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伦敦这样回答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伦敦这样回答

文 | 李海涛    摄影 | 李忠  崔曦  李海涛

分析图 | 李民    设计 | 王冰

关键词:

城市更新 | 产城融合 | 港口改造

城市产业 | 城市战略 | 环境整治

国家:英国

区位:伦敦

城市面积:约8382平方千米(都会区)

城市人口:约918万(2020年)

特色:港口更新带动城市转型

01

从航运中心到金融中心

MEASURE THE WORLD

伦敦是众所皆知的全球金融中心,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伦敦哪类金融最强?

答案是——海事金融*。
*海事金融:海事相关的信贷、仲裁、保险、期货及衍生产品等。

 伦敦金融城

没有大港口的伦敦,为何海事金融会是强项呢?

这要从伦敦航运业兴衰导致的大更新说起。作为「泰晤士河上的明珠」,伦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航运业、造船业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与海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已很成熟。

 藏在伦敦金融城内的波罗的海交易所,其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掌握着全球航运业的走势

同时,也造就出当时世界最大的道克兰港区(超过8个港口,约14平方公里),为城市提供了数十万个工作岗位。

 道克兰港区范围示意

但作为河口型港的伦敦,河道的先天限制条件,决定了它将无法承载越来越大的集装箱货轮。因此,港口不断向远离伦敦的入海口迁移。

 伦敦港口向入海口迁移示意

至1976年,伦敦失去与航运业相关的15万个工作岗位,道克兰港区的港口纷纷关闭。此后,道克兰港区借助更新,推动产业进入「脱实向虚」的赛道,而曾经的港区变身为金丝雀码头、伦敦塔桥城、伦敦国际区等一代又一代的金融区。

 第二商务区金丝雀码头

 第三商务区伦敦塔桥城

2021全球科创城市排名中,伦敦仅次于硅谷排名第二,金融科技成为创新核心,相关公司超过2000家,其中道克兰港区最为集中。

 金丝雀码头东侧的伍德码头,「专攻」科技金融业

道克兰港区更新过程长达半个多世纪,从空间更新到产业更新,积累了许多经验,可谓是产城融合代表。下面,我们将一起走入道克兰港区更新大历史,一探城市更新之道。

内外交困,港区衰落

(20世纪中后期)

19世纪,海上贸易的繁荣,带动英国造船业高速增长(产出全球80%远洋船只)。20世纪初,英国最大自治港口经营组织——伦敦港务局(PLA)成立,负责道克兰港区的发展。

 1950年代繁荣的道克兰港区

然而,随着全球制造业中心移向亚洲,及无法停靠巨型货轮的硬伤,道克兰港区业务开始下滑。

 道克兰港区不断扩张,但无法承载航运新玩家——集装箱货轮

雪上加霜的是,奉行自由竞争理念的保守党连续执政,逐渐废除航运业的补贴政策,这给了其它不断加码航运利好政策的国家发展机遇,从而引发了英国大规模的船队移籍别国事件。伦敦航运业受到重创,道克兰港区由盛转衰。

貌合神离,更新失败

(20世纪60—80年代初)

1960年代,正值伦敦大建卫星城,纾解内城人口的年代。人财两空的道克兰港区,一跃成为伦敦「无人区」的代表。

 1960年代末,道克兰港区的港口纷纷关闭,人去「港」空

1970年代,随着城市发展重心逐渐回归内城,道克兰港区进入大更新时代。

由政府、港区、商业机构联合的道克兰港联合委员会成立,负责港区更新。1981年,港区更新以失败告终,区域内居民只剩更新前的一半,50%以上的土地处于废弃状态,实际获得开发权的土地还不足0.5平方公里。

 1970年代,大规模更新的道克兰港区

归其原因如下:

城市规划仍将港区定义为工业区,试图通过推动建设大量廉租房留住失业工人;
港口方坚信航运业衰败只是行业波动,不但没放弃港口土地,反而进行扩建;
而商业机构拿到为数不多的土地后,推行「大拆大填」,希望通过土地增值获得回报。

深谋远虑,更新再出发

(20世纪80—90年代)

1970年代末,随着《内城地区法》颁布,以及撒切尔执政后(1979年)一系列的自由主义改革,金融服务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伦敦金融城崛起。

 撒切尔的一系列改革,成就了金融城

另一方面,撒切尔大力削弱政府干预市场的方针,导致负责城市规划的部门被撤销,伦敦进入「规划死亡」阶段。1981年,只有土地收储、开发权,没有规划权的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 (简称:LDDC),接过道克兰港区再更新重任。

 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简称:LDDC)

LDDC深知港区开发期会长达15-20年(卫星城周期),期间会经历各类不确定性,制定战略发展框架比宏大的规划更有意义。LDDC制定了详细的发展框架,把控企业参与更新的方向要符合大战略,其身份也从开发者向管理运营者转变

02

更新留特色,港口聚共识

MEASURE THE WORLD

伦敦的发展重归内城,

使金融城、伦敦西区等老城区

成为全民关注焦点。

而作为满星差评的道克兰港区,

大众对它的认知

还不如伦敦「大绿环」外围的卫星城。

 道克兰港区再次更新的第一个对手是绿环外的卫星城

此阶段,LDDC的更新策略围绕

重塑港区风貌、强化生态标签、

聚焦泰晤士河上的共同历史记忆为切入点,

扭转大众和企业的偏见。

1. 港口承载城市记忆

喜怒无常的泰晤士河使城市邻水不亲水,

LDDC决定打造一个港口内的亲水风情区,

改变大众对港口的认知。

圣凯瑟琳码头是最早启用、最早关闭的码头,

由于紧邻金融城,

在1970年代第一轮更新时便成为配套住宅区,

LDDC以此为基础将其升级为滨水风情示范区

 圣凯瑟琳码头俯瞰

★ 具体升级

所有新建筑贴近岸线建设;

建筑与水面之间建设步行走廊,

建筑底层设置小体量商业以增加走廊活力;

引入办公、百货业态,

成为功能完善的滨水社区。

 圣凯瑟琳码头结合办公、居住、休闲功能的「混合式」改造

圣凯瑟琳码头「混合式」的改造大获成功,

不仅成为伦敦的旅游目的地,

更成为英国利物浦、加的夫等港口城市更新

借鉴的范本。

 结合历史建筑,展现港口特色的环游廊道

2. 港口转型生态区

LDDC紧锣密鼓的推出了

圣凯瑟琳码头升级版——萨里码头区

(包含格陵兰岛码头)。

 萨里码头俯瞰

这里除了办公、商业、居住属性外,

还建设了木板山生态公园、

萨尔特花园等生态绿地,

强化港区的生态宜居属性,

改变人们对港区的固有印象。

 萨里码头通过港口特色与环境结合,成为生态居住区

此外,萨里码头区还建设了轻工业厂房,

吸引到联合报纸、伦敦晚报、

每日邮报的出版部门和印刷厂入驻,

为社区注入经济活力,

避免更新再次陷入不可持续发展。

 萨里码头区的城市农场

03

更新有战略,发展可持续

MEASURE THE WORLD

圣凯瑟琳码头、萨里码头的成功,

让LDDC终于有信心开发道克兰港区

最大的棕地——狗岛(约4平方公里)。

狗岛是如今伦敦第二商务中心

金丝雀码头的所在地,不过这是后话。

 狗岛俯瞰

1980年代的狗岛,

正是第一轮更新的兵败之地,

有了经验的LDDC制定详细的更新战略,

如通过品质与老城区形成竞争、

景观的地标性形成传播等等,

推动更新再出发。

1. 职住平衡,止血人口流失

1974年,狗岛第一轮更新建设了大量的廉租房,

但持续的高失业率,导致居民无法支付租金,

形成建设越多,人口流失越多的局面

(至1981年,家庭租房比例从85%下降到48%)。

LDDC决定「复活」制造业,改变这一局面。

 没有产业支撑,狗岛第一阶段建设的廉租房大量空置

狗岛在与北侧下利亚山谷工业区

(此后2012年奥运会场馆所在地)

接壤的区域建设工业园,

通过税收减免、投资抵扣税率等政策,

将狗岛甚至伦敦以外的制造业聚集于此,

为区域内的居民提供工作岗位

 狗岛北侧的工业园区

当然,这些制造业经过精挑细选,

与城市的「刚需」息息相关,

确保制造业的可持续,

如食品加工、印刷、仓储物流等等。

2. 道路升级,融入主城发展

狗岛缺少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

也是初次更新的失败原因之一。

新一轮更新正值伦敦实行财政紧缩时期,

建设新的道路成为泡影。

于是狗岛利用码头区废弃的铁路网,

结合局部的路桥连接方式,

用7000万英镑在两年内打造出一条

连接金融城的轻轨——道克兰轻轨

 旧铁路改造的轻轨系统,让狗岛与城区实现快速连接

轻轨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无驾驶员的自动系统,

1987年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参加了开通仪式,

这让狗岛的关注度升温。

 如今的轻轨系统发展成为城市重要的交通网络


1989年,解决狗岛与城区交通连接问题的

莱姆豪斯隧道开始建设。

1993年,隧道贯通,

道路沿线的港口更新激活,

狗岛也拥有了与主城连接的多元方式,

使狗岛具备了与内城区竞争的基础。

 隧道的开通,激活了沿途小港的更新

3. 提升环境,展现区域魅力

狗岛吸收了圣凯瑟琳码头、

萨里码头更新环境先行的经验,

LDDC将有限的资金

投入到面积占比12%的公共空间更新中,

制定环境发展策略确保「环境具有地标性」

 老建筑改造的伦敦码头区博物馆是历史地标,也是旅游目的地

★ 核心策略

停止港口填埋,保护岸线的连续性;

停止拆除老建筑,116座建筑成为历史地标;

 从居住区到商业区,岸线保持空间、功能的连续性


提升公共空间的艺术性、舒适性

(种树超过16万棵),

形成2.55公里的滨水景观休闲廊道

(后扩展为28公里)。

 港区内的生态休闲空间

特色港区环境的塑造,

再现了泰晤士河的历史记忆,

吸引大量城区市民到访。

这也让观望的投资者们,

看到了区域复兴的前景。

04

更新竖标杆,港区变城区

MEASURE THE WORLD

狗岛东北角

在地理位置上近邻市区,且风貌鲜明,

金丝雀码头、西印度码头等聚集在此。

金融城的崛起,

使狗岛有了在此打造「企业岛」

推动道克兰港区产业升级的计划。

 最初的企业岛计划,后由金丝雀码头实现

可现实是,

「钱荒」的LDDC无法自行完成企业岛的建设,

引入社会资本成为必然选择,

于是也就有了金丝雀码头的开发。

实施前,LDDC制定城市建设指南

确保无论后续多少企业参与建设,

都能保障风貌的整体性不受破坏

也会不断完善区域的地标属性。

1. 密度优先,快速竖形象

高密度是建设指南的核心要点之一,

这不仅能在前期有限企业进入的情况下

塑造一个高完成度的区域,

还能通过标志性进一步吸引金融企业。

到1985年,

虽然只有数家金融企业的后台部门入驻,

但是,企业岛已具备了展示性。

 1980年代的企业岛企业聚集区

1986年,伦敦的「金融大爆炸」*事件

让已接近饱和的金融城

无法满足跨国公司建设总部的需求,

有形象、有交通、有空间的企业岛

成为跨国公司建设总部的首选地。

*金融大爆炸:减少金融监管,允许国外财团购买英国上市企业。

 以第一加拿大广场为核心的建筑群,迅速竖立新形象

1987年,奥林匹亚与约克公司

在企业岛区启动金丝雀码头建设。

在高密度的原则下,

融入大轴线、大绿地的空间特色后,

金丝雀码头成为泰晤士河上的地标。

 通过轴线与高密度建筑组合,不断塑造区域的地标性

2. 站城一体,TOD即竞争力

金丝雀码头引入了TOD理念,

但与同时期平面展开的TOD不同的是,

金丝雀码将高密度空间与站点结合,

形成垂直化的TOD

——金丝雀码头站(轻轨站)。

 以金丝雀码头站为中心的TOD

 金丝雀码头站

垂直空间内包含

办公、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

与步行街区结合后,

形成三纵两横的商业步行体系。

此后,在此基础上叠加的地铁、

公交、水上客运等枢纽,

不断强化TOD的综合实力,

金丝雀码头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枢纽。

 金丝雀码头站北侧的火车站以及顶部的屋顶植物园


 金丝雀码头站南侧的地铁站

3. 量身定制,造就新金融区

1990年代后,金融业的多次波动,

增加了金丝雀码头

成为金融总部聚集区的难度。

为了降低开发风险,实现目标,

金丝雀码头通过先找客户,

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建设,

以及只租不售,

优先引入金融企业等策略推动发展。

 金丝雀码头通过公共空间活力的运营,吸引客户

2014年,

金丝雀码头东侧的伍德码头开始建设,

依然延续这些策略,

不同的是这次瞄准的是金融科技领域。

 伍德码头是未来伦敦的「金融科技中心」

05

更新有配合,成就新中心

MEASURE THE WORLD

位于狗岛东侧的伦敦皇家阿尔伯特码头,

是最后一个关闭的港区(1981年)。

由于空间狭长,开发空间有限,

LDDC决定在此建设距离市区最近的飞机场

——伦敦城市机场,带动港区发展。

 伦敦城市机场

1988年飞机场启用,

由于跑道短、只适合小型飞机起降,

航线只能覆盖到西欧区域,

首年乘客只有13万。

随着金丝雀码头的崛起(距机场4公里),

机场聚焦商务航空,

逐渐发展为围绕金融商务的临空经济区。

 皇家阿尔伯特码头的临空经济区

陆续建设总部园区、

伦敦展览中心等配套设施,

引入皇家码头商法学院

(后合并扩建为东伦敦大学),

形成金融城→金丝雀码头

→伦敦城市机场的金融商务走廊。

近在咫尺的航空优势,

使金丝雀码头更具竞争力。

 皇家阿尔伯特码头内的东伦敦大学

06

更新即联合,城市新能级

MEASURE THE WORLD

1997年,时任首相布莱尔上台后,

强调自由市场与政府力量间的平衡发展。

伦敦恢复了中断10余年的大规划,

以解决全球化时代

城市综合竞争力如何持续提升的问题,

开启了我们熟知的「市长规划」时代

为了夯实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地位,

《伦敦规划2004》中提出

打造中央活动区(CAZ)。

 伦敦中央活动区范围示意

CAZ的核心是促进金融、零售、

旅游和文化功能的复合发展,

仅依靠没有开发用地的老城区是不现实的,

城市向南跨河发展势在必行。

 泰晤士河北岸的繁华,与南岸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跨河发展势在必行

道克兰港区位于伦敦南岸的海耶斯码头区,

承担起CAZ跨河发展的责任,

伦敦「第三商务区」

——伦敦塔桥城开始建设。

 海耶斯码头旧址上的伦敦塔桥城

有了狗岛开发经验的积累,

伦敦塔桥城的建设已是轻车熟路:

建筑要有地标性,空间要有舒适性,

职住要有平衡等等。

 老建筑改造的商业街

与以往不同的是,塔桥城

是打通伦敦南岸文化休闲带的最后一公里,

更为突出文旅、休闲功能的建设,

落成之后便成为CAZ宜游属性的标签区。

 伦敦塔桥城成为旅游必到的打卡地

07

更新有带动,发展可持续

MEASURE THE WORLD

1990年代末,

道克兰港区大规模的更新基本结束,

进入市长规划时代后,

道克兰港区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枢纽。

2004年,伦敦规划中提出发展两条城市走廊,

带动整个大伦敦区域发展的构想,

即:泰晤士河口走廊,

伦敦→斯坦斯特德→剑桥走廊。

两条走廊的起始点

不约而同的选在道克兰港区。

 以道克兰港区为起始点的两大走廊示意

1. 宜居宜业走廊

伦敦市区至泰晤士河入海口的走廊,

长约70公里,生活着160万人

沿线星罗棋布的港口陆续进入衰退期。

 伦敦的航运业务逐渐转移至远离城市的费利克斯托港

道克兰港区作为走廊的起点,

通过自身的辐射力,带动沿线复兴,

一河之隔的格林威治半岛,成为先行示范区。

格林威治半岛作为曾经的天然气储备区,

荒废已久,也经历过借助大工程

「千年穹顶」的建设推动区域复兴。

 道克兰港区对岸的格林威治半岛

好景不长,跨越新千年后不久,

千年穹顶就陷入被拆除的窘境。

新的发展战略下,格林威治半岛

将融入道克兰港区,进行「重启」。

★ 从依赖到「自立」

第一阶段,格林威治半岛

将千年穹顶改造为集竞技场、音乐俱乐部、

商业以及展览空间为一体的娱乐综合体

The O2(2007年开业)。

 千年穹顶改造的The O2,成为市民休闲中心


与此同时,

由轮渡、隧道、空中缆车组成的立体交通,

建立了与道克兰港区间的高密度联系,

格林威治半岛一跃成为

道克兰港区的「后花园」。

 连接道克兰港区的空中缆车

第二阶段,有了名气、人气后,

主打生态优先、「可持续邻里」

格林威治千禧村开始建设。

格林威治半岛,由让人可游玩的休闲娱乐区,

变为留下来的生态居住区。

 主打生态居住的千禧村

在创新经济崛起的背景下,

集艺术、设计、音乐和数字技术一体的

格林威治半岛设计区投入使用(2019年),

格林尼治半岛的

「可持续邻里」模式得以实现,

开始向泰晤士河口走廊区域推广。

 吸引创新产业的格林威治半岛设计区

2. 产业创新走廊

前文曾提到狗岛北侧的下利亚山谷,

它曾是伦敦「毒地」的代表,

借助2012年奥运会的机会,

进行了环境整治。

 道克兰港区北侧的下利亚山谷,借助奥运大变身

进入后奥运时代,只有环境,没有产业支撑,

很容易出现「奥运低谷效应」

(赛后场馆荒废、经济衰退现象)。

 改造后的宜居环境

下利亚山谷借助近邻金丝雀码头的资本优势,

成功驶入数字经济领域。

 奥运配套设施改造的数字创新园区

更凭借其位于金丝雀码头以及两大机场

(伦敦城市机场、斯坦斯特德机场)

之间的区位优势,

促使伦敦国际区(第四商务区)

在下利亚山谷落地生根,

吸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金融行为监管局、

英国文化协会等国际、行业机构入驻。

 伦敦国际区

由此,以M11公路为链条的

伦敦→斯坦斯特德→剑桥产业走廊得以实现,

这不仅促进了资本、技术、制造、

知识、服务之间的交叉协同

产业的创新能力也不断被激发。

 伦敦→斯坦斯特德→剑桥产业走廊示意

道克兰港区的更新仍然在进行之中,

而开发管理机构从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

变为英国合作伙伴局(区域发展机构),

再到如今的英格兰之家

(社会住房监管机构)。

这也反映出,更新从片区回到城市层面,

再由城市进入到社区的「微更新」阶段。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道克兰港区的发展历程,

可谓是「有战略,比怎么改重要;

有配合,比单打独斗可持续」。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 | 转载开白

请添加微信:Moli198891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ID:Measure-the-Worl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