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机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营造策略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
前言
公共空间营造的实施导向
公共空间是城市活动的容器,具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这也决定了城市建成环境的核心要素,同时成为文娱社会意识的综合体现,是人们开展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
同时,它也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载体,某种程度上甚至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公共空间营造对于提升城市识别度、吸引外地游客、增加本地居民的归属感以及吸引外来投资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营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需要以当下市民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对更新地区的系统进行细致的评估,以此来完善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第二,构建富有活力的慢行系统。街区更新需要通过慢行系统连接公共交通节点、地区公共功能核心、绿地公园及历史人文节点,创造丰富的城市生活空间,将文化娱乐、专业服务、商务办公与零售商业有效复合,并提供更为丰富、有层次感的慢行交通空间。
城市慢行系统
第三,完善公共空间,提升环境品质。街区更新在整合社区资源的同时,可通过对绿地广场、道路界面、建筑高度、立面环境等控制手段,帮助城市不断发展出具有城市特征、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品质的城市形象。
第四,不同阶段的、富有针对性的更新策略。街区更新按照公共要素配置要求和相互关系,对建成区中由区县政府认定的现状情况较差、改善需求迫切、近期有条件实施建设的地区,划定城市更新单元并予以落实。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现状的街区情况,街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更新的策略也往往会有所不同。
第五,与城市更大区域的关系。具体实施过程中,城市更新需要考虑市域、城区之间配套的商业、体育、卫生、能源、交通等重点设施;考虑宏观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等问题,统筹协调各分区和街区。因此,街区更新的内容虽然大多以街坊为更新为基础尺度,但基于其更新内容对城市历史文脉、区域功能、城市街区特色、产业特点、生态环境等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影响,街区更新仍需要结合单元、社区,乃至城市范围的宏观区域。
第六,综合考虑市民生活需求及公共参与。在更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规划上的不足,同时也需要调查研究居民的生活、生产状态,听取居民对街区的评估意见。切实了解街区所短、居民所需,结合城市发展和公共利益,合理确定街区更新的方向和措施。
02
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
上海在2035总体规划中提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注重市民的生活需求,构建多元融合的15分钟生活圈,同时《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中对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规模标准、布局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要求
生活圈范围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约5-10万人。从有利于营造兼具环境友好、设施充沛、活力多元等特征的社区生活圈的角度,建议人口密度在1-3万人/平方公里。
15分钟社交圈示意图
按照《导则》的要求,将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按照设施类型来划分,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社区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养老福利、便民商业七大类,重点按照基础保障及品质提升两大类,结合不同的社区类型进行分析与研究。
1、社区行政设施。街道办事处或服务中心应完善以下功能:党建、党群服务、社区综治、残疾人服务、就业促进、妇女之家等。
妇女之家示范点
2、康乐多样的社区文化设施: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设施,按照标准优先完善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基础保障性需求,并结合居民实际需求考虑增加棋牌室和阅览室等丰富文化生活的品质提升类设施。
社区文化活动室
3、教育设施。满足各类人群受教育需求,优先按照标准扩充各类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设施。基于居民差异化需求,考虑增设各类社区学校:老龄化社区重点提供老年学校;结合成年居民需求提供成年兴趣培训学校;对外来人口较多的社区重点提供职业培训中心;对儿童比例较高的社区提供儿童教育培训,如学龄前儿童托管中心。
社区教育设施一览表
4、全面关怀的健康服务:优先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卫生点等基础保障类设施,结合居民实际需求考虑配置康复中心,满足康复医治、医疗训练等治疗需求。
社区医疗设施一览表
5、老有所养的乐龄生活: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要求,依托社区养老院完善机构养老服务,并重视居家养老服务,按标准配置综合慰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活动室,全面覆盖老人保健康复、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多方面需求。
社区养老设施一览表
6、无处不在的健身空间:应对现代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需求,构建多样化、无所不在的健身休闲空间,覆盖从儿童到老人各个年龄阶段,从基础健身到专业训练等各类全民健身需求。
社区体育设施一览表
7、便民多样的商业服务:贴近居民基本生活购物需求,提供便民多样的商业服务。
社区商业设施一览表
通过合理匹配以上七大服务设施,最终构建一个步行可达、活力便捷的设施圈……充分摸清不同居民群体的活动规律,指导设施布局的空间差异性,实现设施空间布局与居民步行使用特征以及设施使用频率的高效契合。
步行可达、活力便捷的设施圈
03
上海长桥街道15分钟生活圈构建
长桥街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南部,总用地面积约587公顷。长桥街道形成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当时市中心动迁人口疏解的目的地之一,也是较为成熟的居住型社区,老龄人口和青少年比重较高。
上海长桥街道行政区域
2017年,徐汇区启动长桥街道的有机更新,致力于建设15分钟生活圈。秉承前瞻性、全局性、针对性、人本性和实用性的原则,聚焦社区服务、公共空间、慢行网络等打造社区生活单元的关键影响内容,进行系统引导、重点调控;形成建设指引,修补社区短板;提升社区生活,对接实施管理;创新更新机制。
徐汇区长桥街道有机更新具体做法为:
第一,完善保障性设施内容,加强品质提升型设施规划。综合考量覆盖人口、空间、规模相关指标,对社区文化、体育、医疗、福利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品质、布局、既有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估,引入大数据模型,分析服务盲区,结合相关规划及规划动态,进行多场景选址模型推导,综合提出开发建议。
在福利设施方面,构建灵活共享和均衡复合的医疗养老体系,重点着眼于长者日间照料服务、助餐服务等社区公共福利设施、丰富居家养老设施等内容;在教育方面,关注未成年各年龄段、各方面的启蒙与培养,重点针对中小学、幼托等教育设施,加强文化活动室、健身点、生活服务中心等。
第二,遵循土地资源紧缩要求,鼓励集约复合弹性化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既要重视公平,又要考量效率。结合居民需求,根据公共空间进行各类设施的可落地选址,规划新增9处服务点位,主要以自动售货机、流动书站、便民服务设施等,形成弹性公共服务点,灵活补充局部的缺乏。
第三,塑造人性化公共开放空间,落实差异化引导措施。针对长桥街道大型集中绿地占比较大、缺乏小型宜人的绿地广场、滨水空间等现状问题,规划提出打造300米绿化无盲区的精细化更新策略。其中,新增补绿广场3处,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附属绿地提出品质提升、分时开放等提升措施。
第四,针对慢行系统,分类打造活力廊道。结合长桥街道现状慢行活动网络的问题和居民需求,提出构建完整的慢行网络体系:地区活力主轴线,主要依托现有的商业设施,形成两横一纵的活力主轴;滨水慢行活动带,依托淀浦河、春申河、张家港等滨水区域,打通绿链,串联滨河空间;地区串联的林荫道,主要结合龙吴路、上中路两侧增加林荫道,改善快速路两侧的步行系统,串联地区慢行系统;地区内部慢行网络,则重点结合现有的老居住片区,增加街坊通道,形成舒适、人性化、高品质、富有活力的地区内部慢行网络。
结语
伴随着当前社区的异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基本的底线型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已较难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尤其是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当下,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对城市品牌的营销、对人的活动与需求的满足以及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对城市特色的发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老龄化、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应对现代社区多样化需求,完善基础保障型服务,丰富提升型服务,引导居民形成绿色健康、交往共享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有机更新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上海已形成以社区为载体的统筹管控体系,社区精细化治理是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海市城市有机更新所做的尝试和创新,值得国内其他城市深入学习和借鉴。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张晓峰
编辑/版丨蓝多多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
联系电话:0571-85066824
业务咨询电话:18600022980
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镇乌托邦”(ID:gh_2a5dd2dd824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