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复兴中的博物馆区沉浮记——以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博物馆群为例(下)

城市复兴中的博物馆区沉浮记——以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博物馆群为例(下)

图丨1/6图片工作室

《城市复兴中的博物馆区沉浮记——以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博物馆群为例(上)》中说过,利物浦的市民也因为码头的成功重新认识了利物浦的文化,对利物浦的未来充满信心。下面,我们继续看,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博物馆群是如何打造文化磁极的?


三、人心易变——为周边作嫁衣的文化磁极


20世纪80-90年代,是阿尔伯特码头自衰落后最为辉煌的一段时间,当时它是整座城市唯一的繁荣。然而,在阿尔伯特码头的铺垫下,利物浦的投资逐渐复苏,周边市场群雄并起。码头的地位逐渐受到了威胁。2017年,利物浦大学赫赛尔廷公共政策与实践研究所发布了一份阿尔伯特码头现状考察报告《阿尔伯特码头:利物浦下一轮复兴的位置?》(Albert Dock:What Part in Liverpool ’s Continuing Renaissance?),其中对码头的发展情况表达了忧虑。[6]



据报告统计,2015年码头吸引了600多万游客,比2000年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其中90%都是外地游客,且回访者较少,近50%是第一次前来。在大部分游客看来,码头只有博物馆是值得一看的景点,其他找不出值得停留的原因。反映在经济指标上则是码头的零售租金持续低迷,码头的平均年度应税价值为1.86亿英镑,远远落后于后来兴起的利物浦一号5.53亿英镑,也落后于圣约翰斯购物中心的2.68亿英镑和博尔德街1.98亿英镑。码头的空置率达到13%,仅处于利物浦商业空置率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利物浦一号的3.2%。



空置率极低的著名商业区利物浦一号


这一现实对当下的阿尔伯特码头来说是危险的。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阿尔伯特码头不仅是利物浦的城市遗产,更是面向国际化的城市遗产。阿尔伯特码头给利物浦带来的开拓性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历经四十年的变迁,在新商业经济的时代下,阿尔伯特码头是继续顶着光环停滞不前,还是审时度势、重整旗鼓?最终的结果我们还不得而知。然而,阿尔伯特码头的沉浮发展,却使得我们在城市更新中的文博区发展中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新思考。


1.博物馆不能仅仅成为一个城市招牌,文化力必须转变为持续的消费力


阿尔伯特码头的核心磁极博物馆群固然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但其休闲配套乏善可陈。阿尔伯特码头拥有46个商业单位,餐饮类业态居多,新零售、住宿等业态占比极少,且十年来几乎在业态上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被当地人认为有点风格老旧。而后逐渐兴起的商业区,无论是提倡流行生活方式的利物浦一号、主打特色小众商店波西米亚风格的博尔德街(Bold Street)还是主打夜色休闲的绳索工场(Rope Walks)等,流行、时尚、前卫、现代这些鲜明的特点都成为人气的吸引利器。造成游客在码头参观完博物馆后到别处进行消费的尴尬局面。如今阿尔伯特码头,正在积极改进商业特色,加入更多的高质量餐厅和新零售品牌,引入了类似港湾艺术(Dock Art)的独立艺术零售体验店。


赫赛尔廷研究所报告指出:“休闲的关键是抓住当地人,其他都是额外奖励。”尤其对于城市中心区域的景点来说,日常客流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远大于节假日游客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博物馆带动工业城市的区域价值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围绕博物馆需要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商业生态,将这种文化带来的吸引力转变为持续性的消费力,否则“游客拍一拍衣袖,不留下一片云彩”,最终只是为其他区域作嫁衣而已。


2.城市更新的文博区不是单点突破,而是集群作战,必须周边通盘考虑,而非孤军作战


在阿尔伯特码头之后,码头顶区域、国王滨水区相继被开发。码头顶区域主要包括利物浦博物馆和作为办公用途的曼岛(Mann Island),国王滨水区主要承担大型会事活动功能,包括利物浦回声竞技场和英国电信会议中心。报告指出,有限的商业配套导致阿尔伯特码头目前并没有即时将会议中心、竞技场、曼岛的人流量考虑其中,随时捕获其中的消费人群,客群往往被一街之隔的利物浦一号带走。码头目前计划开通利物浦一号与码头之间的免费班车,反向吸引来自利物浦一号的客群,从别处实现人流的导入。


都市文博区带动周边区域的活力,对于承担非休闲功能的区域,如住宅区、办公区、会展区等,我们要及时意识到这些区域的兴起将为文博区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从而做出相应的扩展策略,满足周边的需求。对于承担类似休闲功能的地区,需警惕带来的分流问题,积极与其形成差异化策略,实现客源的互补。



3.文博区的发展需要自上而下的统一运作,而非各自为战


阿尔伯特码头的复兴计划一开始之所以能高效实施,在于默西塞德郡开发公司MDC 作为单一决策机构,自上而下地进行更新。MDC虽然不承担实际建设工作,但所有投资建设任务都由MDC公司代表政府牵头组织。而在1997年MDC公司关闭后,码头失去了强势的引导组织,码头现在权属多方,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目标。


如今,码头的永久产权归高尔街不动产(Gower Street Estates)所有,安本资产管理公司(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主管的劳埃德TSB(Lloyds TSB)养老基金拥有大部分的商业收益,同时,阿尔伯特码头居民协会、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利物浦市议会等又是地区强势的租赁持有人,滨水河流又是运河和河流信托的责任。各种权利错综复杂,权属分裂,谁拥有什么,谁能掌控什么,谁都搞不清楚,更无法统一向着一个愿景努力。因此,从高效运作角度来看,只有统一的权属才有统一的管控,只有统一的目标才有统一的规划,这是一个项目实现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



文化本身不涉及商业利益,但既然存在于城市中,文化就不应成为一座孤岛,文化的持续发展需要持续的消费力作为支撑。对于城市中心的博物馆区来说,拥有统一的权属形成合力、配套完整的商业体系提高本地吸引力、与周边地区紧密联系实现人流导入,成为不可或缺的三大因素。如今,阿尔伯特码头也正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2018年提出“阿尔伯特码头175”振兴计划[7],向着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丰富的城市配套、更国际化的城市愿景而努力。


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区在城市更新的沉沉浮浮中,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都市文博区如何担负起城市复兴的重担,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都市文博区的发展不是一个静态的时点,而是伴随着城市复兴动态变化的过程。从利物浦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物浦从开始进行城市复兴到成为欧洲文化之都,而后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文博区的角色与功能也必须随之发生改变。阿尔伯特码头从最初的一枝独秀到后来周边的百花齐放,它的应对策略也将发生改变。




本文节选自华高莱斯“技术要点”系列丛书《都市文博区》。

《都市文博区》是一本从多个维度介绍不同类型文化场馆聚集区的城市研究书籍。本书力图通过对全球城市及重要城市中都市文博区的特色分析,为国内大城市及文化富集地区的文博区建设拓展观察视野,提供发展思路;同时,本书也针对中小城市如何打造特色化的文博区,给予了路径指导。

本书已正式出版,限时免费赠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领取!

按扫码 免费领取‍



1.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

2.根据提示填写完整信息,为避免信息错误造成的寄送失败,请认真按照提示完成信息填写。

3.我们会根据您填写的信息为您免费寄送。

[6] Michael Parkinson:Albert Dock:What Part in Liverpool’s Continuing Renaissance?

chromeextension://oemmndcbldboiebfnladdacbdfmadadm,

https://confidentials.com/uploads/files/HeseltineReport_AlbertDocks.pdf,2017.

[7]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官方文件:Albert Dock 175 Strategy&Legacy,2018年6月.

https://albertdock.com/media/1648/albert-dock-175.pdf


版权声明:本平台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