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赟
批评家,独立策展人。
生于1984年,湖南郴州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毕业,曾任艺术国际网编辑部主任、长沙力美术馆执行馆长,深圳祥山艺术馆副馆长;2020年第六届深圳青年艺术周策展人,2021年第四届大湾区生活艺术节策展人,现为雅昌艺术网专栏评论家、独立策展人工作生活于深圳。
早期工作生活于北京,主要从事媒体工作,期间发表了大量的艺术批评和学术理论文章,主要评论文章有《尤伦斯中国盗梦》、《美术史的终结与艺术史的书写》、《文人画之后:新水墨谱系考古》、《中国式双年展》等。2014年受聘任职长沙力美术馆执行馆长,2018年任深圳祥山艺术馆副馆长。主要策划有《异乡人——当代族群经验研究展》、《时间的边缘——2019湾区当代艺术联展》、《二线插花——深圳当代艺术2019》、《走街串象——2020深圳青年艺术周》、《时间的河——2021湾区当代艺术联展》、《在河之洲——2021湾区当代艺术联展》等学术展览活动。
2008年作为主要策展人之一策划由时任宋庄美术馆馆长栗宪庭先生组织的《生活在宋庄——宋庄艺术家群落田野调查展之三》
异乡人
《异乡人——当代族群经验研究展》为巡展,2018年分别于浙江温州年代美术馆和深圳祥山艺术馆展出。
Dudu:
郭赟好!据我所知,你在北京是从艺术专栏写作开始,然后来到深圳做民营美术馆长,如今成为独立的中青年策展人。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转折点是你印象深刻的?
郭赟:
早期是做媒体,后来转向做机构,目前主要是独立策展人的身份。其实我个人很喜欢媒体工作,也喜欢写作。但是媒体的权威和意义被消解得太厉害,简单地说就是媒体受限太多,导致创造力不够,最终成为了跟随者。民营美术馆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除了跟媒体相似的受限,还受限于资本。时常会想到“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也努力尝试和学会合作。
Dudu:
从纯粹的写作到具体的美术馆管理,你认为美术馆体系的艺术和大众文化有一个明确的边界吗?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和作用的?
郭赟:
美术馆是精英文化的象征,艺术一直都是精英文化,现在依然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和“生活即是艺术”拉近了和大众的距离,但是美术馆试图去迎合大众从根本上是本末倒置的,或者是对美术馆和艺术的巨大误解,美术馆的核心是要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公众可以以任何方式参与,但并不意味着附庸或者媚俗。现在有很多美术馆的公教活动或者公共艺术项目会出现在大众视线中,美术馆和艺术成为了新型消费方式,这是社会消费和资本对美术馆的影响,但是也可能是反噬。
Dudu:
在深圳这几年作为美术馆管理者,你觉得民营美术馆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郭赟:
挑战在于不确定性,来自资本和体制的压力。机遇在于民营美术馆虽然已经很多,但是还远远没到饱和。况且,依然没有一条成熟的路径。
Dudu:
我知道你走访了大湾区许多艺术家工作室并且做了许多方面的调研和研究,也策划了两届大湾区年轻艺术家的展览,你对大湾区艺术现象有哪些思考和予以回应?
郭赟:
这个区域的青年艺术家比我想象中的要好,而且他们在艺术上的实践和尝试是有可能成为未来艺术的方向之一的。并没有被判断和定义,这也是我持续不断地关注这个区域年轻艺术家,甚至草根艺术家的原因之一。
——当代族群经验研究展
《异乡人——当代族群经验研究展》为巡展,2018年分别于浙江温州年代美术馆和深圳祥山艺术馆展出。
Dudu:
你的人生慢慢步入中青年,有了婚姻和孩子,37岁以后的人生有什么感悟?
郭赟:三十七岁
去年,很谨慎地过完了自己三十六岁的本命年,便开始蠢蠢欲动地畅想着可以开始肆无忌惮地声色犬马起来。不料,开年一波疫情给了当头一瓢冷水,浇灭了在盛世中恃才放旷的幻想。老实说,疫情虽然延续了两年余,但是只有真正处于漩涡的中心,猜能切身体会到那种近乎绝望的无助、苦闷与狂躁。
在封城的日子里,出门要限时,要靠放行条,要每天排队做核酸,对于一个 libertarian 者而言,便是最大的灾难。与此同时,作为策展人依然在试图推进某些展览,依然在紧密关注艺术的动向,依然在环顾满屋子的艺术理论与文献,这些与外界的寂静并置,就像一些荒诞的幻影。与幻影作激烈的斗争,无疑也是理想主义者的宿命。疫情依然在延续,而封城的后遗症也依然在延续。但是,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加强大!
左联作家殷夫翻译过一首小诗,名为《自由与爱情》,如果说zuo yi 们献祭的是理想与时代,小fen hong 们捍卫的却是献祭者堆砌的美丽新世界。左翼们如果知道今天的结局,大概也会莫名惊诧而怒踢棺材盖吧。之所以说到这个,是因为这个敏感的词语,大多数人既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也无心或者无有勇气去追逐。宣称自己是独立策展人多少有点世故,但是从内心来说并非有意标榜“独立”,仅仅只是一种无法抗拒自己内心的不合作状态。很多朋友都在关心我这种自由的状态,但鲜衣怒马本来就非我所求,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才是我真正心所向往之,何况,我所感受到的是衣前所未有的鲜,马前所未有的怒!听起来好像挺阿Q,但这是一个自由职业者的真实。深圳的创业者挺多的,但是独立策展人、职业艺术家和自由撰稿人其实挺少的,而这恰恰是作为经济特区的艺术生态所匮乏的,不管有多少人拒绝承认,自由的生态才是城市的灵魂!那些可以被称之为生态的东西,并非那些唱赞美诗和靡靡之音的在册艺术家以及冠冕堂皇的双年展和艺博会在构建,而是来自野生的力量。我只是跳出舒适区,把自己扔到野外去。
无论如何,三十七岁已经直奔四十而去了,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不相信命运,年近不惑虽然总是努力让自己通透点,但是往往也对某些玄秘现象兴趣盎然,比如三十七岁这个事。艺术史上三十七岁仿佛是一个凶岁,拉斐尔殁于三十七岁,卡拉瓦乔殁于三十七岁,梵高殁于三十七岁,劳特累克三十七岁、华托三十七岁……不过,回头一想,幸好我不是天才,就算是天才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毕加索等等高寿的也多了去了。虚惊一场!
转眼间离开北京来到深圳已经四年有余,很多朋友以为我已经离开了深圳,其实没有。虽然经历了诸多变故,物是人非,但是并未曲终人散。
在全球化语境中,地缘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文化的发展,同时,地域文化与中心文化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而社会学强势介入当代艺术创作乃至理论研究则使得情况更加复杂化。
Dudu:
最近你从美术馆辞职以后成为独立策展人。你知道深圳是一座定义为“时间”价值的移民城市,这对你的艺术实践和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如何面对新的挑战?
郭赟:
“效率”在我看来对艺术是一种伤害,商业需要快,艺术却需要慢。而策展人介于二者之间,需要效率,也需要慢下来思考。挑战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是否还能敏锐地把捉艺术的动向,这既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不断反思自我。
Dudu:
自从资本介入艺术以来,今天的艺术家似乎越来越商人化或娱乐化。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商业粉饰出的艺术化和娱乐粉饰出来的艺术化。从一个策展人和写作者角度你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郭赟:
大浪淘沙吧。时间会昭示一切,但是在这个时间的过程中,策展人、理论家、媒体以及所有在艺术这个链条中的人会决定摒弃哪些污浊的泥沙。克罗齐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策展人有策展人的工作,剩下的是史家的工作,如果说还有艺术史的话。
深圳四十年当代艺术现状呈现
走街串象——2020深圳(盐田)青年艺术周当代艺术展一场发
生在深圳的全国一线城市中代表性青年艺术家的联展。图为策
展人郭赟为区领导讲解展览
泛大湾区区域当代艺术生态调查(青年艺术家生态)
郭赟
2003-2007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主修美术史专业。
2007-2008年工作生活于宋庄。
2008年作为主要策展人之一策划由时任宋庄美术馆馆长栗宪庭先生组织的《生活在宋庄——宋庄艺术家群落田野调查展之三》。同年,策划《首届宋庄青年艺术展》。
2009-2010年任艺术国际网编辑部主任。
2011年创办艺术圈网。
2012年组织策划《艺术媒体主编沙龙——2012当代艺术提名展》。
2014年任长沙力美术馆执行馆长。同年在雅昌艺术网开设批评专栏;文章《文人画死了之后》入围2014首届“南京国际美术展”。
2015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讲授《大众传播学》课程。
2017年发起创办未来艺术基金会。
2018年任深圳祥山艺术馆副馆长。同年,策划《异乡人——当代族群经验研究展》。
2019年策划《时间的边缘——2019湾区当代艺术联展》。
2019年策划《二线插花——深圳当代艺术二〇一九》。
2020年策划《物相——郑孟梅个展》,《社会寓言——周金华个展》,《走街串象——2020深圳(盐田)青年艺术周》,《花非花·物非物——彭丕&肖映河个展》等。
2021年在坪山美术馆《山·河》公共艺术项目中作《策展及艺术判断》主题演讲。
2021年策划《时间的河——2021湾区当代艺术联展》,《在河之洲——2021湾区当代艺术联展》(南沙巡展)。
2021年任《磁场:张弛x韩建宇双个展》学术主持。
2022年策划《金竹山计划:黄于纲个展》。
2022年策划《形之下——唐明伟个人作品展》。
主要文章
宋庄的那些事儿
美术史的终结与艺术史的书写
中国式双年展赶英超美
尤伦斯撤离中国大陆的前世今缘
那些自娱自乐的艺术圈“权力榜”
新文人画之“庸俗价值观”
新水墨之笔墨语言流变
艺术全球化的陷阱
ANDEREAS BLANK’STUDIO
Hilde Overbergh’ Studio
POINTS of RESISTANCE IV: SKILLS FOR PEACE 柏林画廊周隆重推出
Poppy and recollection—黄佳、夏鹏、王凯凡、Clara Broermann抽象联展
POINTS of RESISTANCE IV: SKILLS FOR PEACE-(柏林画廊周隆重推出)参展艺术家作品
CY • TWOMBLY -赛•托姆布雷
展览现场:变奏 - 新千年以来的青年艺术
中谷芙二子
柏林展览现场:透过门槛观看Looking Through the Threshold
ART 22 条
关于ART 22 条 —— 孙策篇
关于ART 22 条 —— 沉默篇
关于ART 22 条 —— 杨重光篇
关于ART 22 条 —— 廖廖篇
收藏&生活-陈石ChenShi
德意志归来-夏鹏 XiaPeng
德意志归来-杨重光YangZhongGuang
德意志归来-吴霜 Wu Shuang
德意志归来-张博夫 Zhang BoFu
德意志归来 - 徐升Xu Sheng
绘画的巴洛克本质 — 石磊
不为塑造而塑造 — 谢蓓
毕业十年 — 岳一川 Yue Yichuan
毕业十年 — 施 翔 Shi Xiang
毕业十年 — 太 平 Tai Ping
新·艺术生产者 >
新·艺术生产者 | 吴桐禹 - 以艺术家视角和藏家共情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u Laboratory”(ID:du_laboratory)。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