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之似,借古开今

不似之似,借古开今

我的作业和艺术笔记,现记录下来。

明清将最高的造型称作“不似之似”“离形得似”,与造型越来越迁就、适应笔墨的要求有密切关系。即只有“不似之似”的形象,才适宜笔墨栖息,并充分发挥它的表现力。这在把笔墨看作绘画最高表现的董其昌山水画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但随后,出现了摹古风气,重笔墨、轻造型演为重古人笔墨、轻师法造化,更进一步演为对自然和人生(包括精神世界)本身的忽视和遗忘。被复制、重复而非被活用、发展的笔墨程式,也就失去了它曾具有的描绘与表现世界的活力。




刘师:@刘意乐画(新华) 三级线已渐入佳境。[强][强][强]




刘牧:新华,你现在画的就是三级线,语言感觉很好!你在想办法用自己的笔意,迹特殊的感觉,从书法中找到的那种特殊的感觉,组合成你需要的特殊象,完成一种特殊的境。现在就很棒,继续!继续!你的笔墨语言,一定能找到一个独到的特别好的感觉和体会。








老师:@刘意乐画(新华) 三级线已渐入佳境。[强][强][强]







设色,要给墨黑纸白留有余地,所谓留白的学问。所谓,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纸、墨、色,是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体系即造境。[合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意今语绘”(ID:liuyi20220906wx)。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