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梦者说》由建筑人文媒体【一言一吾 i-TALK】出品,聚焦先锋建筑师的全新短音视频栏目。探访新锐建筑师最新作品,听他们畅谈设计灵感,叙述建筑理想,诉说捕捉梦想的心路历程。
捕梦者说
Volume 08
在小石村屋檐下
- 点击收听本期节目 -
编者按:在上海疫情艰难的当下,建筑师李烨为四川彭州小石村设计的“大屋檐”给了我们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在一个拥有2500w人口的大城市里,邻里关系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种情感,人们忙于两点一线的生活,无暇关注邻里和社区。
在疫情的“困”局中,我们反而有机会看到身边邻里关系的复苏,看到人们对彼此的关怀和依赖。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大屋檐”,遮蔽突如其来的风雨,聚拢散落的孤独个体,提供一种实实在在的归属感。
李烨
Li Ye
时地建筑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
扎根于气候、人文、材料等多样性的中国西部,基于对中国西南发展现状的深入观察,力图设计创造与当地环境性格相关联的建筑空间和文化。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方式:包含前期调研、策划、定位、到设计、建设、后期运营,贯穿整个项目的过程,根植于本地的地理与人文,孵化“建筑生命体”,从建筑设计到空间生命态的呈现,由此来探索中国本土建筑学的新可能。
- 下文为李烨访谈,阅读时长约12分钟 -
4月伊始,受上海疫情所困,我们不得不搁置了前往四川彭州小石村的拍摄工作,在线上完成了对建筑师李烨的采访。
这位毕业于清华建筑系本科,在哈佛获得硕士学位的精英建筑师,身上有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气质。学成归国,投入乡村建设对他而言,仿佛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当李烨用“大屋檐”的设计串联起整座小石村,把空间与情感,都收拢到这片挡风遮雨的屋檐下的时候,这座震后重建的小村庄,似乎找回了曾遗失的某种精神气质,“家乡”二字的意义也渐渐清晰起来。
小石村-文化大院
摄影 ©️直译建筑-建筑摄影
01
失落的乡村
最初接触到小石村项目,是因为李烨的“村支书”朋友岳付飞。岳付飞就出生在彭州小石村,作为企业家受邀回到这里做村支书。因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岳付飞励志要把小石村的乡建当作“余生最重要的项目”来经营。这位年轻的支书用运营思维来管理村庄,他发动志愿者打扫卫生,组织居民晨跑,以此激励乡民,振奋人心。众人归心之后,他感觉到村里需要一些新的建筑,引入一些新的产业,这样村民才有实事可干,村子才能振兴。于是他找到李烨,请他来小石村做一个“漂亮的民宿”。在2017年民宿行业方兴未艾之时,李烨应邀来到成都郊外“平平无奇”的小石村考察。
小石村-文化大院
摄影 ©️直译建筑-建筑摄影
这里地处成都平原的龙门山脉,在1960年之前是茶马古道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以农业维生的山村。1960年时,这里发现煤矿,于是工矿业兴起,建成了成都当时最大的“跃进煤矿”。集体工业的落脚,使此地变得非常繁荣兴盛,也出现了当时连镇上都没有的电影院、大型市场、食堂等社区化的服务设施。周围镇上的居民都会来这里赶集、购物。小石村一度曾是区域的经济中心。
四川彭州曾是区域的经济中心 ©️来自网络
2008年汶川地震后,煤矿倒塌,煤矿公司也逐渐停产,小石村随之没落。震后2年内,这里盖起了四层楼高的动迁安置小区,成为居民的安身之所。然而,这样整齐划一的灾后重建,却抹平了原有的建筑形态和聚落形态,也抹平了当地原有的文化和生活的氛围,使它失去了“乡村”这一种身份。
小石村的孩子们 ©️有点编辑部
02
同在屋檐下
在观察村民,与村民交流的过程中,李烨发现小石村其实是个邻里和睦,社区关系很活跃的地区。然而,灾后重建的独门独户的4层公寓,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村民们只得蹲在家门口聊天,“他们太需要一个空间来社交了”,李烨当时想。于是,他建议暂缓民宿这样的经营类项目,而是先建一个公共建筑,利用公共建筑,把社区文化和居民生活带动起来。
小石村村民关系非常亲密 ©️有点编辑部
对于设计理念,李烨进行了一番在地化的思考。由于四川炎热多雨,传统建筑往往有宽阔的屋檐,人们也喜欢在屋檐下摆龙门阵,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李烨想把这种有屋檐的空间重新带回乡村社区,给受现代建筑影响而日渐萧条的传统文化习俗一个容身之所。“同在屋檐下”的想法由此而生。李烨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形象上的概念,同时也包含经济、文化、情感等各方面需求。”
小石村文化大院
摄影©️直译建筑-建筑摄影
一年后,小石村文化大院作为第一个项目落成。村民们在这里播放户外电影,组织观鸟协会,参加百人长桌宴……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大屋檐”,屋檐下显露出丰富的乡村生活图景,吸引人们走出公寓,走进一种更鲜活的人生。“大屋檐”似乎也为人们找回了因同质化的灾后重建而消失的“身份感”。
小石村-文化大院
摄影 ©️郭哲
从2018开始,李烨为小石村规划了大大小小25个项目,目前已落成约一半。建筑师不断地发现村民的需求,每一个建筑都切实去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比如“五统一空间”,既解决了村民存放农具和储存晾晒粮食的需求,也为村民举办红白喜事的坝坝宴提供了特定的空间。
小石村-五统一空间
摄影 ©️存在建筑 / 时地建筑
与此同时,李烨也希望“大屋檐”的设计理念能促成一种经济模式,在村子未来的发展中,投资方和村集体及村民都可以在项目中获益。于是,小石村很重要的“共享民宿”项目就诞生了。
03
共享乡野趣
小石村要做民宿,当时面临着一个土地资源上的矛盾——这也是中国现阶段乡村建设所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难题。一方面村集体可自主开发的“集体建设用地”资源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很多“空心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以小石村为例,25岁到45岁的劳动力不足5%,属于村民的“宅基地”资源产生了很大的浪费。震后重建,政府为每个家庭修建了一栋有七八个房间的二层小楼,却往往只有一两位老人在使用。
小石村-共享民宿
摄影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在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紧张之间,李烨想到了一种平衡的模式。由村集体出面,把农户的二层全部租下,统一打造成民宿空间,交由第三方来运营。在整个项目中,运营公司、村集体和村民都享有股份。只要有客人入住,三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不仅是空间上的共享,也是一种经济模式上的共享。
从设计角度来说,如何让这个梦想顺利地进行?首先是流线设计的问题,在视觉、声音等方面考虑村民和顾客的使用习惯,保证楼上楼下互不打扰,同时也通过村集体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让村民尽量谅解顾客的生活习惯。
小石村-共享民宿
摄影:草木君
游客通过各种活动融入小石村的生活
摄影 ©️有点编辑部
正式运营后,村民们干劲十足,把民宿当成自家生意来维护,在保洁和保安、饮食等方面都做得出色。来入住的顾客都认可小石村的干净、整洁和安全。另一方面,游客清晰地感受到村民的热情好客和一个乡村社区的人情味。李烨说:“这超越了空间和经济上的共享,拥有了情感和文化。”的确,通过共享民宿,外来游客与当地的熟人社会实现了一次有趣的交流和融合。
小石村-2020年端午节开村活动
摄影 ©️有点编辑部
为促进当地经济,小石村还引入了成都的一家食品工厂。这家来自成都的家族企业希望把工厂从城市挪到乡村,把乡村的食品手艺传承下去,并为当地提供一些就业机会。
工厂的设计也有“共享”的概念,一方面让游客共享厂房内劳作的风景,一方面则是让游客与工人共享公共空间。李烨在设计厂房时面向景观留出了一条亭廊,游客沿着亭廊依序参观,能清楚了解生产流程,感受到手作美味的温度;工人则可以看到外面美好的风景,让劳作的心情变得愉悦。
小石村-食品共享工厂
摄影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设计师在工厂内部留出了一部分公共空间,同时面向所有村民和游客,作为独立的空间,让项目和项目之间能通过一小块共享空间来形成一个系统。“系统性”的确是小石村的设计中一个很大的特色与亮点。它体现在空间与空间的缝合方式中,也体现在整个村庄的路线规划中。
小石村-溪边酒店
摄影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李烨为小石村规划了一条环线路,连接着主要的运营空间,村民漫步的路线和游客路线有很大的重叠,这种重合率就能增加外来的人和当地人的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李烨自己最喜欢的线路则是从文化大院走到食品工厂的一段路。它会经过不同的公共空间形态,也能看见最多的村民文化生活。
小石村地图 ©️时地建筑
点击图片可放大细节
事实上,小石村的乡村建设并非单一空间的改造,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项目。分开来看,建筑师是用一个特定的方式去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若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所有的细节都指向一个概念——同在屋檐下,人与人情感的交融。
小石村-文化长廊
摄影 ©️有点编辑部
访谈摘录
i-Talk✖️李烨
END.
监制:朱丽康
编辑/撰文:李昕
排版:东开开
图片:受访人提供
本文为《一言一吾》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近期精彩内容回顾
上海天文馆|星辰在望
张永和 | 时间漫游
摩西·萨夫迪 | 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
阿尔瓦罗·西扎 | 我的建筑中没有“我”
马岩松 | “坏孩子”的反成功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言一吾ITALK”(ID:I-TALK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