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旷世之作,这才是年轻人该看的宝藏节目

不止旷世之作,这才是年轻人该看的宝藏节目


 
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



在千年不熄的窑火中窥看景德镇匠人的美学智慧,

穿梭在武夷山的山川溪水间体会天人合一......

这些看起来很诱人的体验,
来自刚刚收官的《万里走单骑》第二季
作为国内首档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
第二季回归也是火力全开,
开播后话题阅读量热度超6亿。
阵容上集结了单霁翔、周韵、肖央和牛骏峰,
组成集专业、颜值和才华于一身的“万里少年团”,
每周走访一个世界遗产地,
用12场沉浸式的旅(探)行(秘),
撕掉了文化遗产在人心中固有的“高冷”标签。
 
 

探寻世遗里的烟火气
 
回顾整季《万里走单骑》,
接地气”是它最大的亮点。
通过走近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
动手体验富有特色的传统技艺,
冷冰冰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遗产地也充满了人情味儿。




 
第一期,“万里少年团”来到十三朝古都洛阳,
用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开启全新的旅程
这碗汤看似不起眼,
却承载着丝路贸易过去的繁荣兴盛




“五都荟洛”服饰复原大秀上,
各个朝代的汉服一一呈现,
艳丽端庄,又不失生活感。




20217月,泉州申遗成功。
万里少年团马不停蹄地赶去打卡,
探索这里传承千年的闽南文化。
 



蟳埔村有一个流传百年的习俗,
 “只要有好事就会往头上插花”,
周韵看到后立马体验了一番,
头发一盘,花环一戴,超美!
这波操作还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掀起了一股盘鲜花发型热潮。
 


最新一期的收官之作, 
飞行嘉宾王俊凯和大家一起制作了囊匣。
这个技法也是非遗的一种,
从外盒到内囊、闷盖,
嘉宾们都亲自动手——
一套程序下来,看得人心痒痒,
不少人在弹幕上直呼:放开那囊匣,让我来!
 


每到一个遗址,各类专家学者还会现身解读,
碰到观众难懂的知识点,
节目组贴心地配以动画解释,
并利用无人机拍摄、3D动画情景重现等新技术手段,
让世界遗产地风貌更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瞬间变得简单有趣。





 
没有冗长枯燥的历史说教,
只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切身体验中,
将世遗的魅力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
这是这部综艺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地方
 
 

闪闪发光的世遗文化
 
从洛阳到景德镇,
从泉州到殷墟,
从大足到周口店,
再到三星堆、庐山、武夷山,
最后到北京,
全国各地的世遗文化精彩纷呈,
背后的故事也历久弥新。
 


故宫是辉煌的皇家宫殿。
本季的最后一期,
万里少年团走进中轴线上的故宫,
从古建筑和文物中品读历史,展望未来
 


乾隆花园的倦勤斋,看似外观低调
内里却十分“奢华”:
双面绣、竹丝镶嵌、竹簧雕刻……
每个房间都采用了独特的传统工艺




穿过镜门,来到了倦勤斋最出彩的地方:
故宫唯一一幅保存完好的通景画
用中国绘画的笔墨,
与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巴洛克艺术风格相融合
不仅美轮美奂,还自带肉眼3D的奇特效果。
 

畅音阁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
两百年前就开始使用威亚技术。
在没有话筒的古代,
畅音阁在地下层的中央和四角各挖了一个地井,
中间为水井,其余四个为空心土井,
这四个空心土井形成了畅音阁的”音响”。




 
站在在太和门广场
单院长将很多故宫的“冷知识”娓娓道来——
建完紫禁城的第二年,太和殿就被烧了,
于是便有了御门听政。
 



太和殿前的度量衡和日晷,象征着国家统一。
里面有72根大柱子,支撑沉重的屋顶。




中和殿像个亭子一样立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
它相当于现在演员演出的后台一样,
是皇帝上朝之前休息的地方。




说起故宫文物南迁单院长还给顺便辟了谣。
传闻中,蒋介石政权逃往台湾,带走了大量文物。
可事实上,他只装了2972箱。
里面的文物加起来,
也不过目前故宫存放文物总数的1/20
  
 
保和殿是清朝每年除夕宴请的地方,
到了乾隆55年,它还多了一个殿试的功能。
  


最让人意外的,
是乾隆皇帝这位有情怀的“拼命三郎”。
除了每天要处理朝政,当考官监考,他还坚持作诗。
目前收集到的诗作已有40000多首!
 
从三大殿出来,
万里少年团来到故宫文物医院。
前几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
吸引了数万名年轻人报考故宫博物院。
如今,共有1450名修复师在这里工作,
是全世界修复文物汇集人数最多的地方。



一件文物是几代人的修复”,
王津是其中一员,
他在这里45年,共修复了300多件文物,
虽然曾经20多年都收不到徒弟,
但他始终没有离开。



平凡而伟大的世遗守护人
在这一季节目中,
万里少年团还探访了很多“世遗守护人”:
大足石刻的守山人、
庐山的四代相守、
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人员……
他们用自己的热爱和坚守,
让世界遗产熠熠生辉。
 



大足石刻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
是唐末宋初时期的摩崖石刻。
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
以宝顶山摩崖造像和北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




唐朝初期,
造像依靠山体岩石所建,
雕刻细腻、精美典雅。
到了宋代,
造像整体变得璎珞蔽体,飘带满身,
有飞絮游丝的意境。
 

从寂寂无名到申遗成功,
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
在这里守护了它半个世纪。



▲郭相颖在文物修复现场


1974年,郭相颖与大足石刻结缘,
刚来的时候,没水没电,物资匮乏。
但他很快就被石窟的艺术所感染,
想让全世界认识它”的梦想冉冉升起。
 

▲郭相颖在文物修复现场
七十年代,国家文物局要求: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四有”档案,
其中一条就是要有图像资料档案。
  
 
没有工具,就自己手画。
花了近3年时间,
白天爬上爬下地丈量换算,
晚上再借助油灯的光亮绘图,
郭相颖终于做成了一幅23.15米的手绘长卷,
包含北山石刻、宝顶山石刻所有重要的石刻造像。
这幅长卷也成了未来大足石刻申遗的大功臣
 


 
此后,又经过25年时间,
遭遇了推迟申遗进程,
整治臭气熏天的文物区圣迹池,
申遗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相颖也终于实现了申遗的目标。
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一刻。”

▲郭相颖在摩洛哥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全委会上


和文物申遗同样不容易的,还有它们的修复工作。
千手观音是大足石刻最具代表性的一处,
它的修复被列为石质文物保护的一号工程,
背后,是整个团队耗时8年的努力
 
 
记得在汶川地震时,
千手观音的手指几乎快要断裂, 
通过前期排查才发现,
原来它们身上有34种病害,
俨然是个危重患者。 
 
 
为了从内而外更好地给造像“治病”, 
陈卉丽和团队给每只手的病症做了详细的档案记录,
并结合科学技术和传统工艺制定了专项修复方案。
 


 
针对风化严重的问题,
专门采用渗透加固的方法,
对千手观音进行了全面、科学、系统的修复,
最终才得以重现辉煌。
 

 
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 
就是尽最大努力,长久地保护这些遗产,
并全面记录信息,将这些遗产与信息传递下去。
尽管修复的过程“在骂声中成长”,
无数文物修复师依然在默默坚守,
带着一份热忱和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在这条“孤独”的道路上缓慢而坚定地行走。 
 
或许, 
在这些伟大的世遗面前闪着光的,
还有这些平凡的普通人。
 
 
图源:《万里走单骑》、网络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ID:iam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