——儿童独立活动性(安全性)——公共参与”三个阶段,研究范围从单纯的儿童游戏空间逐步拓展到对城市整体儿童友好性的关注。
(3)国外实践案例
a.见学地景
致力于打造“美国第一儿童友好城市”的丹佛市,构建儿童友好城市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在全市范围内打造“见学地景”(Leaming Landscape),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尺度儿童友好户外游乐空间环境的出色案例。(注:“见学地景”是指能为儿童提供学习、社交、游戏的户外场所,儿童利用操场上的教育元素和自然元素能够在玩乐中学习,是为学生提供认知自然、熟悉自然的见学场所。)
每一个见学地景空间,都包括以下设计要素:社区入口、阴凉处、公共聚集处、自然野生公园、户外艺术、多用途场地、硬地游戏教育元素、可参与的安全游戏设施、创新的游戏元素等。不仅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自然的游戏空间,也为儿童提供认知自然、熟悉自然地见学场所。多个见学地景空间逐步形成网络,成为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步行可达的儿童户外游乐场地,大大提升了丹佛市的儿童吸引力和城市魅力。
b.点状游乐场地
丹麦哥本哈根的经验也表明,多层次下的点状儿童户外游乐空间,是整体提升城市儿童友好度的有效手段。从20世纪初开始系统兴建以来,经过近百年的不懈努力,哥本哈根的点状游乐场地已经发展为以居民小区场地为基础、公共场地为骨干(社区儿童游乐场地和公园绿地游乐场地)、机构附属场地为补充的层级结构体系。
其空间设计注重吸引性、冒险性和益智性,并尽可能考虑与其他家庭成员需求的结合,同时多采用自然式的设计手法,一方面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另一方面也为儿童提供接触自然的城市空间。
居住小区儿童游乐场地&游乐场地中的自然森林学校
吸引性、冒险性和益智性
(4)国内实践案例
a.海洋游乐场
2021年,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首个儿童友好街区——蔄山镇博闻秦韵儿童友好街区,于11月4日全面竣工。整个场面铺装以不同梯度的蓝色填充,辅以海星、浮岛等拟物游乐设施,可被孩子当做海洋,亦或是星空。原来平平无奇的商业街区焕然一新,成为孩子们的游乐好去处。
另一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鲸园文体公园,同为海洋主题,以海洋动物拟态造型作为游乐设施。设置了“鲸鱼骨廊架”、“鲸鱼”主题游乐设施和“海洋物种”为元素的地面铺装,打造了儿童专属游乐区——鲸趣乐园。儿童游乐区设置蹦床、滑梯、攀爬树洞、绳索滑道、定点足球墙等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增设多组廊架、休息座椅,给家长提供近距离看护的便利。综合考虑儿童需求,公园内还增设儿童洗手台、儿童小便池等儿童定制设施。
鲸趣乐园
鲸园小学跨文化路过街天桥延伸至公园家长等候区,在极大改善学校周边交通环境的同时,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接送便利。复合球场具备标准篮球场和五人制足球场的功能,满足儿童运动活动需求。设置慢行步道、健康跑道,有助于亲子互动交流。设置直饮水设备、婴儿整理台、休憩设施、无障碍设施、标志系统、照明设施,加强公园服务功能。另有4部垂直电梯、6部人行步梯,与地下停车场连通,上下非常便利。
b.彩虹小马路
2022年,成都成华区启动首批25个儿童友好社区试点建设工作。致力于将亲子座椅区、儿童游戏区、儿童运动区等游乐空间在试点社区实行全覆盖。
“社区想得很周到,我们这附近娃娃多,现在广场上的游乐区域又大,出来‘遛娃’更巴适了!”社区居民王阿姨激动地说道,广场投用后,让亲子互动、游戏娱乐和科普学习不再囿于室内,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穿过双桥子街道双林社区巷子口的机动车隔离带,可以看见一条由塑胶跑道铺成的彩虹“小马”路。而改造之前,这条“小马”路曾是社区内的“灰空间”,巷道内长满青苔,被居民称为无名巷。
彩虹“小马”路
为完善公共服务,消除安全隐患,打造专属儿童活动区域,去年7月,双林社区开启无名巷改造计划。改造中,工作人员特意选择了拱形路面设计,增添了儿童运动趣味性。
随着改造完成,无名巷有了新名字——“小马”路,寓意伴随街区成长的“小马”。“现在道路干净了,还用心做了装饰,看起来赏心悦目,小孩在这儿玩耍也很放心。”社区居民李华说。
结语
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已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上议程或已付诸实践,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仅是规划部门和规划行业的分内事,更应该联合各行各业共同建设。
另一方面,应该将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落实到空间层面,从点空间和线空间两方面入手,提升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只有真正在建设过程中做到组织系统性、空间友好性、儿童有效参与性,才能做到城市街道空间对儿童更友好。
参考文献:
[1]韩光淼,周源,康雨薇等.国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启示[A]. 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C]. 2019
[2]李志鹏.儿童友好城市空间研究[J]. 住区[C]. 2013(5)
[3]国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启示[A]. 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C]. 2019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肘子
编辑/版 丨蓝多多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
联系电话:0571-85066824
业务咨询电话:18600022980
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镇乌托邦”(ID:gh_2a5dd2dd824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