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终端一拉即合,华为笔记本重构“超级生产力场景”

超级终端一拉即合,华为笔记本重构“超级生产力场景”

未来PC的创新演进方向远不止是“单终端创新”,而是一定要放在整个万物智联时代的大变革趋势与混合办公的具体场景之中。


作 者 丨 宿艺
编 辑 丨 子淇


又到年底总结盘点时。

这已是媒体,以及很多办公与商务用户的“保留动作”,但同样还是“头大时刻”。一是年度盘点需要寻找的信息量巨大,并且还要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组合,二是图片、视频、文档、聊天记录等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终端设备之中,彼此跨屏操作与内容传输极为繁琐。

不过今年入手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之后,《壹观察》发现上述这些痛点已经“不再是难题”,甚至过去需要一周左右时间的工作仅需两天就已完成,并且还治好了之前因繁琐工作量带来的“拖延症”问题。

可以说,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不仅是如今媒体从业人士和“打工人”的“生产力利器”,也是智慧办公的“效率倍增神器”。

华为超级终端一拉即合,年终复盘更高效

相比往年,《壹观察》今年的年终复盘多了更多视频素材,并且因为之前喜欢用手机、平板、笔记本剪辑不同需求的视频,以及随手处理WPS等文件,导致不同类型的素材分散到各个设备之中,导致查找、分类、整理和传输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之前《壹观察》常用的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云盘、移动硬盘等形式,要么解决不了相关文件的快速定位和分类整理难题,要么就是在传输过程中极为繁琐,甚至会影响素材质量。

华为智慧全场景布局的重点能力—— “超级终端”,拥有变革体验的全新“解题”方案。比如通过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与华为平板、手机等设备通过“一拉即合”,既可将平板作为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扩展屏”来使用,还可以在多个设备间进行自由跨屏拖拽图片、文档、视频等文件,并在还能同步进行跨屏编辑保存,就像“在同一台设备间流畅操作”,从而大幅提升跨屏协同的实际工作效率

值得关注的还有两点:

一是尽管其他品牌也跟随华为推出了类似“多屏协同”功能,但窗口大小是固定的,无法自由变换,这在一些“ 横屏类应用”体验中并不友好。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与手机的多屏协同最多可支持1个竖屏主窗口和2个横屏大窗口,后者更加类似“PC窗口”,可以让移动应用更接近PC屏幕的操作体验,从而更好地提升跨屏、跨生态的高效办公体验。

二是华为最新设备都支持“多屏同色”功能,比如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与我手中华为平板、P50 Pro手机在视频与突破的拍摄、编辑处理过程中皆可保持屏幕颜色的一致性,这点对于媒体和影像创作者来说非常友好。

年底总结盘点过程中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信息碎片化”,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还具备两大重要的创新功能:

智慧搜索”。通过“一拉即合”的跨屏协同能力,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既可实现对PC、平板、手机的跨端搜索能力,快速精准地定位所需素材,省去了过去挨个设备查找内容的繁复操作,又可搜索外网信息,实现“统一入口”的高效内容直达。

比如《壹观察》想搜集今年华为笔记本的相关内容,通过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端的“智慧搜索”,就可以搜集到笔记本内今年撰写的相关内容和素材储备,也可快速精准定位到用手机拍摄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还可以搜索到在平板端日常随手编辑的视频成片,从而大幅提升素材的跨屏搜集整理速度,并且支持资料分类搜索也不容易遗漏任何一个拥有的素材内容。

超级中转站”。“超级中转站”功能支持在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平板与手机上将文字、图片、文件、链接等内容的长按拖入,用户即可在跨屏智慧搜索过程中随手将有用的素材和文件直接拖入超级中转站,实现快速、批量的跨设备传输,也可进行历史内容查询、重复使用、批量删减等功能。这让《壹观察》摆脱了过去需要使用微信“文件传输助手”这类第三方应用的频繁上云传输,或者使用物理U盘的重复复制粘贴与插拔操作,并且这个过程几乎并不会额外占用存储空间,可以非常明显地提升年底总结盘点这类大量信息整理的效率与便捷体验。

《壹观察》还比较喜欢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大文件传输”与“智慧会议”功能。

比如在笔记本端查找手机端拍摄的动辄1GB以上的视频素材,传统第三方传输工具要么上传下载过程复杂,提升速率还需要会员付费,要么就会经常出现视频文件被压缩问题,而手机与笔记本之间的有线连接与数据传输也同样繁琐。“大文件传输”与“一拉即合”的跨屏协同组合,让这种烦恼“都不是事儿”:直接在PC端查找或搜索手机端的视频素材,直接拖拽即可完成,并且传输速度非常快,简直就是“无线党”的最佳传输利器。

“智慧会议”中的“AI纪要”则让《壹观察》与团队中的小伙伴在线沟通过程中不用再担心“会议纪要的整理”难题,“AI慧眼”与“AI音效”则不用担心在咖啡馆、公园甚至是地铁场景中也可以放心进行清晰地细节沟通,而“实时翻译”功能则让《壹观察》可以更加方便地观看和查找国际媒体的相关报道,以便于更好地搜集行业资讯与完成年度盘点工作。

《壹观察》之前评测过的华为MateBook 16s笔记本同样是年终总结的好帮手,作为全球首款i9 Evo认证的笔记本产品,其性能和稳定品质都经过了严苛认证。尤其是专业16寸大屏对于摄影、剪辑等专业创作人士。毕竟这类人群的年终总结都会以照片、视频等文件为主,对视觉呈现细节和性能的要求也会更高。

由此来看,华为多年来在PC领域聚集“智慧办公”的理念绝非一句口号,而是通过不断的产品迭代,以及在华为智慧全场景战略中的深度融合,真正将其打造成为华为PC的显著差异化优势与“智慧办公生产力新标杆”的强势行业引领地位,这也是《壹观察》在今年总结盘点工作过程中最强烈的上手体验。

重构“超级生产力场景”

PC作为现代办公“生产力工具”代表,很多办公和商务用户过去都将其与苹果“画等号 ”。一方面原因是苹果确实长期在PC行业中处于创新引领地位,尤其是在重视性能与轻薄的商务办公、创造力人群中影响力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则在于苹果强势品牌与封闭生态带来的“护城河”优势,这也让苹果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生产力标准制定者”。

作为PC行业近年来最重要的“破局者”,华为在进入PC业务之初余承东就明确提出了两个“ 小目标”:“给用户带来最具创新性的PC体验”以及“成为行业主要玩家”。

为此华为并没有向其他品牌一样对苹果 笔记本“跟随创新”,而是选择了全新的探索道路,具体来讲就是:基于自身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成功经验、先进理念与供应链体系,对传统PC产品进行“降维”冲击;通过深入系统底层的软硬一体化创新,改变过去PC行业对芯片+系统+供应链的单纯“拿来主义”;通过智慧全场景布局的“超级终端”,通过跨屏协同、跨生态体系连接,以及数据与服务的自由流转,来解决用户在混合办公时代对整个“生产力场景与智慧协同交互”的完整进阶需求

换句话说,是华为充分基于自身的技术与产品创新优势,以及对当今办公与商务人群使用场景与痛点的准确洞察,让自身跳出了苹果 对PC的“规则定义”,并且将“生产力”比拼拉升至“整个移动办公场景”的更高维度对决,而后者恰恰是苹果 相对于华为的真正“短板”,从而让华为自身成为PC行业“智慧办公”、“高效生产力”与“更好跨屏交互”的新标杆制造者。

更加重要的是,华为无论是“超级终端”还是对“智慧办公”PC创新探索路线,对于用户而言都是“强感知”的,这也是华为近年来在PC行业大势下滑的情况下一路启动强劲“逆增长”模式的重要原因。

Canalys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华为一直是中国PC市场最强劲的“增长发动机”:第一季度同比增长44%、环比增长47%,第二季度同比增速101%,第三季度更是增速高达109.9%,与之相比其他主要品牌不是持续下滑,就是处于“微增长”状态。

而在苹果笔记本视为“传统优势”的轻薄本市场,华为的表现同样强劲:整体轻薄笔记本份额18.6%,同比大幅提升近7个百分点;线下轻薄笔记本市场份额26.2%,份额提升7.1个百分点;在5000元以上价格段的轻薄本市场,华为份额更是高端28.7%,同比提升了8.6个百分点。

根据京东平台实际购买用户的评价,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用户好评度高达96%,排名集中度第一评论就是“方便快捷”,而同尺寸的Apple MacBook Pro 14英寸用户好评度仅为94%。

同时根据Chnbrand发布的数据,华为笔记本成为2021年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C-CSI)品牌排名中,笔记本行业品牌排行榜的NO.1,这也是继登顶中国顾客推荐指数(C-NPS)排行榜之后,华为再次在笔记本行业拿下头名。

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市场份额、增长速度、产品口碑,用户品牌美誉度等多个重要维度,华为都与苹果在笔记本市场“正面硬扛”,尤其是商务办公人群重视的性能轻薄本的“生产力”市场。

《壹观察》认为,华为在笔记本领域尤其是“生产力场景”的持续创新引领,以及用户与市场的高认同度,再次证明了PC领域的创新和增长远未到“天花板”。而华为带给PC行业的新启示非常重要:未来PC的创新演进方向远不止是“单终端创新”,而是一定要放在整个万物智联时代的大变革趋势与混合办公的具体场景之中,必须重视用多终端协同创新来解决用户如今在“单终端+复杂工作场景”下的现实瓶颈难题

这其实也是《壹观察》在今年年终总结盘点工作时最强烈的直观体验。华为超级终端带来的万物互联绝非只是理念和噱头,而是不断让科技创新走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工作场景之中,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对PC“生产力工具”、“智慧体验”与原有办公效率的固有认知。



   

END

「壹观察」创始人宿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观察”(ID:guancha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