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千年前的岭南地区最流行用什么钱?
1997年,印度尼西亚爪哇海的西北部水域发掘了一艘沉船,因位置靠近印坦油田故被命名为“印坦沉船”。这是一艘10世纪的东南亚籍海船,长约30米,宽10米,原船华丽且装载了大量的货物,包括了大量来自于中国的陶瓷器和其他文物,共计有7309件陶瓷器和6153件非陶瓷器文物,其中还出水了不少南汉国铅钱和银铤。
学界多认为这是一艘从广州贸易归航的商船,船上的钱币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南汉国海贸画卷。
沉船示意图
10-14世纪中国和东南亚、南亚等地进行海上贸易的航线和重要地点示意图
南汉国最为流行的
“乾亨重宝”铅钱
南汉国是五代十国时期据守岭南的政权,由刘隐、刘岩兄弟建立,历三世五主,共五十五年(917年—971年)。得益于刘谦在粤西封州经营多年的军事力量和物资储备,刘氏家族在岭南地区各方势力的角逐中崭露头角。刘隐时期,开始走出封州、进驻广州,奠定了在岭南建国的关键一步。刘隐去世后,其弟刘岩(又名刘龑)继任,公元917年(南汉乾亨元年)在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改元乾亨。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
刘岩登基后,为南汉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政权机构,使刘氏政权从藩镇体制成功转变为王国体制。还精心制定了具体的治国方针,来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和文化,尤其重视货币流通和对外贸易,使南汉步入良好发展期。
南汉之前,岭南地区的货币经济并不发达。南越国时期没有流通的货币,这在南越文王墓没有出土钱币可见一斑;六朝时,岭南地区百姓多用盐米布进行交易;唐代,岭南除用钱外,也用金银、丹砂和象牙等进行交易。
南汉立国后,岭南的货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最为显著的一点是乾亨重宝的铸造和流通。南汉开国之年(公元917年),刘岩即下令铸造“乾亨重宝”铜钱,后来由于铜矿资源缺乏,改铸铅钱,“十当铜钱一”。
“乾亨重宝”铅钱有三种类型,光背、背有“邑”字和背有“邕”字。关于这三类铜钱,目前学界有不同看法,其中一个看法认为三种铜钱分别是三个时期铸造:光背铅钱存世最多,应该是从南汉立国开始铸造,并且流通时间较长的一种类型;背有“邑”字铅钱多被认为是南汉国第三代王刘晟货币政策“城内用铅、城外用铜”在货币铸造上的体现,“邑”字是京城,也就是南汉国政府所在的都城广州之意;背有“邕”字铅钱是刘岩之子刘耀枢被封为邕王坐镇邕州时所铸,由于刘耀枢没几年就因病去世,故此类铅钱数量最少、流通时间最短。
“乾亨重宝”铅钱是南汉国时期最为流行、数量最多的钱币,目前考古中出土了大量“乾亨重宝”铅钱:
1953年至1957年,在广州市及近郊的孖鱼冈、黄花岗、桂花岗及西村公路等四处发现窖藏的“乾亨重宝”铅钱两千余斤;1980年在广州梅花村一处工地上发现一批“乾亨重宝”铅钱重约20公斤;1981年在广州黄华路基建工地出土窖藏的“乾亨重宝”铅钱四五百斤;1999年至2000年在广州光孝寺的发掘中也发现了不少……
除了发现大量的“乾亨重宝”铅钱,还在阳春市发现了冶铸铅钱的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0.6—2米,堆积中含大量炉渣,并出土了“乾亨重宝”石质钱范,钱范为板岩制作,圆角长方形,每个范上有10—12个圜钱模,阴刻钱文“乾亨重宝”。
梅花村工地出土的“乾亨重宝”铅钱拓片
南汉王朝所铸的“乾亨重宝”铅钱在南汉国内使用至南汉降宋,共五十三年,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的铅钱,且使用时间之长也是极为少见的。但由于南汉后期统治者腐败无能等原因,铅钱这种低值货币引发了通货膨胀,最开始的十个铅钱相对于一个铜钱的“汇率”到了乾和六年(公元943年)已难以保障,南汉国政府开始实行“城内用铅,城外用铜,犯者抵死,俸禄非特恩不给铜钱”的规定以聚集价值较高的铜钱。
南汉钱币见证岭南海贸活跃
钱币在岭南的流通,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商品流通,从而影响了岭南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岭南地处沿海,拥有悠久的海贸历史和优良的通商港口,南汉国时期也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这也使得南汉国获得巨大商业利益以维持在岭南的统治。
印坦沉船出水了100余枚南汉国的流通货币——“乾亨重宝”铅钱,此外还出水了铸有及刻有“桂阳监”和“监税(或盐务)上色银”字样的银铤。经考证,这些银铤被认为是南汉国桂阳监铸造,后由盐税专知官陈训等封缄后付予外国商人购买外商货物,随后与中国瓷器等商品随船从广州运往东南亚。
刻有“桂阳监”样式的银铤
钱币是一种介质,为南汉国带来了大量奇珍异宝,南汉高祖刘岩康陵出土了西亚伊斯兰玻璃器,可见南汉政权有着较为稳定的西行航道,与航线沿途国家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在嫁往闽越国的南汉国公主刘华的墓葬中,出土了三件形制相似的波斯蓝釉陶瓶,目前在福州、扬州、广州、宁波、广西等地均发现有此类孔雀蓝釉陶器或陶片,其中广州的南越国-南汉国宫署遗址五代南汉国遗存中出土有孔雀蓝釉陶片十余块,可见这种波斯蓝陶瓶是当时风靡一时的舶来品。由于地处广州的南汉国外贸发达,因此多认为这种陶瓶是在外商运至广州交易后传至各地。
波斯蓝釉陶片
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的波斯蓝釉陶瓶
遥想一千多年前,印坦沉船满载异域珍宝,在珠江口岸卸下货物,引来中国商人的青睐,南汉国铅钱和银铤正是当时的交易货币。收获财富后,外商又采购了满满一船的中国货品,准备运往东南亚销售。
只可惜,这艘船在东南亚海域不幸沉没。这些静静躺在船内的钱币,为我们静静讲述着千年前的繁华商贸互市,见证了五代十国时期岭南地区活跃的对外贸易交往。
参考文献:
陈欣 《南汉国史》
周加胜 《南汉国研究》
全洪、李颖明 《印坦沉船出水银铤为南汉桂阳监制造》
张其凡、陈欣 《1949年以来有关南汉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杜希德(Denis Twitchett)、思鉴(Janice Stargardt) 《沉船遗宝:一艘十世纪沉船上的中国银锭》
往期精选
·
·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收藏拍卖杂志”(ID:scpm200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