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与AI:当我们活在艺术早已预知了的未来

ChatGPT与AI:当我们活在艺术早已预知了的未来

ChatGPT与AI:

当我们活在艺术早已预知了的未来


在Krs的艺术作品中,对AI与科技化未来的探讨一直是个核心议题。曾在他的众多早期作品中,他对AI与科技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曾有一系列的作品,也曾在2018年的《梦与现实》展览以及2020年的《突变》展览中,作为核心主题内容展出。Krs的作品中曾反复探讨的核心议题包括在AI与科技所主宰的世界与生活中,人的意义将何去何从。当人把智慧之果,曾经认为是人类所独有,传递给AI时,那人类的独特存在将在哪里?



 

《这并不是苹果》 70x90cm 布上丙烯 Krs


AI – 一场人类智力的进化实验


我们曾说,智力是人的独有。而早在2016年由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击败了世界顶尖的围棋选手李世石,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复杂智力游戏上对人类的胜利。值得指出的是,李世石从12岁开始从事围棋,而在2016年被AlphaGo击败后,决定正式退役,结束了24年的围棋生涯,因为他认为,“AI不可战胜,”他说:“在围棋 AI 出现以后,我发觉即使自己成为第一名,也永远需要面对一个不可战胜的实体。”


当格拉德威尔引用安德斯·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书中所作出的学习研究,在《异类》一书中指出10000小时定律,即希望掌握并熟练运用某技能成为大师,需要10000小时的观点,埃里克森曾指出,这部分技能是限于可重复,有清晰衡量标准如同围棋技能等类似技能的领域。随着AI的发展,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领域,AI将全面超越人类?



 

《人工智能》 70x90cm 布上丙烯


而这之后,我们又说创造力是将人与机器区分开之物,而在2018年Krs的作品《人工智能》作品中,也正是凸显这个理念;而随着目前AI在艺术与写作中的成就,已经发现AI的创造力不仅实用,也可以非常有艺术性。已经有艺术家,运用AI创作艺术作品,获得了国际声誉。作为喜欢以Krs艺术为灵感创作诗歌的我,也第一时间用AI写了一首诗。让我非常惊讶的不仅是它本身的语言组合,它的押韵,更是它对情感的表达。



 

《光之展现》40x50cm Krs 及其诗歌


当然,如果人类还可以说,意识是区分人类与其他所有物种的因素,那么我们则拭目以待,看看这指数化发展的AI,是否会在不远的未来进化出自主意识,虽然已经有的太多科幻故事已经给出了答案。而Krs也曾在他的画作中,表达了对此的担忧,以及人类的科技与AI发展,应以人性为本的希望。



 

《科技里的人性》 60x70cm 布上丙烯 Krs


AI – 将重新定义人类如何工作


如果说,我们现在的核心工作的职业观念还有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残余思想,比如,人在越来越朝着工厂方式运作,以效率为最高重要性,工作时间的无限延长,我们喜欢以“螺丝钉”比喻自己,喜欢以高生产力作为自己价值的定位,每一个人如同一个大机器下的一枚螺丝钉,永远需要高效运转。人内心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并未被关注,大部分时候,甚至我们忙到没有时间去关注。而当AI有更广泛的实际场景运用时,是机器化的人还是拥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会更胜一筹?


正如李开复在他的TED演讲中所说,当AI更广泛运用于生活中时,人类将会考虑如何拥抱AI而非与AI竞争,去发现哪些领域是AI无法替代人类的领域,是人类所独有的内核,将会变得关键,从而让AI与人类将进入一种互补的方式,让人类更好地成为人。他提到也许未来的人类会拥有更多与社会责任与情感相关的职业,为社群提供更多情感支持。在他的演讲中,他指出“LOVE 爱”将是AI所无法替代的,让人之所以为人,让人独特的领域与情感。



 

TED 演讲,李开复《人工智能如何拯救人类》


AI – 将让教育进入反思


随着近期发生在美国北密西根大学教师中的一幕的发生,世界顶级的高校陷入了对AI与教学的深思。在北密西根大学,一名学生通过使用ChatGPT写出了被老师评价为“班中最优秀”的论文之后被发现是使用ChatGPT所写,让高校对人工智能的使用以及如何定义“剽窃”进入反思。


但更为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还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上,教授着可以由AI轻易取代的人才?在AI广泛应用的场景下,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什么?这在我看来则是更大的问题。教育一直以来以技能与知识的传递为主,这在未来是否还是最重要的?在目前孩子们的教育中,常听说的“赢在起跑线”理念似乎在无形中成为家长的焦虑之源,将孩子从3岁开始就送入一场为期一生的“比赛”之中,但我们现在真的知道所谓的“起跑线”甚至“跑道”本身没有被全面重新定义吗?



 


在詹姆斯·P·卡斯所写的《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中,他在哲学层面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可以定义为“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有限游戏”是有着既定的规则,目标是赢,并将在赢者胜出后结束,而“无限游戏”则没有既定规则,没有输赢,宗旨是无限玩下去,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合作。在詹姆斯看来,“无限游戏”是让人类社会进化的关键因素。而我们却时常以“有限游戏”的眼光去审视教育。试问,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未来的人类是否准备好与AI一同无限玩下去?



 

《泣之城》  40x50cm  纸上丙烯 Krs


 

《三体世界 - 反乌托邦I》 40x50cm  纸上丙烯 Krs


 

《三体世界 - 反乌托邦 II》 40x50cm  纸上丙烯 Krs


《三体》的世界观



 

《三体世界 - 乱纪元》  60x70cm  布上丙烯 Krs


最近《三体》电视剧终于让《三体》中的对科幻未来的畅想让更多人熟知。而Krs早在2018年读完了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创作了他眼中的《智子》(英文版中的译文更倾向于“质子”),一个无情的高智能外星文明的代表。而他眼中的三体世界也是充满了独特的想象力。那只褐蚁,也成为他眼中的《智能蚂蚁》。



 

《智能蚂蚁》  60x70cm  布上丙烯 Krs


在感受到刘慈欣对外星文明中的复杂关系的想象以及高智能的想象时,不得不说,AI在一定程度上,如同是另一个高智能物种的开始。很多人认为我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而我更认为,这将是推动人类意识进化的一步。与刘慈欣大不相同的是,在他的作品中,他将三体文明,一个他认为更高科技发展的文明比作一个脱离情感发展的文明,因为情感让这个文明脆弱。而我认为随着AI的出现,会有更多人类精神,情感与文化相关的发展出现,人会在更为机器化的世界里成为更人性化的人。正如Krs的这幅作品,AI的编码上印着象征人性的掌印。



 

《科技里的人性》 60x70cm 布上丙烯 Krs


 

《科技奴役》 60x70cm 布上丙烯 Krs


写在最后,如果创造者的职责之一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未来的想象,不得不说,我们已经活在曾被预知的未来世界里了,也许早于我们的设想。相信在不久的未来,AI会有更大的进化,会在更多领域拥有实际应用场景,相信艺术能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其独特的文化与精神价值,让人更好地成为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梦实艺术”(ID:KrsDreamLab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