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惨的“狂花”,被吹捧的另类妈

被骂惨的“狂花”,被吹捧的另类妈




《摇滚狂花》最近实火,大家都看了吗?
这部剧因为对摇滚圈的偏见被骂惨了,但另一方面,国产剧里,几乎从没出现过像她这样的另类母亲,又酷又拽,自家闺女在她的理想面前也要让路。


这种母亲形象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是什么导致了国产剧里母亲形象的固化?母女关系又为何总是那么微妙?

另类母女,打破刻板印象?


纵观近几年的国产影片,我们就会发现,聚焦于母女的作品越来越多了,也出现了一些对新型母女关系的刻画。


最典型的就是最近爆火的《摇滚狂花》。
一个“滚中”、一个“滚青”,特立独行的中年女性与青春期叛逆少女。


狂放不羁的妈和过分叛逆的女儿相爱相杀,drama的剧情让人上头。

12年没见,母亲彭莱见到女儿白天的第一面,是宿醉后被女儿一盆水泼醒。


女儿扔了老妈的行李,老妈就扔了女儿所有的衣服。

老妈拿502堵门锁,女儿就敢在老妈卧室里纵火。


老妈找来一堆中介想卖掉女儿的房子分钱,女儿一个气不过,直接老妈推下了河。

就连孩子他爸的骨灰,也被当做过期奶粉扔进了垃圾堆。

国产剧当然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母亲形象,只是以往她们几乎都以工具人的形式出现。


譬如要体现主角破碎的童年,就安排一个浪荡的、不负责任的母亲;抑或通过一个自私的母亲,阐释反派为何童年缺爱、性格变态……


但像《摇滚狂花》这样让一个另类母亲当主角,还是相当罕见的。





除了《摇滚狂花》,前段时间上映的《妈妈!》也讲述了母女间的复杂故事。
85岁的老顽童妈妈,照料65岁患阿尔兹海默的女儿。


母女之间也曾有潜藏的龃龉,但最终都被爱逐一化解。



《柔情史》剖析了一段复杂纠缠的中国式母女关系。


这里面有冲突,有矛盾,有隐藏的怨恨、市井的算计、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无形的勒索,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能概括的。



《春潮》则展现了一对互相折磨的母女。


以爱之名,母亲纪明岚在言语和行为上打压女儿,女儿郭建波则以沉默和混乱不定的情感关系来发泄和对抗。

这些个性鲜明的新型母亲,与以往我们印象中温柔贤惠、无私奉献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因此,有一个问题常常被观众提及和讨论,那就是:母亲可不可以不那么合格?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在《摇滚狂花》里,姚晨饰演的母亲彭莱给出的答案是:



“在成为一个母亲之前,我必须先成为自己。”


我们之所以会被《摇滚狂花》的新型母女关系吸引,是因为影视作品里对母亲有一些刻板印象。
那么,母亲的刻板印象都有哪些?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对“母亲”只有刻板印象?


“为母则刚”,这是早期家庭伦理剧中所有母亲的关键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产影视剧里几乎就只有一类母亲形象,那就是传统的“伟大母亲”。
从催泪神作《妈妈再爱我一次》,到让人心灵受到洗礼的《我的丑娘》,再到对恶人无底线善良和对自己亲儿子无下限宠溺的毁三观雷剧《俺娘田小草》……


母亲们无私、贤惠、坚韧、勤劳、任劳任怨,为了家庭、子女可以付出一切、牺牲一切,没有任何负面的私人情感。

这样的母亲形象符合我们从小到大对于“伟大母亲”的刻板印象,也符合时代和社会对于母亲的统一要求。
她们在影视作品中成为“母爱符号”,起着催泪、教化等作用。

佟彤


哪怕是进入女性向时代,当更多具备女性意识的女性群像剧出现后,无论她们本身有多特别,当作为母亲时,还是无一例外的“为母则刚”“母爱如山”。
从《三十而已》到《我们的婚姻》再到《第二次拥抱》皆是如此。

母爱叙事当然没错,但如果国产剧里的母亲只剩下母爱叙事,就成了问题。


它进一步强化了“母职”,使得完美的母亲形象成为压在女性身上的一座大山,进一步紧缩了女性的选择空间。


她们只有一个选择——必须牺牲,只能伟大。

后来有段时间流行大女主,于是为了展现女性角色的美强惨,编剧让“奇葩母亲”成为了工具人。
《欢乐颂》樊胜美的妈妈,为了实现儿子的幸福人生,无限压榨女儿。
《都挺好》苏明玉的妈妈,将婚姻和职场的失败发泄在女儿身上,将女儿视为仇敌以及发泄生活压力的对象。


还有《安家》里房似锦的妈妈,也是为了宝贝儿子,像吸血鬼一样不断压榨女儿。





她们一下子抛弃了身为母亲所有的光辉品质,成了实打实的“恶母”。



虽然相比于生活的琐碎,影视作品难免要通过夸张化的人物塑造、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来表达创作意图。


但她们的“恶”缺乏逻辑和人性依据,她们本身也只是为增添剧情冲突、塑造女主形象而存在的“工具人”。

“控制型”的母亲,也是近几年影视剧中的常见形象。
展现这一类型母亲的作品,往往有两类。
但在一些作品中,这些母亲依然只会教训孩子与抱怨丈夫。





创作者本想通过母亲的控制展现孩子的内心,孩子碍于母亲的长辈身份,更多的是表面服从,内心抵抗,这种矛盾感可以表现出母女关系的微妙。


但如果只有控制,没有对原因的探讨和从心理层面的探析,往往会沦为狗血和套路,母亲的形象也是拼贴式的、东拼西凑,蹩脚又拧巴。





当然,影视剧中也不乏能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朋友式母亲”。


但想要有这种和谐共处的关系,前提是要有一个心智成熟的孩子。


他们要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对人生有着自己的理解,可以为长辈出谋划策,也愿意接受长辈对自己未来的合理规划。

比“朋友式母亲”更进一步的是“角色互换型母亲”。


顾名思义,就是在亲子关系中,孩子比母亲反而更加成熟。


比如《生活家》中的“破产母女”,女儿就比母亲更加理性、平和、知分寸,会在关键时刻替母亲力挽狂澜。



电影《兔子暴力》中则更为极端,可以为不靠谱的妈“做任何事”的水青为了解救母亲曲婷,不惜触犯法律绑架自己的同学。


这类母亲往往是为剧情效果服务的,在现实中比例较少。



梳理完影视剧中的母亲形象,我们就会发现,母亲在电视剧中似乎总在走极端。


要么是完美的伟大母亲,要么就是狗血式的不靠谱母亲,并且借助这些刻板印象展现母女关系。

不过,母女关系在现实中确实是比较微妙的


这又是为什么呢?

微妙的“中国式母女”关系?



“中国式母女”关系微妙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女性自身的性格特点会在母女关系中被放大,使得母亲从自我审视,转为审视女儿。


比如很多母亲会挑剔女儿的外形和衣着。


这是因为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关心别人眼中的自己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而在母女关系中,这种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就转移到了女儿身上。


但很多时候,这种关心反而成了束缚。



迷迷


“时间焦虑”也会使得母亲迫切希望引导女儿走上“对的路”,从而与希望独立的女儿产生对抗。



承担了生育任务的女性对于时间的紧迫性感受更强。


“很多母亲认为,女性一生的命运,大体会在20-30岁决定。这时的努力和选择都非常重要。”


因此,她们迫切地希望孩子引导孩子走上正轨,但这种安排与控制必定会与女儿的自由意志产生对抗。

揪一在画画


另外,母女之间的距离更小,更容易发生摩擦。


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局限在家庭生活中,这就使得母女需要更长时间的共享家庭空间,因此容易“引战”。



岩松


女儿和母亲之间共享的关于“母职传承”的秘密,也使得她们的关系格外亲密。


女儿只有从母亲那里,才能真正了解关于婚姻和生育和知识,学会如何做好一个母亲。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会在女性之间代代传承,而母亲就是女儿最好的引导者。





对于每一个女孩来说,母亲都是她们的第一个榜样,女儿会从母亲身上寻找作为女性的身份认同。


而女儿对母亲是否认同,也决定了母亲究竟是她“最想成为的女性”还是“最不想成为的女性”。


末春


母亲和女儿,她们有相似的外形,共同的性别。


她们共同面对着社会和文化赋予的命运,理解彼此最隐秘的心事。


因此,她们可以成为相互依偎的战友,也能成为最了解彼此的敌人。



Nquyen Thanh Nhan


一百对母女就有一百对母女关系。


不过,无论感情有多复杂,有一件事始终不会改变,那就是:


母亲和女儿,是天底下关系最近的两个人。




话题征集

评论区留下你最想看的话题,点赞前三名的话题有机会入选小印话题库,最终入选的inker会获得本印的独家赠书嗷~






 作者:来士普 
 责编:丛夏 

「小印安利TIME

 - 欢迎关注印客美学视频号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印客美学 id:ink20160101
 商务合作 微信号:shaohe010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印客美学”(ID:ink201601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