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内的非官方付费讲解,到底靠不靠谱?
酷暑难耐,户外活动容易中暑,不如来博物馆看看展览叹空调。今天的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研究、收藏的中心,更是出行游玩的必要打卡地。博物馆的文物不会说话,观众该如何认识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这就需要以讲解在观众与文物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博物馆讲解活动中,官方、个体、商业组织、社会团体都在发声,讲解内容五花八门、讲解水平参差不齐,让观众无所适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情况!
博物馆中的非官方付费讲解
伴随近几年的“文博热”,现在的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不再仅仅满足于欣赏展品,也希望有“懂行”的人来讲讲文物背后的故事。社交软件小红书上大英博物馆中文讲解的解说生动有趣,备受大家关注。小编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他们属于非官方的付费讲解团队。
无独有偶,此类非官方付费讲解在国内同样热度不减。公众可以从各类交易平台上购买到专门的博物馆讲解,但更多的是以私人私下交易的形式获取服务。这类非官方付费讲解在为公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存在即是合理?
非官方付费讲解活动在博物馆中越来越常见。究其原因,第一是观众对深层次了解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高;第二是疫情影响之下,很多博物馆都在收紧人工讲解服务。最终导致了公众需求与博物馆方提供的讲解服务供给之间存在不平衡。博物馆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之下,更难以为公众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服务。
成都博物馆的官方人工导览
图源:成都博物馆
由此催生出的非官方付费讲解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由于缺乏监管,这类服务仍存在不少隐患。一是相比起官方免费的讲解服务,各大平台的收费标准参差不齐;二是质量无法保障,讲解内容不准确,不少非官方团队的讲解人员对文物和历史知识理解错误,出现表述不准确的情况。更有甚者,将考古与盗墓联系起来,给公众造成极大的误导;三是讲解服务的售后无法保障,遇到讲解人员怠慢却投诉无门。
文博爱好者李德君谈到:“如果讲解人员讲错了,作为普通游客来说无法甄别。其次,如果他们态度不好,也没有售后的渠道,甚至会影响我对整个博物馆的游览体验。”
广州地区研学机构老师徐先生谈到:“馆外人员不专业的情况也和客人购买的服务有关。一分钱一分货,有一些游客想以低廉的价格获取专业性的导赏,是不现实的。”但讲解服务真的是越贵越好吗?事实上,由于缺乏市场监管,购买平台上对讲解服务的介绍极少,加之评价导赏服务的标准不统一,公众无法在购买前获知更多的导赏信息,也无法在服务提供商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更无从判断讲解服务的质量。单从价格因素来预估导赏情况,未免太过“惊险”。在平台上购买讲解服务的情况尚且如此,更别提私人私下交易了。更高的价格,也不一定能买来更好的服务。
徐先生正在为小朋友导览
图源:受访人提供
这些乱象不仅影响着讲解服务购买方在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导赏团在展厅内聚集还妨碍了其他游客的正常参观。此外,博物馆方无法对不同渠道输出的信息进行有效把关,观众难以区分这些讲解内容是否由官方输出。
听之任之还是“一刀切”
博物馆对于这种现象又是怎么处理的呢?部分博物馆选择听之任之,部分博物馆则完全不允许非官方讲解行为在馆内发生。还有一些博物馆则推出了相应措施规范讲解秩序。如:辽宁省博物馆曾发布公告称,确有特殊情况需开展讲解活动的,必须提前申请并提供讲解词,讲解词通过审核后才能讲解。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维一认为:“这种纷杂的付费讲解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比较明显的瑕疵。从馆方的角度来说,希望对这种非官方的付费讲解行为进行规范。”为此南越王博物院推出了免费的院外人士导赏培训班,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院外人士讲解内容的准确性。
此外,博物馆着力将导览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语音讲解、AR和VR导览,以期提高讲解效率、丰富讲解形式。通过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对馆内人力资源进行补充,将官方讲解覆盖尽可能多的观众群体。近日,上海有关部门印发《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办法》,当中规定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适当收取费用。这也意味着可能随着各地政策的松动,未来更多博物馆将开放官方定制付费讲解服务,以满足公众了解博物馆历史文化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编辑|刘楚芸
校对 | 嘉琪
图片|受访人提供、南越王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院、网络等
资料 | 文博圈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往期精选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收藏拍卖杂志”(ID:scpm200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