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
1
拉斐尔前派
绘画应该有“故事性”
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旧址,1848年
拉斐尔前派对于公众而言,有三点是无法原谅的:青春、力量和热情。
——奥斯卡·王尔德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John Everett Millais
《盲女》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布面油画 82.6cm × 62.2cm 1856年
英国伯明翰博物馆
《玛丽安娜》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乌木板油画 59.7×49.5cm 1851年
威廉·霍尔曼·亨特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1853年 铅笔画,33.2×24.8cm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威廉·霍尔曼·亨特》,1853年 铅笔淡彩,23.5×18.9cm
威廉·霍尔曼·亨特 《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1853年 木板油画,29.2×21.5cm
乔舒亚·雷诺兹爵士《莎拉·坎贝尔》1777-1778年
在米莱之前,很多画家选择浓墨重彩的花上大量时间去描绘人物,而风景通常只是作为人物陪衬。
伦勃朗·梵·莱茵《浪子回头》1669年
但米莱斯却与其不同,他认为风景与人物同等重要,于是他们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去描绘风景,并且确定了先风景后人物的顺序进行创作。
《夏洛特小姐》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约1894年 布面油画 153 x 200 cm
《美丽的罗莎蒙德》
亚瑟·休斯 Arthur Hughes
纸板油画 40.3×30.5cm 1854年
《替罪羊》
威廉·霍尔曼·亨特
布面油画 87×140cm 1854—1855年
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利斐夫人美术馆
为了绘制奥菲利亚的背景,米莱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终于找到了他心目中完美的河岸——英格兰东南部的霍格斯米尔河畔。
霍格斯米尔河畔
他坚持每周六天,每天11小时从不间断写生。同时期的艺人也亲自会去大自然,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会做简单的勾勒,最后在工作室内完成他们的作品。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伊丽莎白·西达尔的头部研究》,1852 年, ©英国伯明翰博物馆与美术馆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为〈奥菲莉娅〉所做的研究》,1852年,©普利茅斯市议会
2
奥菲莉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奥菲莉娅”
《奥菲莉娅和哈姆雷特》
《奥菲莉娅》朱尔斯·约瑟夫 · 列斐伏尔  1890年
其中英国画家约翰·威廉·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在米莱的影响下,先后创作了三幅《奥菲莉娅》。相较于米莱大胆的色彩堆砌,沃特豪斯画作中的色彩的饱和度并不高,风格更清肃、悲凉,带有一些神秘之感。
《奥菲莉娅》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分别创作于1889年(上)、1894年(左下)、1910年(右下)
“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在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唱着古老的歌谣,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处境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
——(《哈姆雷特》,第1V幕,第11场)
《奥菲莉娅》保罗 · 阿尔伯特 · 斯泰克 1895年
3
花语
每一处,都是意义
前景的几枝花毛茛,象征着“残忍和背叛”。
漂浮在她身边雏菊,代表着“天真烂漫”和“纯洁”;鲜艳的的红罂粟,意味着“沉睡和死亡”。
而漂浮在奥菲莉娅裙子上的三色堇正是剧中她在田野采集的花朵,代表着“哀思”,也意味“徒劳的爱情”,象征“缺失的爱”。
编辑 版式丨曼妮
内容参考:
B站丨【名画解析】文学史上最富有诗意的死亡,五分钟了解世界名画《奥菲利亚》
往期回顾
于小冬:中国的美术教育需要追根溯源,梳理清楚!丨新访谈、新画册
【直播看展】央美教授李晓林带您看——靳尚谊素描艺术研究展丨附李晓林最新水彩作品
享受更多优质艺术内容
来艺术共享平台视频号
《于小冬素描集》现货已出
签名版数量有限
点击图片或识别以下二维码
可咨询 / 购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艺术共享平台”(ID:ysgxpt-h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