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值满盈】-001-论沟通之一

【槽值满盈】-001-论沟通之一









有关工作和生活周边



我槽值满了,释放一下



我就这么一说,你就这么一听



很多年前(约2015年)还在腾讯时,我曾经写过一篇分析沟通的文章(点此回顾)。主要聊的是沟通的本质。当时这篇文章先发在腾讯内部论坛KM上,很多人看,后来又被“腾讯大讲堂”公众号转载,最后等到我想把它发在自己公众号上时,已经没办法标为原创,所以现在你能看到的那篇文章,是以转载形式存在的








本号早期的文章乱写一通,后来自我感觉行文水平高了,以前的文章越看越羞耻,就删了不少。但这篇论沟通的文章是唯一例外,不管从诞生时间上,还是留存状况上看,它都可看做是本号的开山鼻祖。



删那么多却只留下它,可见我对沟通的重视。这种重视不是没有原因的。








今天又聊沟通的原因,与沟通这件事本身很重要也有关系。还因为我在这么多年的项目工作中,依然还会遇到很多不会沟通所导致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没超出那篇文章的范畴。现在说的算是一种扩写,并且也想试图深入一下,希望能对你有用。



沟通其实是所有事情得以开展的先决条件
,而游戏项目的开展,正是以海量沟通为基础的。尤其像动效这种需要跟多个环节对接的岗位,更是重视沟通能力。我在招人的时候最看中候选人的几个特点之一,就是拥有比较强的沟通能力。



那啥是好的沟通能力呢?简单说就是既能快速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又能迅速理解别人的意思。在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措辞,也属题中之意。



今天先说说几个误区。



误区其一,话多≠好沟通。




话多就是好沟通能力的体现吗?




并不是!有时候我们反而很怕话多的人。








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需要以繁复的语言去描述。正如我们对动效复杂程度的要求一样,你要用尽量经济的方式,表达清楚要传达的信息就好了。言简意赅才是表达能力的基础体现。常见的话多通常表现为车轱辘话片汤话。擅长这两种讲话方式的人,最浪费人生,不仅浪费你自己的,也浪费别人的。



车轱辘话就是重复阐述拥有同一个含义的不同句子。有“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句话”的效果。








据我的观察,这种话通常出现在对表达能力不自信的人身上,他们以为话多就是社交牛逼症,殊不知真正的牛逼症是那种话多却有梗的说话方式,而不是不停重复多句有着同样含义的话。








“我利用它的特性制作出了特有的效果。对,就是研究了一下它的特殊性,根据它的这个特殊性,为它定制了只有它有的效果。”,这就是一坨典型的车轱辘话。




另外,无法深入解释时几乎必然会出现车轱辘话。比如著名的“脱口秀天花板”周奇墨曾有个段子:他父亲在国外时,通过不停重复的对外国人说同一句山东话,来试图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他吐槽道:对方听不懂你的话并不是因为听不清,而是因为根本不懂山东话。你重复再多次,对方也听不懂。








无法将某个词、概念或者想法进行分解或进一步解释,从而让它变得容易理解时,就会试图通过不停重复该词本身来让别人理解,进而变成车轱辘话表达方式。这是很多这类表达形式的形成原因。








这时候表面上看起来你说了很多,但其实和说一句话没什么差别,事情依然没有被解释清楚。



怎么避免呢,还是那句话,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用对方能理解的各种符号对你的概念进行分解,同时注意配合一些别的修辞。








比如说做比喻通常是一件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比喻作为一种事实上的高级修辞手法,通常也不太好掌握,用了错误的比喻还会让原意更难被理解。这部分我们以后再聊。








退一万步,即便你做不到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或者不太会利用修辞。最少也应该学会分解概念,层层递进的去解释不好解释的概念。









就像上边的例子,好一点的做法可以这样:









“我利用它的特性制作出了特有的效果。对,就是研究了一下它的图形特征,它是个圆形,所以我给它设计了更适合圆形的弹动动画。








仔细看一下,前后两部分是不是有分解,是不是有递进关系,最后是不是更好理解了?









如果有人不明白什么是弹动,就再进一步,可以加入比喻:









“我利用它的特性制作出了特有的效果。对,就是研究了一下它的图形特征,它是个圆形,所以我给它设计了更适合圆形的弹动动画。就像熟鸡蛋,弹弹的感觉。








这样基本上所有人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而且这样的表达形式是有非常严密的结构的,有立论,有解析,还有生动的修辞,通过递进结构结合在一起,对方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解释过程中,就都会跟着你的思路去了。



另外一个片汤话,其实就是看似高深实则言而无物的说话方式,多出现于领导讲话,非专业人士置喙专业领域等情况。具有典型的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效果。








“咱这个设计既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又不失为一种新的表达。作为公司产品线中重要项目的一部分,可以说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这边呢就是说想要表达的一个意思是,这个问题目前还不太好回答。你要说向左我觉得可以,向右其实也没错,总之我们需要谨慎考虑,然后才好找到问题的关键。”









除了领导垃圾话这种特殊场合,在本篇所讨论的范畴里,多指不求甚解的情况。本质上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不是技术性问题,实属心态问题。这边的建议是要虚怀若谷。



误区其二,不建立语境=自说自话的尴尬人。




沟通本身也需要先决条件,就是共同语境。我们常说的默契,其实就是共同语境的长期建立所形成的效果。



好比是一幅写实画(相对抽象画而言),也需要一个背景作为它自身营造的虚拟空间的环境,即便背景是类似中国画中常用的留白,也是一种背景。画里的其他东西都以此为依托而具备了合理性。



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难理解的事情,他们天然忽略了别人的脑袋和自己脑袋的差别。“自己知道的”和“别人知道的”之间的差异,通常不在这类人的考虑范畴之内。








比如,没有任何铺垫,上来就一句“定在了下午两点”。



请问,谁能知道这说的是啥?什么事情定在了哪天下午两点?








咱仔细看一看说这句话时说话人脑子里的回路。








“我看到消息说那个设计展总算定好时间了,就是元旦假期第一天的下午两点”








“我太厉害了,我要告诉身边的人”








“我要尽快说出这条信息,要快”。








于是身边人就一脸懵逼听到这句话。








但是,如果他们之间提前有聊过,或者刚刚就在聊这个事,这句话或许还更容易理解,但我们通常也会为它加上指代性的符号,如“那个展,定在了明天下午两点”。








对比一下最初的版本,是不是完全不同?








回到我们刚聊的默契,“那个展”作为一个两个人独有的指代词汇,构成了对话人之间的特有符号,也是这件小事上他们所独有的默契。








无数的小默契,最终构成两个人之间,或者一个群体之间的大默契,会变成梗,但更多的是提高沟通效率的指代符号,或曰快捷方式








诸如“还在上次地点”,“那我就用那个方法了哦”“你懂的”之类的指代型表达,都是这样形成的。








所以你看,共同语境的营造多么重要。








没有这个自知的人应该额外注意:








首先是你要说的事,是不是只有躯干,而没头没尾?没头不要紧,如果你们提前建立过共同语境,这个头可以省略。








其次,从一个群体出发与另一个群体沟通时,原先的共同语境消失,需要为新群体重新建立前提语境。只有甲和乙知道的事,再和丙说,需要再介绍一遍前提语境,从物理世界的客观现实上讲,丙不能天然得知此一前提语境。








最后,适当放下你的自我,多从第三方视角观察自己,自己知道的别人不一定知道,反之亦然。








不明白?一个不押韵不合折没什么语感的口诀送给你,背会:








你知道他知道,省去语境建立;



你知道他不知道,新建语境;



你不知道他知道,新建语境;



你不知道他不知道,新建语境。





这次就先说到这,我这还有很多槽要吐,下期再见。






















 欢迎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本号 



推荐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OTA五号”作者:欧型兔(ID:cota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