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中的用户预期

产品设计中的用户预期

周末回复咨询的时候,有同学问了个这样的问题:
用户预期是个很虚的概念,该怎么去理解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设计符合用户预期?有什么标准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个生活中的例子:
去商场购物,看到类似的玻璃门的把手,知道怎么开吗?向前推还是往后拉?

有人反映搞不清楚,感觉很不方便,然后投诉,于是老板就拿出两张贴纸粘了上去,然后门就改成了这样

似乎好像区分清楚了,但当开门的时候,心里又要想着“什么是推”“什么是拉”,默念方向,然后颤微微用手尝试着“推拉”。这下不只需要靠手,更需要头脑来判断了,更累了。
于是我这几年刻意观察了很多把手的变化,包括后来看到这个方案[原图没了,请自行脑补],设计者说“由于门把手的放置不同,用户在操作上存在不同方式,左边的门,用户会下意识的去推门,而右边的门用户则会下意识的去拉门。”从意识的层面去思考用户行为,是挺新颖的视角。但我都仍存疑问,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直到最近看到一位工业设计师的竞赛作品,才恍然,这应该是我想要的方案。门把手的设计满足定位预期,能让用户不假思索的完成“推或拉”,同时又对行为有一定的约束,避免误操作的发生,比如推的一侧的门,是不可以拉的。拉的时候如果想推,是会硌手的。

回看以上三个阶段。从可用性、下意识认知和行为引导上,很明显能够感受到在解决“如何更好地开门”这个问题上由低到高的差别:


于是,我理解的符合预期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在保证基础可用性的前提下,方案与用户的常识保持一致,对可能的行为提前预判并给予指引或约束。

围绕这点,我们看看移动产品的用户预期怎么做?

先说静态的预期

这类在信息布局型的方案中最为常见,举个近期项目的例子,大概意思是:提供兑换功能,用户可以把当前账户中的额度选择性地兑换成券,兑换过程要给予适当的反馈。于是同学产出了如下方案:顶部展示账户总额度,中间模块为兑换操作区,兑换结果在按钮之上小字区域展现。



仔细观察,这种信息模式和支付宝还款、微信提现、美团支付的框架很类似。从信息层级的角度看,底部按钮和顶部金额属于第一优先级;在关联性上,用户会主动地屏蔽掉其他区域,把两者自动建立链接:无论是提现还是支付,操作对象应该都是顶部突出展示的金额,这是通用的设计框架长期应用而形成的用户预期。


同样,如果相似的设计模式带来的不是相似的用户预期,用户就会觉得疑惑,也就影响到了可用性。回看这个方案,底部按钮并不指向顶部总金额,而是与兑换操作消耗的金额有关,顶部金额只是纯展示而已。这就违背了常识,出现了预期问题

再说流动的预期

用户预期不是固定的,与场景、对象、时间都有很强的关系。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场景,对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段,可能都有很大的差别。

以微信的撤回功能举例:

消息撤回了,对方原本看过的内容突然消失了,所以文案「XX撤回了一条消息」的出现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消除对方的疑惑。


但对用户自身而言,撤回记录显然不太重要,“撤回”背后的动机和后续动作才更重要,很多的撤回是因为已发消息出现了错误,需要再次编辑,然后再发。如何更快地引导用户的动作,如何判断用户修改的可能,这是设计背后的思考。于是方案在预期的牵引下发生了流动[如下图]。

a:正常发出一条消息

b:撤回后,出现「你撤回了一条消息,重新编辑」

c:点击“重新编辑”,撤回的内容在输入框中重现

d:整个动作结束5分钟后,记录调整为撤回了一条消息」,不再显示编辑入口。


方案的背后体现的是对潜在用户预期的照顾
a:能看到发出的消息
b:撤回后可能想修改后再发
c:更便捷的修改
d:时间很久了,应该不会重发了

撤回过程的不同方案体现的是不同节点用户流动性的预期。

小结

阿兰·库珀(Alan Cooper)在《About face》这本书里提到,只有当设计方案[即设计模型]更靠近于用户预期[即用户模型],用户才会觉得产品更好用。


对于移动产品方案的设计,静态的页面框架要多关注信息优先级的处理,而动态的方案变化则要更多关注场景的变化,以及探究用户行为背后真实的诉求。


以上

谢谢阅读

相关阅读

打造符合预期的安全感-安全感知与心理预期

------------------------------------------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
1-“设计约束”应用拆解
2-“默认设定”体验再思考
3-“安慰剂”体验探究

4-“逆向导航”体验探究
5-设计等待的多维度考量
6-产品创新思维-分离与替换
------------------------------------------


“点赞或在看,都是莫大的支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叶鲁设计思考”(ID:yehloo-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