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rider ART在上海外滩谱写一曲经典“蓝色多瑙河”

Bluerider ART在上海外滩谱写一曲经典“蓝色多瑙河”


“…where, like the gold within the mountain
犹如山脉金矿
In the heart lies faith and truth
心怀信念与真实
On the Danube,
在多瑙河上
On the Danube, bright and blue…
多瑙河上闪耀蓝色光辉”


2022年3月12日,Bluerider ART春季群展《蓝色多瑙河》(The Blue Danube)在上海外滩空间拉开帷幕,呈现12位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透过绘画、雕塑、装置、混合媒材等多元媒介,谱写“社群交响”、“自然咏叹”、“空间韵律”三个篇章。展览囊括艺术家的最新力作,多位艺术家为中国大陆首次亮相。



《蓝色多瑙河》展览现场,
Bluerider ART 上海·外滩,2022

本次展览以乐曲型式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社群交响”讨论社交媒体、身份归属、过度消费、交际边界等话题,发掘当前社会不同社群的心理现象。拉米罗·史 密斯·埃斯特拉达(Ramiro Smith Estrada)的作品围绕现今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们如何描绘自己”的主题,试图突显和美化“世俗”生活。强纳森·保罗(Desire Obtain Cherish)的创作混合了街头艺术、波普艺术与挪用的创作手法,使用幽默讽刺性的商业符号引发社会议题的讨论。凌·波儿(Rine Boyer)则擅长捕捉描绘美国文青文化(Hipster culture),以个性化的图案与简洁的色调捕捉极具特色的人物性格,新作系列主题聚焦于“关系”的探索。乔纳森·罗森 (Jonathan Rosen)曾是一名广告创意总监,深受文字、影像和宣传的影响。他以语言为内容进行创作,使用混合媒体、互动数字技术和NFT等艺术形式探索可能性。


《蓝色多瑙河》展览现场,
Bluerider ART 上海·外滩,2022

第二篇章“自然咏叹”则深入探讨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可持续性回收”、“升级利用”是沃夫冈·福拉德(Wolfgang Flad)创作中的重要理念。他利用环保再生材料创作雕塑,让物质回归自然。作品形态如同树枝或是骨骼般交错, 形成一种永续生长的氛围。张惠文(Eunice CHEUNG Wai Man)是香港“新工笔” 绘画代表人物之一,擅长以细腻繁复的工笔技法,描绘由动物视角出发的超现实世界,表达尊重万物生命的理念。洁西卡·德里克(Jessica Drenk)的创作理念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敬,以及物质形变的可能,将书册、PVC 水管等媒材经过人工再造归于自然的形态。提姆·弗莱瓦德(Tim Freiwald)利用“破坏、分解、重构”的过程,开创作品多层次的空间,其破坏性的美学风格深受其东德成长记忆的影响。


《蓝色多瑙河》展览现场,
Bluerider ART 上海·外滩,2022

在第三篇章“空间韵律”中,艺术家探索都市发展的角落,利用视觉转换多维空间, 展开空间与心灵的对话。艺术家葛雷戈·艾达尔(Gregor Eldarb)的画作以大尺幅的黑色为背景,在反覆重叠的线条中形成多视角的空间视角,表达他对于都市建筑、空间的反思与想象。安妮特·辛斯迈斯特(Annett Zinsmeister)的作品则代表着艺术、建筑和文化研究的融合。她针对特定建筑空间的历史及当下发展,进行空间感知的设计和研究。雷诺.奥德霍恩(Reinoud Oudshoorn)以构筑空间的极简雕塑著称,主张“雕塑应创造比作品本身更大的空间”,以“灭点”作为每件作品的开端,尽情延伸至空间。艺术家娜欧米·西弗(Noemi Schipfer)与电子音乐家中本高见(Takami Nakamoto)的双人组合NONOTAK studio通过电子音乐和灯光的搭配带来令人惊艳的感官经验。此次将展出西弗独立创作的单色平面作品,利用半透明玻璃与莫列波纹图纹震动,保留了视觉变换的效果。

《蓝色多瑙河》展览现场,
Bluerider ART 上海·外滩,2022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由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斯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ß) 创作,曲名受诗人卡尔·贝克(Karl Isidor Beck)的诗作启发:

“犹如山脉金矿,心怀信念与真实,在多瑙河上,多瑙河上闪耀蓝色光辉”

12 位艺术家以艺术表述真实信念,最终合奏出充满时代精神、抚慰人心的圆舞曲。观众将跟随展览脉络,思考关于虚拟社交、自然世界、都市空间等当下议题, 从中延伸出对人类未来栖居的探索和对心灵故乡的追寻。

《蓝色多瑙河》展览现场,
Bluerider ART 上海·外滩,2022


展览信息


蓝色多瑙河 The Blue Danube
展期:2022年3月12日 – 2022年4月11日 
地址:Bluerider ART 上海·外滩,
上海黄浦区四川中路133号



关于艺术家


拉米罗·史密斯·埃斯特拉达(Ramiro Smith Estrada) (阿根廷,b.1984)
作品围绕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们如何描绘自己」的主题。埃斯特拉达关注着网红、社交媒体、潮流文化、刻板影响等背后的文化语言和身份认知,他的画作试图突显和美化这些“世俗”生活,同时也揭示个体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其创作理念着重于强调现今社会对于“自我意象”的概念,批判着放弃深入探讨内容、而由形象支配着优越感的文化,歌颂朴实和平庸背后真实存在的意 义。

Ramiro Smith Estrada, The Bluff, 2019, 

90x120cm, Oil on canvas

强纳森·保罗(Desire Obtain Cherish)(美国,b.1975)
混合了街头艺术、普普艺术与挪用的创作手法,他幽默讽刺性的商业符号企图驱 动社会议题的讨论。其棒棒糖及药丸系列作品,对过度消费及名牌崇拜等进行深入讨论,以黑色幽默方式挑战观看者的价值。他的装置作品利用巨大现成物或放 大扭曲物体的装置,以直接有力的情感来传达出深刻意念。


Desire Obtain Cherish, Yeah, I Keep Up With Art, 2014, 36x46x1 inches, Acrylic

凌·波儿(Rine Boyer)(美国,b.1982)
擅长以个性化的图案与简洁的色调捕捉极具特色的人物性格,描绘不拘泥于繁琐型制下的 Hipster culture文青文化,展现独树一帜的群体印象。波儿的灵感源自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新系列创作不仅延续对图像、色彩与空间互动的实验手法,更将描绘主题做进一步的推展,寄附于个人、群体之间情感的联系上,将主题聚焦于「关系」的探索,透过家人、朋友之间的温馨互动,描绘情感的牵的联系。以看似寻常的互动中却含藏着真挚不造作的情愫,唤起观者心中的共鸣。

Rine Boye, Halftime, 2018, 
122x91cm, Acrylic on Canvas
乔纳森·罗森(Jonathan Rosen)(美国,b.1972)

是一位以语言为创作内容的艺术家,他使用混合媒体、互动数字技术和NFT等艺术形式探索可能性。过去于广告创意总监的经历使罗森深切地感受到文字、影 像和宣传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力,他用语言和日常物品来创造、质疑、想象、赋权、 和解构,以创造出的幻象揭开每个人深埋心中的渴望,探索人类的边界和可能性。


Jonathan Rosen, I WANT (Dream Machine), 2020, 
60.96x91.44x7.62cm, 
Time-based media sculpture Two-way mirror, display, mini-PC, aluminum frame

沃夫冈·福拉德(Wolfgang Flad)(德国,b.1974)

雕塑利用环保再生材质,如磨砂胶合板、木质、可塑性纸浆与胶水混合体,表现如同树枝或是骨骼般交错,形成纤细曼妙的有机体,在空间中占有一种独特的存在与永续生长的氛围。「可持续回收」(sustainability recycling)、「再造」(upcycling)的雕塑装置是Wolfgang Flad创作强调的理念。他利用「让时间倒转」(turning back time)的过程,让事物回归自然,许多批评的文本、杂志、书籍碎片、包含过去制度的历史内容,都巧妙融合在作品中。从时间、空间、材质等面向,WolfgangFlad的雕塑作品丰富的光影与纹理细节,飞扬的形体环绕着观众,展现无定型的有机流动形体,意谓着在洪流中永恒动态的存在。


Wolfgang Flad, Sculpture _Capella_, appr. , 2020, 140x90x60cm, Wood, papermache, paint, enamel
张惠文(Eunice CHEUNG Wai Man)(中国香港,b.1986)

擅长以精细的工笔技法,以超写实的动物拟人化的美学风格,表达尊重万物生命的创作理念。张惠文是香港「新工笔」绘画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新工笔」绘画创作延续细腻繁复的工笔技法,主题思想则以拟人手法描绘由动物视角出发的世界,令人思考动物在不同环境地域与社会文化的生存状态,唤醒人与动物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透过细致的笔触绘出自然之美的咏叹;作品中加入许多现代生活的元素,也更引起观者的共鸣。


Eunice CHEUNG Wai Man, The Bird Dance Cup-Tribal Dancers, 2015, 138x48cm, Ink and color on silk
洁西卡·德里克(Jessica Drenk) (美国,b.1980)

透过创作传递物质的可塑性,延伸自然与人造物间循环应用的关系。德里克的创作理念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敬,以及物质形变的可能,在她的作品中常见有机的形体、花纹或质地,或是经人工再造的创作媒材如书册或 PVC 水管等,也会归根于大自然的型态。


Jessica Drenk, Circulation 11, 2019, 
94x91.5cm, Books, wax
提姆·弗莱瓦德(Tim Freiwald)(德国,b.1986)

创作利用「破坏、分解、重构」的过程,开创作品多层的次空间,对于毁坏的过程「是否仍为美丽事物」以及「艺术是什么」等问题,不断地进行辩证。以火熔、切割锯手法,形成碎片、断裂线条、脆弱的结构体,强烈的色彩表现其破坏性的美学风格。艺术家的灵感源自「时间」以及伴随着历史的生命片段,在东德成长记忆中,残破的历史外观砖瓦建筑、及历史印记,深深影响着他。作品中可见层层叠叠的材料,部分裸露、遮盖与连结,呼应着彼此。


Tim Freiwald, Schmetterling, 2020, 
89.2x67cm, Chalk, Pigment,
Binder and Acryllic Glass on Wood and Rigid Foam
葛雷戈·艾达尔(Gregor Eldarb)(波兰, b.1971)

创作多元,涵盖绘画、书籍装置,皆建立于建筑结构之上,以理性的图像与线条表达他对于都市建筑、空间反思与想象。艾达尔以大尺幅的黑色背景为底,在反覆重叠的线性描绘中、形成多视角的空间图像,看似探索空间的过程,其实也在发掘都市规划所构造的微型社会。都市建筑不仅侷限于外在形体,而是对于整个社会、人类生活情感及心理认知的影响。透过艾达尔作品,带领观者去感知空间、诠释空间性的多元面向。表述都市空间如一个社会现象,空间与社会相互依存。


Gregor Eldarb, Redite Version 6, 2019, 
a set of 20, size vary, mixed media
安妮特·辛斯迈斯特(Annett Zinsmeister)(德国,b.1967)

作品源自对建筑空间定义、历史、传统、创新、社会政治背景、以及空间结构等兴趣。她探究日常仪式的起源,形式和日常行为因习惯而产生的效果。尤其着迷于经历转化的特定地点,这些地点有着已发生的不可逆的过去,和充满着不确定发展的未来,在不同的作品中,她针对特定建筑或空间过去的历史及当下正在进行的发展,进行关于空间感知和设计的研究。辛斯迈斯特的艺术作品代表着艺术, 建筑和文化研究的混合物,在创建大型装置她将理论研究与概念艺术的实践相融合。使用模块化(modular)的原理进行反复的解构和重组,挑战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并为人们认为熟悉的主题开辟新途径。


Annett Zinsmeister, Container 15 Tokyo glass XS, 40x40x9cm, Diapositive in light box, mixed media
雷诺·奥德霍恩(Reinoud Oudshoorn)(荷兰,b.1953)

以构筑空间的极简雕塑著称,主张「雕塑应创造比作品本身更大的空间」。「消失点」是每件作品的开端,尽情延伸空间表述的可能,由线延展成面,再由面砌出空间的存在。奥德霍恩使用铁、钢材、毛玻璃、木质作为创作材质,并用数学的方式计算线条与视角,将他手绘的草稿制成雕塑,他的雕塑作品给予有形物体 的有限性或是无形物体的永恒性,整体散发出一种让人沉思的氛围及让人进入到冥想的境界。

Reinoud Oudshoorn, K-18, 2018, 

90 x 75 x 36 cm, Birch waterproof plywood

娜欧米·西弗(Noemi Schipfer)(法国,b.1989)

由艺术家Noemi Schipfer与电子音乐家Takami Nakamoto共同创立知名团体Nonotak Studio,透过电子音乐和灯光的搭配,在长期而有默契的搭配下,两人完美的组合呈现出令人惊艳的感官经验。此次展出Noemi Schipfer独立创作单色平面作品,保留视觉变换与技术结合手法,打造现代感十足炫丽的单色系梦幻 国度。


Noemi Schipfer, MASKS N°13 DIVIDE EDITION, 2014, 50x50cm, Plexiglass, tape



关于 Bluerider ART


艺术,是心灵的最后一块净土Art, the ultimate tranquility within.

延续 ‘前卫艺术家Wassily Kandinsky康丁斯基‘ 发起的Der Blaue Reiter (The Blue Rider 蓝骑士) 艺术团体命名,Bluerider ART由Elsa Wang王薇薇女士于2013 年独资创立 。结合其长年科技业经营管理背景,延揽热爱艺术专才组成专业团队,除于台湾台北市设有位于市中心精华地段的BlueriderART台北·敦仁馆、Bluerider ART 台北·仁爱二层楼展馆,自2021年5月起成立Bluerider ART上海·外滩馆,正式入驻百年建筑二层楼展厅。并按计划扩充Bluerider ART伦敦空间,迈向 ‘东西方艺术交流平台’目标。持续透过优质策展、学术研讨、美学讲座、 艺博会、国际交流、多元活动......等,提供‘专业收藏服务’。Blue: 心灵,Rider: 骑 士,我们相信,艺术是丰富心灵、反映当下时代最真实的声音! ‘捍卫心灵的骑 士’ 是Bluerider ART自始坚持不变的信念。



END






他偷画一个女人14年, 一幅卖4700万 !





周迅出道前,为他做人体模特!一幅画184万...





展览回顾:“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艺委会学术邀请展”




参展规模历届之最,ART021双十一沪上线下购买热






“半脑生长”单飞个展即将登陆深圳无际空间








长按二维码快速关注,来了就留下来吧~



 我就知道你 “在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术地球art”(ID:TheWorldFor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