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复兴中的博物馆区沉浮记——以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博物馆群为例(上)

城市复兴中的博物馆区沉浮记——以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博物馆群为例(上)

图丨1/6图片工作室

对于衰落的工业城市来说,文化是实现城市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博物馆更是城市文化的必要承载。但是,此次我们并不探讨天外飞仙般的“毕尔巴鄂博物馆”,它的成功几乎是衰落城市破釜沉舟般的重金赌博,带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急切和“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不具有可复制性。更多工业城市成功的博物馆,它们往往“温和而谦逊”,俯下身子与市民打成一片,悉心保存着本地的文化与记忆,在城市复兴中发挥着巨大贡献。英国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博物馆群就是其中之一。


阿尔伯特码头景观


阿尔伯特码头无论在物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是一个利物浦地标,它的命运本身就是利物浦城市命运的缩影。1846年,码头作为世界上最坚固的码头,反映着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英国第二大城市的地位。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航运业务的转移,码头的经济衰退乃至关闭,标志着利物浦海上主导地位的落幕。自20世纪80年代起,码头开始了它的复兴计划,这也标志着利物浦自身城市复兴的开始。


一、生于乱世——为“维稳”而生的博物馆群


阿尔伯特码头的复兴计划诞生于一场城市大骚乱以后。随着“二战”以后利物浦港口地位的失落,经济萧条、失业加剧、种族对立等矛盾在利物浦城市愈加凸显。


1981年7月,矛盾急剧扩大,托克斯特地区爆发了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最为严重的骚乱,暴乱持续了9天,其中1人被警车撞击之后死亡,另外460名警察受伤,500多人被捕,超过70所建筑被摧毁[1],史称1981托克斯特大骚乱(Toxteth Riots)。当时的财政大臣杰弗里·豪(Geoffrey Howe)爵士甚至秘密建议撒切尔夫人放弃利物浦,声称“拯救利物浦就是在做一件‘让水流上山’的无用之功”[2]


而,当时的环境部长迈克尔·赫赛尔廷(Michael Heseltine)却开始一场重建利物浦的雄心勃勃的计划。随后,赫赛尔廷被任命为默西塞德郡部长,开始以多种手段实现利物浦的城市复兴,具体包括阿尔伯特码头的重建、国际花园节及默西河流域环境整治任务等。 


赫赛尔廷被誉为“利物浦城市的救世主、城市复兴之父”[3]他不仅是一位政府官员,更是一名成功的房地产商,曼彻斯特的凯瑟菲尔德,东伦敦的金丝雀码头,索尔福德的媒体城,利物浦的阿尔伯特码头都是赫赛尔廷发展公司的杰作。赫赛尔廷深知城市环境的改变对于一座城市发展的意义。同年,默西塞德郡发展公司MDC 成立,专注于利物浦阿尔伯特废弃码头的重建。


现在看来,利物浦的复兴是一场“维稳”意义下的政治反应。当曾经辉煌过的利物浦几乎走向崩溃的时候,用一项立竿见影改变城市形象的计划来稳定民心,重新建立城市的自豪与认同,显然比那些从长计议的稳定就业、解决种族关系等做法更为迫切。而作为利物浦的辉煌象征——阿尔伯特码头的更新工作就是被选出来提振城市、安定民心的“安慰剂”。 



转型后的阿尔伯特码头成为利物浦的象征之一


二、成于人心——积极博物馆学的先锋


早在此次复兴之前,阿尔伯特码头废弃之初,关于码头的开发计划的讨论从未停止。商贸中心,摩天大楼,利物浦理工学院新址,这些计划无一不是希望码头变为平地,重新建设。受到资金紧缺的压力和民众的强烈反对,这些计划最终都夭折了。


在20世纪80年代,将码头转变为文化休闲功能成为一种新兴的发展趋势。在当时的美国芝加哥、旧金山、波士顿等港口城市都有成功的实践。并且当时“工业考古学”的思潮萌芽,提倡将工业厂房作为一种遗产进行保护再升级。MDC公司接管码头土地之后,以保护工业建筑为主要方向,着力建立利物浦文化和休闲中心。因此,博物馆成为阿尔伯特码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博物馆不能仅仅是一个展示藏品或文化的工具,而需要更多思考博物馆能为当时的利物浦社会与人民带来什么贡献。因为此次复兴必须让人们重拾对利物浦未来的信心!就在此时,“积极博物馆学”的提出,为码头博物馆群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积极博物馆学”来自1984年新博物馆学国际运动的启动者《魁北克宣言》,提出:博物馆应该去精英化,强调本地群众与社区的参与发展,建立真正的大众博物馆。[4]



在阿尔伯特码头,1986年海事博物馆、1988年泰特美术馆、1990年披头士博物馆、2007年国际奴隶制博物馆(位于海事博物馆内)、2011年利物浦博物馆(位于码头顶区)相继开幕。除泰特美术馆外,每座博物馆都与利物浦紧密相关。海事博物馆展现了利物浦作为港口的历史及它19世纪在全世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国际奴隶制博物馆讲述过去利物浦奴隶贸易的历史和近代对奴隶的观点;披头土博物馆更是展现了利物浦的披头士文化;利物浦博物馆则更为综合地反映利物浦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五大博物馆除披头士博物馆由私人开放收取门票外,其他都向公众免费开放。


为了深入群众,发挥博物馆对本地居民的价值,博物馆各自策划了多元的教育活动与工作坊,涉及儿童、学生、成人、学术人士等各个方面,试图通过一次次地与民众的交流让民众重新认识利物浦,重新获得作为利物浦公民的文化自豪感。博物馆无论举办活动或提出计划都会邀请当地居民共同讨论,告知居民将会受到的影响。如果居民认为活动将影响他们的生活,他们有权利拒绝。例如,在举办阿尔伯特码头海盗节时,其间会施放海战的大炮,但提前通知了居民活动的时间与大炮施放持续的时间,在获得居民同意之后才展开活动。



位于码头顶区的利物浦博物馆


当泰特美术馆将要在码头设立伦敦以外的第二个分馆时,遭遇到了来自居民的压力与敌意。人们并不认为一个外来的现代美术馆是利物浦当下必要的建设,也并不认为它能为城市带来什么积极的意义。作为一个声名远播的美术馆,泰特美术馆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品牌而傲慢,反而深知如果没有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的社群关系,就无法获得市民的认同从而获得长远的发展。


因此,在建设之初,美术馆的初衷就是建立一个“当地”的美术馆,而不是一个伦敦的入侵者。他们鼓励利物浦的市民加入泰特美术馆的会员以获得更多的福利,美术馆提供免费的艺术教育活动,邀请当地人担任志愿者,同时还不断进入社区,为平时接触不到艺术的市民开展免费的艺术讲座,不断拉近作为一个外来博物馆与市民的关系。


码头区的博物馆群自诞生以来就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居民深度融合的大众博物馆。通过与居民构建紧密的社群关系而获得了博物馆的永续发展。随着码头博物馆群建设的成功,码头逐渐成为一个酒吧、餐饮等综合配套的港口休闲区。
20世纪90年代,阿尔伯特码头成为一剂成功的催化剂,成为黯淡利物浦的光明灯塔,给予了未来市场无比的信心,2003年获选2008年欧洲文化之都。[5]利物浦的市民也因为码头的成功重新认识了利物浦的文化,对利物浦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文节选自华高莱斯“技术要点”系列丛书《都市文博区》。

《都市文博区》是一本从多个维度介绍不同类型文化场馆聚集区的城市研究书籍。本书力图通过对全球城市及重要城市中都市文博区的特色分析,为国内大城市及文化富集地区的文博区建设拓展观察视野,提供发展思路;同时,本书也针对中小城市如何打造特色化的文博区,给予了路径指导。

本书已正式出版,限时免费赠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领取!

按扫码 免费领取‍



1.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

2.根据提示填写完整信息,为避免信息错误造成的寄送失败,请认真按照提示完成信息填写。

3.我们会根据您填写的信息为您免费寄送。


[1]维基百科-1981年托克斯暴动(1981 Toxteth riots)词条,最后编辑于2021年10月17日.

[2]BBC 新闻网:Toxteth riots: Howe proposed ‘managed decline’ for city,2011-12-30.

https://www.bbc.com/news/uk-england-merseyside-16355281

[3] Architects’Journal杂志官网:Michael Heseltine was there in Liverpool’s hour of need,2017-03-21.

https://www.architectsjournal.co.uk/news/opinion/michael-heseltine-was-there-in-liverpools-hour-of-need

[4]于鸣放. 魁北克宣言[J]. 中国博物馆,1995(02).

[5]Michael Parkinson:《阿尔伯特码头:利物浦持续复兴中的哪一部分?》

(Albert Dock:What Part in Liverpool’s Continuing Renaissance),DOI:10.13140/RG.2.2.26627.84001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52019303_Albert_Dock_What_Part_in_Liverpool’s_Continuing_Renaissance,2021年6月.


版权声明:本平台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