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滑动看更多 >>
看到这里,即便是非正常人都会好奇,这个名为“冰墩墩”的毛绒玩具究竟为何方神圣,有如此大的魔力?尤其当部分设计师还认为冰墩墩的设计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时,这个问题更引发人们的好奇:冰墩墩究竟为何而火?
然而此次冰墩墩的爆火,和设计的关系真有那么大吗?我们进行了一些分析,发现除了设计以外,更有形象设定、符号学、营销以及社会心理学等四类复杂原因。
首先,一个受到大众喜爱的中性形象,多少会缺乏极端的个性部分。冰墩墩的造型便是如此,但它既吻合了当下简约的流行风格,又能给予人们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次,冰墩墩通过幼崽及婴儿特征的五官与身躯传递出“萌”感,容易引发著名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兹提出的护幼心理,即成年生物的护幼本能。
另外,冰墩墩的设计仰仗电脑制图技术的广泛应用拥有三维立体的效果,其运动姿态的高还原度也得益于现代设计手段的技术变革。综上是大部分评论员会提到的设计亮点,但仍然没有涉及到设计部分的核心,即此次设计对象的选择。
在看待设计之时,我们要记得,冰墩墩的形象设定是一只熊猫。尽管最初的设定是“冰糖葫芦”,后来经过无数探索保留了“冰壳”创意,最终设定也确定——被冰壳包裹的熊猫。
熊猫是什么?不仅是公认的中国国宝,还是世界通用的流量密码。经过反复使用和宣传,熊猫早已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最具稀缺性和排他性,也最为国际友人所熟悉,能够实现全球范围的跨文化传播。
▲有谁能拒绝一只大熊猫
就连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媒体账号CCTV,也是靠发布熊猫相关视频起家的。至于熊猫在国外有多受欢迎,看看50年前的日本就有概念了。今天我们为购买冰墩墩排队几百米,那会儿日本3000人彻夜排队,只为看10秒熊猫活物。
然而,即便熊猫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也不代表使用了熊猫的形象设计就一定会不同凡响,关键还得看营销传播。这个过程就像做菜,甭管素材多好、菜多好吃,没被送进食评家嘴里都等于零。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3年前发布的形象,如今如此火爆的根本原因。此次冰墩墩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有许许多多的营销点可供发挥,以及作为冬奥会熊猫吉祥物有官方扶持和民间自发的双重巨大流量。
▲民间自发创作的冰墩墩作品
营销点之一,冰墩墩的“冰壳”带来话题度与二创的可能性。半透明设计以及可拆分的特性使得“冰壳”直接成为包装的媒介,引发网友的一系列感叹:奶奶把我的冰墩墩外壳丢了;将瓜子、玩具熊装进壳里就拥有了瓜子墩墩、熊墩墩等等。
▲冰墩墩憨态可掬的形象正在社交媒体中疯传
营销点之二冰墩墩表情包等视觉设计也借助移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让视觉设计的传播除了常用的传统媒体外,可以更多地通过微信、微博等新新媒体及其它公众平台进行传播。
▲日本记者官方认证”义墩墩“
▲摩纳哥亲王带冰墩墩回家传递奥运精神
同时在装饰上又保留了物像的特征,这就完全达到了恐怖谷理论中的好感度巅峰,即起初一个物体拟人化程度与人对于物体的好感度成正比,达到了某个最佳点之后便会成反比。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消费者在与群体的交往过程中,由于想要获得群体的认同,所在群体就会影响其购买决策,产生攀比虚荣心理与从众行为,即群体无意识的“跟风”。这可能也会成为冰墩墩后续影响力不减的原因之一。
在对于设计的众多的定义中,有一种从语义学角度的定义将设计看作是“一种符号的构建”。而符号作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其意义解读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使用环境,即语境的影响。
所以当我们看待IP设计时,要看到大众认可和喜爱的背后原因并不是由单一的某一种心理活动因素引起的,它综合了较为复杂的大众心理、个人偏好,以及所处在的生活环境和个人身份地位的各种差异情况。
光是设计就有如此多的因素会影响其结果,而IP除了设计,还包含了多方的传播营销与后续运营。还是那句老话,设计只是IP的一个小小环节,设计不能决定IP的生死,更不能以单一的设计好坏去评判某个I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设计便利店”(ID:designmar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