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地带:思变——第四届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以空间与实践、双年展机制、自我组织等相关专题发起闭幕论坛。“机构实践与地方文化探索”系列讲座邀请大乾艺术的负责人陈东分享其机构实践。
由大乾艺术策划、组织的艺术家驻地项目“青云田野写作奖”,是一个持续性的“地方”文化探索与创作项目,其中包括 “地方书写”与“田野写作”。“青云田野写作奖”通常会以艺术家、学者、摄影师、设计师日常实践的经验为出发点,迥异于室内的学术写作或创作的视野,一种能将此处与彼处、我与他者、历史现在与将来广泛关联起来的视野,不只是在相应的行为或组织上关联起来,更是在深远的人类精神活动上关联起来。通过其身体觉察和空间想象联结起地方中的个体与社会,历史与未来,让“旧传统,或是消逝的历史和一度沉寂的记忆以新的方式被发明”。
这个项目试图复苏和保持个人经验中的地方感,通过艺术家的不同经验,丰富大众对珠三角的河流、山川、饮食、风物、遗存等风土人情的认识,进而结合研究、展览和出版等方式来重启一个烟火中的视觉珠三角。
下为现场演讲内容节选,发布文本由上启艺术团队编辑整理,由发言嘉宾校审并提供相关图片。后续活动的演讲稿将陆续发布。
深圳的地理区位很特殊,它既在珠江三角洲之中,又有自身独特的活力和文化基因。
深圳是年轻的,青年人来来往往,有理想,有梦;深圳也承载着历史,独特的本地加客家文化与新兴的艺术与创意、累积的经济资本不断地冲突和融入,形成丰富的城市空间、生活意义和观察样本。在这样的城市语境中,如何刻画城市的切面,延展至珠三角历史的积淀?如何借助历史理解当下,理解“地方”与“非地方”,如何与现代生活中的人一起积极投身面向未来的行动与实践?
△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邓启耀教授与“青云田野写作奖”的开始,2020
2018年初,顺德华侨城和大乾艺术共同发起“青云计划”,开始挖掘和整理青云文社的历史。在顺德五百年的建制历史中,青云文社就有相伴其近四百年的存在,青云文社的创立为顺德开启了具有高度自洽性的精神构建模式。从祭祀四侯功能到借助科举文化,疏通了中央官僚制度与地方宗族之间的互哺关系,并进而主导融合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与美食。从顺德持续创造的产业奇迹后面,我们仍能依稀感受到消隐的青云文社的余温。青云文社不只是一个地方性文化现象或符号,而更像是一个给这个时代普遍的"地方性困境"的光辉启示。
最开始我们能够看到的史料中呈现的青云文社都是片言只语,梳理青云文社的历史,全面地呈现出青云文社形貌就成了我们第一步的工作。通过与顺德档案局合作,我们找到了清末民初留存的地方志和文献;通过与青云中学校友会的合作,我们走了青云历史中经过的路,寻访调研受过青云文社惠及的很多老人……2018年,我们完成了第一本相关的出版物——《隐没的青云文社》。
△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隐没的青云文社》,2018
我们在与顺德博物馆合作过程中发现了两本书,第一本是1912年杨裕芬主编的《青云文社会文》,第二本是1918年吴玉臣主编的《顺德青云文社会文》,它们非常系统,每年都有持续的年度呈现,而且会邀请不同的学者来评定。通过这两本会文,我们就有了如何继续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接续历史的灵感。
做一个以“接续历史、耙梳先辈在这片土地上造就的文明”为使命,持续对珠江三角洲地域文化中一个个“文化活体”进行观察、发现以及书写的窗口,同时也是一个连接“地方”中人、物、事的交流平台的想法和行动就是这样开始的。
2019年10月,我们发起了“珠三角龙舟制造与存续调研写作”项目,组织了12位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艺术家、音乐人、摄影师、设计师一起来参与调研,分别从器造(龙舟与龙头雕刻)与传承(民间音乐与人龙舞)、信仰(西江龙母)与土地(神灵)等角度出发,进一步发起讨论,展开包括对龙母与现代女性主义的讨论。我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沿着西江流域:顺德、三水、南海、广州、香港、鹤山,以及区别于西江流域的增城和东莞,走访了珠三角地区几乎所有的龙舟制造龙头雕刻的工厂。汇编成辑的《形在江海——珠三角龙舟制造与存续调研笔记》最后由来自海陆丰的设计师、对船有着植根于家族传统情结的胡镇超(胡子工作室创立者)完成,目前即将由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顺德是美食之都,美食让顺德这座城市在网络走红。面对“世界美食之都”小组专题会议,讨论饮食文化带来的产业及城市发展,如何传承它的美食文化影响力,需要展示空间,这空间就是现在呈现出来的顺德美食博物馆。
接手博物馆内容梳理和呈现的项目时间非常仓促,我们首先从自身对顺德的理解,以及我们所熟悉的青云文社历史框架开始着手。在翻阅青云文社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青云文社的实际控制人之一龙氏(清晖园的主人),以及龙氏家族之人开办的桥珠酒家,通过清晖园家宴的菜品和桥珠酒家的社会输送,影响了顺德饮食文化的形成。在这些史料之外,我们也调研采访了百余位大厨,包括曾经主持过无数次国宴的大师级顺德师傅,从他们口中了解他们所认为的顺德饮食。掌握了这些“美食”的入口,顺德本身的地方性及其背后的脉络就浮现了出来。我们将历史和现实穿插交织,以更为现代人所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做展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美食博物馆开馆之后我们也思考了很多,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将其深化?于是,2021年,我们开启了 “谁解顺德味” 项目,联合“方志小说”展开驻地计划,组织了20多位不同背景的学者、艺术家、摄影师、策划人等多次驻地顺德,展开城市地理与饮食的行走调研项目,以食物为媒介,通过 “食物”的艺术实践,连接起地方中的河流、土地、制造以及这些因素所滋养出的饮食与文化传承。我们连续做了很多场活动分享,让更多的优秀地方文化样本在顺德产生交流,其中也包括与旧天堂书店和B10现场合作呈现的“地方·音乐与实践”项目。
△ 2018年底开馆的顺德美食博物馆,2019
此项目形成的作品,比如徐坦老师的作品《拜师》,后来受上海民生美术馆邀请,在孙科故居的《都市奇观》展览中呈现;也有胡介鸣老师的作品《移动、出发或回转》,受策展人钟刚邀请,展出于深圳的OCAT双年展。所有的驻地成果目前已汇编成辑——《解味顺德:本真与想象》,并很快进入设计阶段,即将出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后续活动的演讲稿将陆续发布,敬请期待!
编辑:尹余、纪浩如
设计:苏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启艺术”(ID:shangqi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