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多变的科技时代,只被赋予照明功能的光技术近年在生活美学的概念下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角。“光”在不着痕迹地展现城市美感、融入居民的生活,光影艺术则作为一种无形的、开放的公共艺术形态与场所空间相融合。光影艺术季光明区展场“向光之森”,将公园打造成“光的森林”,每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叙事情景及科技应用,引导观者参与作品演绎的过程。除了以光为媒介的艺术创作,近年更兴起“光”文化的地标场所和节庆叙事,城市也透过照明的设计规划,为生活和环境增添夜间的表情,光如何改变城市?“光”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是什么?
在光影艺术季光明展区的开幕论坛“超越光之界限——当艺术与科技走向城市”,上启艺术邀请城市管理者、馆长、建筑师、艺术家等不同身份的专家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在不同场域转化间的创作经验,探讨科技与城市结合发展的趋势观察,思考“光”与各项议题结合的可能性,提出更多的可能性透过“光”看城市的美好。 下为现场演讲内容节选,发布文本按嘉宾发言顺序排列,由上启艺术团队编辑整理,由发言嘉宾校审。 在本次论坛中探讨艺术之光照进科学之城,我觉得这是培育城市美学,取得美学共识的方式。今天的展览和开幕式论坛可能是一剂小小的催化剂,未来光明区作为“科学之城”,艺术品位将越来越高。 光明是公园里的科学城,公园作为非常重要的城市空间,可以发挥它更大的力量,我们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公园,公园就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空间,我们希望人与自然有多少种相处方式,公园的空间里就能体现出相应的方式。 我们探索在虹桥公园里面安排了“公园+体育”,有室外运动,包括跑步、自行车、室外篮球等活动;我们也有“公园+艺术”——利用利用一些室内外空间安排一些艺术展览;“公园+研学”,我们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到公园里面来观察、认识、绘画动植物,我们就开发了关于公园的自然研学和美育研学,邀请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对大顶岭进行一次本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里生态非常好,而且有很多动物和植物都是在深圳首次发现。我们在虹桥公园里面安排了一个“自然教育中心”的小场馆,这个馆在元旦之后正式开放,游客可以从自然教育中心出发,到大顶岭绿道观察动物和植物。还有“公园+生活”,我们正在举行的公园乐活季,把公园开放出来给老百姓,在这露营、喝咖啡、扔飞盘、开创意店铺等等。 我们提出来要打造公园综合体,就是在探讨人与自然相处的各种方式。我们希望借助光明本身的自然生态基底和科学的城市生态本底,打造一个美丽的、文明的、温暖的城区。 因为我是搞城市规划的,我们今天在光明谈“光”:用什么光去照亮什么事情。我们聚焦的讨论点产生的光影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文化,也是文明。今天从光明的光影艺术季来讨论居民市民的需求,以及政府应该做什么。从照明的角度来说,其实有两件事情:功能性照明,就是所谓的路灯、家里的照明,那种照明是最基本的需求;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超越基本需求之后的景观性照明。功能性照明解决文明的最低层次,景观性照明反映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文明的成色与含金量。其实景观性照明很容易出问题,要么过亮,要么过花哨,怎么能够很理性、很收敛用光表达文化欲望,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我们在大鹏半岛的西涌做了一个“暗夜社区”,它的意思就是收敛人工的照明亮度,指马路上以及建筑物夜景所有的照明都要收敛,只解决按照科学的亮度满足你的需要,多余的照明都要关掉。只有暗夜的环境我们才能避免光污染,才能看见星空,怎么和宇宙,怎么和自然对话,其实特别需要一种价值观。从黑暗到照亮,是一种从贫穷到富有的过程,但是往往照得过亮时,文化和文明都变成一种值得检讨的状态。我们今天要讲政府怎么和市民对话,其实夜晚的光就是一种审美,就是一种文明,所以需要政府在这当中很理智地做事情,让老百姓知道原来这样光环境才是对的,光的色彩这样才是美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寸感。 功能性照明和景观性照明当中,无论是艺术还是照明的技术,都要这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的共振同步。慎用灯光秀,因为中国现代化现在特别需要有多盏明灯照亮一些方位,显示一些色彩感才知道什么叫做真现代化。我觉得光明现在的选择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支点,用公共性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利用光影艺术去对社会产生影响。 光明最近的八大公园开园,其实这就是组织社会和服务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不用“光”去渲染什么事情,但是我们以“公园”作为一个支点,把它做成光明新区公共生活的网络,然后为社会做公共性的服务,让老百姓在这里可以交流汇聚。接下来在公园基础上,再做艺术活动,利用公共性的方式去扩展文化、价值观以及审美的传播。因为美学话题或者社会学意义上的进步都在细节上,细节决定成败,不在于多,关键在于好。 光明今天选择每一个公共场域,以公园作为载体去做事情,做的是基于社会学意义上的事情。中国现代化,如果社会学没有反应,只有高楼大厦,那是不完全的,只有形而没有神。我们从艺术,从公共领域去做,是表达形神兼备的一种策略。不断积累,光明区的内涵会散发文明的光芒。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下称两馆)是深圳的一所公共艺术机构,我也在美术馆工作了将近25年。其实我们讨论美术馆,或者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无关场馆大小,也无关地段,而是在于你自己的特点特色,关于你在这个馆做什么。两馆接下来会做一个艺术与科学的大展,也是我们和全球6个美术馆、13个基金会合作的200多件作品。策展缘起是美国的太空总署NASA,我第一次看到他们用了社会捐助基金里面很大一笔钱作为艺术家和太空计划进行合作的资金,包括苹果也是。 说到两馆的定位,我们会说到城市的IP,IP这个词现在用的很多,但是好的IP永远是跟别人不一样,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明确的特点,这就是我们认为IP和城市之间的关系。结合深圳这个城市,我们两馆在最开始没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美术馆,我们在给所有的理事会、在学术委员会的报告当中,定位自己是“艺术综合体”。 我想光明本身就具备着各种各样的特点,光明的历史、当下、未来,甚至是在地,而每一个这样的特点,包括在这座城市所处的位置,自身的特色,发展的路径里面都可以找到很多属于光明的特点,包括光明前段时间打造的美术馆、“用艺术之光照进科学之城”的口号。当然我们回到若干年后再看这段历史的时候,科学与艺术之光在这里可能是特别好的交汇点和交融点。 数字美术馆、智慧美术馆其实在国内是相对空白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面,深圳这么多科学技术,其实艺术都有所涵盖。光明区在深圳处于城市发展未来的取向上,因为深圳在于敢闯、敢实验、敢尝试,因此光明有很多可能性,而且可以造就国内的很多首创。有这样一个实验的基地和平台的基础上,光明的艺术机构可以做成全球性的智慧美术馆。我觉得恰恰在这点上光明有基础,有能力,甚至是有实力可以把这件事情起码做到从深圳发声,在中国回响,形成世界的回音,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从光影和城市发展的话题来讲,可以从绿色能源、艺术观念、社区发展三个层面考虑这个事情。 第一,光影的能源模式。从最古老的钻木取火到现在广泛使用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任何艺术家的作品呈现,总会消耗能源。是否以绿色环保的途径获取城市光源?获取绿色能源的途径是否有多种可能性?这些问题的思考可能是城市迈向绿色发展的关键;第二,艺术家观念的表达。创作公共艺术的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达一种独特的观念;并且,通过这种观念反映时代特征和地区发展理念,从而促进地区进一步良性发展;第三,艺术与社区发展的结合。光影艺术必须是跟当地社区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今天开幕式后,展览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居住在此地的社区居民对艺术装置的评价以及使用的感受,是艺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影装置如何在光明区生根发芽,建议将所有光影装置形成一个群体网络,作为展示城市文明、城市环境发展的重要维度。因为单个装置发挥的作用比较微弱,但是当它成为一个网络,它就会由点及面带动思考,并且形成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深圳的发展一直非常快的,如何通过光影艺术反映这种特征是个有趣的话题。我用两个关键词回应地区文化发展:一个是未来性,希望我们的公共艺术不能仅仅体现当下,还要往前看得更远,可能未来5年、10年,甚至20、30年,反映一个地区的目标或者方向,城市的发展才会更有动力;另一个是在地性。城市发展得很快,但是如果发展的成果不能惠及当地的市民,或者当地社区的居民,这种发展也是不成功的。所以如何把我们公共艺术的“未来性”和“在地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所在社区居民,让社区居民为自己的社区感到自豪,是公共艺术很重要的作用。 创作之初,我就和合作的智能团队保持紧密的联系,从光影艺术探讨到科学跟人的关系,我们觉得应该用一种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展现光影。因为现在我们的科技高速发展,周围环境充斥着过度的人造的光,这是一个技术转换的过程。回溯到电气和灯光发明之前,我们看到最绚烂的颜色应该是自然的彩虹,所以我想把这个最自然、本真的东西再现到环境里,用科技把自然接在一起,通过平实的装置跟公众沟通。于是我考虑是否有更艺术的方式,更节制的方式呈现出它的光影美感,最终我们想到用一种低科技的手段去呈现光影——选择光的折射原理。公共作品也会考虑到公园的受众,公园里的家庭和小朋友非常多,现在小朋友背着书包在学校,放风的时间很少。我这次做的作品有点讨巧,通过粗浅的物理常识,为公园带来一些小变化,为公园里的家庭、小朋友带来一些放风的机会。 我在创作上比较希望探索和展现人跟自然的关系,利用自然本身创造作品,而不是强制性地介入自然。比如声音艺术,现在我们周围环境也有声音,这个声音对于我们意味着生活的“节奏”,现在在国际上有很多声音实践,比如特地为马路设计不同的肌理,汽车在上面行驶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节奏和节拍,我觉得这样的声音非常有意思:声音设计的功能化——在漫漫路途当中有一些小节奏,为驾驶员的行驶安全性、情绪愉悦度都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在无锡寄畅园有一个最古老的声音作品,它利用惠山泉水流动制造声音,当泉水通过假山的空腔会发出非常美妙的声音,人称“八音涧”。 我对光明区的直觉是“共生”,因为“共生”里要涵盖艺术的生活,同样要有一个多维度的交流,而光明区的发展承载着科学的理念。我们在作为公共空间的公园里对谈,公园让不同的人都凝聚起来进行交流,这是其中一个作为场所的纽带,而文化和艺术是另外一个维度的纽带。 文化艺术代表着我们一个城市的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度,全球最好的城市如伦敦、巴黎、纽约、洛杉矶,它们在城市建设到了一定的高度后,同时具备非常强的文化建设度和艺术引领性。 所以我觉得文化艺术可以成为连接城市和区域、各个行业和领域、不同生活范畴的良好纽带。我对光明已经有过非常多的了解,光明的自然基底在深圳乃至全国有非常好的基础,而光明区在中国作为顶尖科技的一个阵地,要用艺术和文化作为连接点,在文化建设里面大展拳脚,串联起这么好的自然和城市的肌理,乃至串联科学计划的发展。 光是万物生长的能量之源,滋养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理想家园,焕发生态城市向上生长的精神与活力。 2022年深圳光影艺术季光明分展区以“向光之森”为主题概念,以光明各个绿地公园、商区空间为舞台,通过人工智能科技、光影新媒体艺术等呈现手段,将科技与艺术、白昼与夜幕之光点亮自然绿地,探索生态与智慧相生、科技与情感并存的公共空间之可能,勾勒城市与自然向光而行的未来图景。 “向光之森”呼应光明区盎然丰富的自然景观,以新科技、新媒体营造人与自然向光共生的空间,在自然中构建城市生活的时尚新场域。 向光之森 深圳光影艺术季光明展区 展览时间 2022年12月-2023年2月 开幕时间 2022年12月15日(周四) 15:30-18:40 展览地点 光明主展区:深圳市光明区明湖公园二期 光明分展区:光明街道回归亭公园,公明街道红木小镇,新湖街道新陂头滨水休闲区,凤凰街道塘家体育公园,玉塘街道玉龙湾公园,马田街道根竹园公园,深圳光明国际汽车城,深圳光明万达广场、深圳光明蓝鲸世界、深圳光明大仟里 主办单位 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承办单位 深圳市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办事处 深圳市光明区公明街道办事处 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 深圳市光明区凤凰街道办事处 深圳市光明区玉塘街道办事处 深圳市光明区马田街道办事处 协办单位 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宣传部 深圳市光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深圳市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 华侨城光明集团 深圳市光明区汽车城投资有限公司 深圳市宏发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广东龙光集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龙光商业广场分公司 深圳光明万达广场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策展人 杨勇 策划执行 深圳市上启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编辑:尹余、张艺洺
设计:黄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启艺术”(ID:shangqi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