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解放形式 / 100+模型手册

彼得·艾森曼:解放形式 / 100+模型手册

"

100+模型手册

Peter Eisenman(彼得·艾森曼)

     

20世纪80年代,艾森曼试图将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联系起来,此后又迷上了混沌理论,并且深受法国哲学大师、“解构主义”之父雅克·德里达哲学的影响,建筑作品因破碎化的形式被人们贴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艾森曼庞杂的理论通常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


1.将哲学和语言学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20世纪70年代起,艾森曼将美国哲学家诺曼 · 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的生成语法,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比如,艾森曼认为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是过程而非结果。
     


     
艾森曼更关心建筑本身的空间节奏,忽略功能、技术等,探讨“有助于解决结构问题的形式原则”,也因此在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促成了一种自由、自然产生的形式,最终,达到一种纯粹的自主性。这样的理论落实到他的建筑语言中,就是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反映出来,经常呈现出怪异、消解尺度、无中心等等审美倾向;而这些不和谐、肢解、丑,反成为和谐、完整、美的补充。
     
     
2.把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建筑设计的引发点
     


     
80年代之后,艾森曼继续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标准和原则,从拓扑几何学(topology)、麦卡托网格(Mercator grid)等不同领域中借用大量的理论术语,将他们引入自己的建筑作品中。
     
     
美国建筑界元老菲利浦 · 约翰逊(PhilipJohnson)曾对埃森曼作品的难解程度发出这样的感叹:“由于他的朋友多半是美国建筑界从来没听说过的思想家和解构主义者,因此我们无法追踪其哲学思维涉及的范围”。但也正是因此,他成为少数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中的一部分的建筑师。
     


     

     

01

ARONOFF CENTER FOR DESIGN AND ART

1988-1996




02

MUSÉE DU QUAI BRANLY

1999





03

BIBLIOTHÈQUE DE L’IHUEL

1996-1997



04

CHURCH OF THE YEAR 2000

1996





05

STATEN ISLAND INSTITUTE FOR ARTS AND SCIENCES

1997-2001






06

VIENNA MEMORIAL TO JEWISH VICTIMS

1995-1996





07

THE MAX REINHARDT HAUS

1992






08

REBSTOCKPARK MASTERPLAN

1990-1992




09

EMORY UNIVERSITY CENTER FOR THE ARTS

1991












10

ALTEKA OFFICE BUILDING

1991






11

UNIVERSITY ART MUSEUM

1986






12

MONTE PASCHI BANK COMPETITION

1988







13

GUARDIOLA HOUSE

1988




14

PROGRESSIVE CORPORATION OFFICE BUILDING

1986




编辑:匠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